王亮 榮風芹 劉碩君
進入老年后,人體骨質不同程度出現疏松,往往不經意間跌碰就會出現骨折。特別是髖部骨質疏松,輕微跌倒就會出現股骨頸骨折,部分不完全骨折或骨折后無錯位,容易被遺漏;而當發現后已成為陳舊骨折,骨折錯位明顯,斷端吸收、硬化;復位固定已不可能,最好的方法是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1]。山東省文登整骨醫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老年陳舊股骨頸骨折25例,均行人工雙動股骨頭置換術,效果良好,現報告如下。
本組25例,男9例,女16例;年齡65~93歲,平均76歲;傷后1~3個月5例,傷后4~6個月17例,傷后7~12個月3例;合并下肢靜脈血栓8例,合并褥瘡10例,合并墜積性肺炎7例,合并泌尿系感染4例;合并克雷氏(Colles)骨折3例。
2.1術前準備 術前患肢脛骨結節骨牽引,重5~6 kg,或塔扣式皮膚牽引,重2~3 kg;應用舒筋活血藥物;合并下肢靜脈血栓者,先給予低分子肝素、中藥制劑抗凝,有其他并發癥者對癥處理;術前留置導尿管,合濃縮紅細胞2~4 U備用;麻醉前15 min~0.5 h靜脈快速滴入頭孢類抗生素1 g,預防切口感染。
2.2手術方法 采用全麻或持續硬膜外麻醉,患者側臥于手術臺上,患側在上,采用髖關節后外側切口,以大粗隆頂點為中心長12~18 cm,依次顯露,切開關節囊,取出股骨頭,測量直徑大小,切除臼內圓韌帶;于股骨近端截骨,依次擴髓,沖洗髓腔,擦干骨面,注入骨水泥,插入假體柄,待骨水泥硬固后,安裝卡式雙動股骨頭。檢查關節穩定,活動范圍好后,用脈沖儀徹底將傷口沖洗干凈,縫合關節囊、外旋肌群、闊筋膜等,留橡皮引流1條。
2.3術后處理 術后合理應用抗菌藥物;24~48 h去除引流裝置;麻藥消失后即可行患肢膝、踝、趾關節適度功能活動;3~5 d后若無頭痛頭暈即可由家人攙扶下地站立、部分負重;2周后即可棄拐行走。
25例均獲隨訪,時間6個月~6年,平均4年。髖關節功能按黃公怡關節功能標準療效評定,優:無髖內翻或外旋畸形,行走無疼痛,下蹲達到或接近正常范圍,功能恢復到骨折前狀態;良:髖關節有輕度內翻,患肢短縮在2 cm以內,行走無疼痛,有時需用手杖支持,功能恢復接近正常;差:有重度髖內翻畸形,髖關節疼痛,功能明顯受限,不能負重或行走。本組優21例,良4例。
患者紀某某,女,79歲,農民,入院前3個月跌傷左髖部,于當地醫院拍X光片未見骨折,后出現腫痛,于家中休養,未見好轉;后又來本院就診,拍X光片示“左股骨頸陳舊骨折,斷端已吸收”(圖1);下肢血管彩超示“左下肢股靜脈血栓形成”。先給予左脛骨結節牽引,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半個月后復查下肢血管彩超示“左股靜脈血栓機化并再通”,遂行“左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術后X光片示:左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后,假體位置好,頸干角正常(圖2)。

圖1圖2
5.1股骨頸骨折誤診誤治的問題 老年患者,由于髖部骨質疏松,輕微外力即可造成股骨頸骨折,由于受傷外力小,骨折錯位小或僅為裂紋骨折,早期拍X光片難以發現,需1周后方可看清,故容易造成漏診、誤診。部分老年股骨頸患者認為輕微骨折不要緊,休息、吃藥就會好的;未正規治療,導致骨折錯位越來越大,斷端吸收硬化,股骨頭缺血壞死;從而造成誤治[2]。
5.2陳舊股骨頸骨折出現并發癥的處理 由于傷后髖關節功能受限,易出現如下情況:不同程度褥瘡、下肢深淺靜脈血栓、髖膝關節僵硬、下肢肌肉消瘦萎縮、骨質疏松較前加重、下肢短縮等。術前要充分處理并發癥,合并下肢靜脈血栓者,先給予低分子肝素、中藥制劑抗凝;合并褥瘡者給予清潔干燥換藥;合并墜積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者,給予敏感抗生素治療[3]。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有如下優點:①解除疼痛,從而降低了因疼痛刺激引起的休克、猝死等發生率;②可較早下床活動,避免長期臥床引起的并發癥,降低死亡率;③髖功能恢復迅速,關節僵硬發生率低;④減輕家屬護理工作。
5.3陳舊股骨頸骨折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注意事項 由于受傷后時間長,肌肉、軟組織攣縮明顯,術前應充分骨牽引或皮膚牽引,并應用舒筋活血藥物,利于術中人工股骨頭復位。對于年齡大患者應充分了解全身情況,術前糾正各種合并癥。術中注意電凝止血,減少出血;出血多時可輸濃縮紅細胞補充。由于骨質疏松,進行股骨擴髓時動作要輕柔,勿用力過大過猛,以免造成股骨劈裂。術后盡早行股四頭肌等長舒縮及踝、趾關節屈伸活動;平時注意勿側臥、勿盤腿、勿低坐,維持患肢外展中立位,以免假體脫位[4]。
[1] 王亦璁.骨與關節損傷.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175.
[2] 梅彰禎,宋宏.微創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75歲以上股骨頸骨折體會.中國醫藥指南,2009,8(25):119-120.
[3] 趙偉剛, 劉鶴松,趙自然. 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高齡股骨頸骨折.中國醫藥指南,2011,9(28):322-323.
[4] 李向濤.雙動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高齡高危重度移位股骨頸骨折的療效觀察.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1,3(13):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