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露曼 徐莎莎
糖尿病是內科常見病,多發病,臨床癥狀表現為多尿、多飲、多食和體重減輕,生化血糖增高。糖尿病患者長期高血糖可出現糖尿病足、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心腦血管病變、糖尿病神經病變等多種并發癥,危害巨大[1]。對于血糖明顯增高,而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療效欠佳的患者,臨床多使用胰島素泵治療,效果較好,但部分患者可能由于進食不合理,胰島素泵使用不當,護理欠缺,教育缺乏等諸多因素影響,致使用胰島素泵后仍出現血糖控制欠佳[2],本研究通過總結對策,精心護理,使上述現象顯著減少,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9~2012年本院門診及住院臨床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46例,另有妊娠糖尿病患者2例,共48例。診斷標準參照2010年WHO修訂的糖尿病診斷標準。排除斷發性高血壓、嚴重心肝腎疾病、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無急性代謝紊亂和急性腦卒中等急性應激情況。其中實驗組26例,男性11例,女性15例,年齡(62±10)歲,對照組20例,男性9例,女性11例,年齡(60±10)歲,其中有非妊娠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44例,酮癥酸中毒2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體重、病程長短,家族史等區別均無統計學意義。
1.2實驗方法 按隨機原則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對照組按常規胰島素泵護理,實驗組按本科總結經驗護理方法,及時排查血糖控制欠佳原因,妥善處理。對比兩組高血糖及低血糖發生率,血糖平均控制水平,糖化血紅蛋白水平。

2.1常規胰島素泵置入及護理 首先,詳細了解患者的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年齡,體重,病史,既往使用胰島素的途徑和用量,醫生改變原有治療方案改用胰島素泵的原因,這樣可以更好地預防用胰島素泵后仍然存在高血糖情況。其次,置泵前取出胰島素常溫下放置4 h,避免置泵時溫差引起氣泡堵塞管道[3]。最后,置泵部位避免選擇經常活動易受碰撞部位,宜選擇臍周5 cm外,須避開脂肪蓄積太厚的部位,選擇皮下組織厚度適宜、血供良好且穩定的部位,故男性選擇在上腹部,女性選擇在下腹部,避開過多摩擦及皮膚皺褶變化部位,以保持胰島素吸收的穩定性[4],用專用膠布固定并做好泵的宣教工作。
2.2置泵后血糖增高的排查及護理 ①生病時。任何重大急性疾病均可引起應激導致血糖升高,此時應適當增加每日注入胰島素用量。②體重增加。患者體重增加后,按原有單位體重計算的胰島素用量必然相對不足,需及時調整。③胰島敏感性降低。患者體內存在胰島素抵抗,胰島素效應差,需增加胰島素用量。④基礎率太低。計算的基礎率太低,患者基本胰島素沒有達到應有水平,增加胰島素的基礎率供給。以上四種情況我們一般是報告醫生遵醫囑處理。⑤忘記注入追加量而進食或與進食間隔時間過短。排查后囑患者注意定時定量追加胰島素,適當延長進食間隔時間。⑥進食過量。包括平時不按糖尿病餐單飲食或低血糖后吃得太多食物。排查后教育患者嚴格糖尿病飲食,熱量控制在總熱卡內,限制糖、鹽。⑦藥物影響。某些藥物如激素可明顯影響血糖,同時某些含糖的藥物亦可影響血糖,可遵醫囑換藥或調泵。⑧不測或很少測血糖:監測血糖對了解病情和調整治療方案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教育患者轉變觀念,強調監測血糖的重要性,指導患者對自我血糖監測相關知識。
2.3置泵后機械故障及使用不當的排查及護理 ①輸注系統故障或操作不當,如設置的時間、日期錯誤,胰島素每小時泵入的基礎率,導致胰島素泵入和患者飲食、作息習慣不符和未按醫囑準確泵入胰島素[4]。機械本身故障等。②針頭埋置部位觀察,置泵后我們需密切留意皮膚變化,觀察穿刺點有無紅腫,硬結等,3~5 d更換注射部位。③注意電量,低電量時及時更換電池。④如果電量充足,則排查貯藥器和管道接口處是否松動,避免胰島素從連接處泄漏,未注入人體。⑤管路有氣泡,阻塞,管路打折等都是報警的常見原因,及時排查可減少報警的發生。
3.1兩組間年齡、性別、BMI、血壓、糖尿病病程、吸煙史、糖尿病伴發病包括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等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2兩組患者試驗干預前的空腹血清葡萄糖、餐后2 h血清葡萄糖及糖化血紅蛋白在兩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空腹血清血葡萄糖、餐后2 h血清葡萄糖、糖化血紅蛋白在兩組間干預后下降的幅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兩組間三組數據差值比較
注:b:表示治療三個月后空腹血清血糖、餐后2 h血清葡萄糖、糖化血紅蛋白下降的幅度。a:表示空腹血清血糖、餐后2 h血清葡萄糖、糖化血紅蛋白在兩組檢查下降的幅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3在實驗組高血糖發生率為7.7%,對照組為15%,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高血糖發生率對比
注:治療前后對比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在實驗組低血糖發生率為3.8%,對照組為15%,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低血糖發生率對比
注:治療前后對比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結果表明,實驗組空腹,餐后2 h,及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均較對照組為佳,有統計學意義,同時患者標準差結果較小,表明血糖控制理想,泵的控制操作更好。表2,表3顯示患者高血糖及低血糖發生率均較對照組低,血糖更穩定。
胰島素泵持續皮下注射(CSII)能模擬生理胰島素分泌的模式,快速有效地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減少低血糖[7],即使使用胰島素泵較為科學的降糖治療,仍然有各種因素導致血糖控制仍欠佳或未達到預期目標,所以胰島素泵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不容忽視,這將對患者的血糖穩定,生命安全產生直接影響[5]。在護理過程中,需要護士認真細致排查導致血糖不穩的因素,因此護理工作的重要性占主導地位。有鑒于此,本研究對48例使用胰島素泵的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泵的護理對比性研究,總結出置泵的最佳方案及置泵后高血糖、低血糖發生的排查及護理方法,及時處理胰島素泵故障[6]。通過以上護理措施發現使用胰島素泵后血糖不穩的發生率大大降低, 可明顯提高治療效果和病人的生活質量。
[1] 陸再英 鐘南山.內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787-813.
[2] 倪娟,時甲佳,顧萍,等.使用胰島素泵護理中的常見問題及對策.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20):4809-4810.
[3] 耿濤,陳玲.胰島素泵的使用.實用糖尿病雜志,2008,4(2):59-61.
[4] 李玉萍,史云菊.胰島素泵針頭腹部留置位置的探討護士進修雜志,2012,24(7):624-625.
[5] 謝麗.胰島素泵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與護理.內科,2012,07(2):208-209.
[6] 于文華,王曉娟.糖尿病胰島素泵治療的護理107例.中國社區醫師,2011,13(16):296-297.
[7] 張海濤,寧潔,李湘.持續皮下輸注與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臨床觀察.中國實用醫藥,2009,4(36):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