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榮,李迎春
腦膿腫是臨床神經內外科常見的腦內急性感染性疾病,臨床診斷除典型癥狀體征外,主要依賴影像學進行定位、定性診斷。近年來,MRI在臨床的使用為腦膿腫的診斷提供了新的檢查方法,但低場強磁共振在腦膿腫診斷的應用價值報道較多,而高場強磁共振的相關報道較少[1-2]。因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我院近1年來經手術病理確診的21例腦膿腫患者的高場強MRI資料,旨在探討高場強MRI對腦膿腫的診斷價值。
1.1病例資料 收集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進行MRI檢查、經手術病理確診的21例腦膿腫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齡22~71歲,平均40.3歲;病程5 d~3個月,平均15.6 d,其中5例病程少于14 d。主要臨床表現為頭痛、惡心、嘔吐、走路不穩等,其中4例在發病前1個月內有“感冒”病史,3例在發病中有發熱、全身酸痛等全身癥狀。
1.2檢查方法 患者入院后,為明確診斷,均行頭部MRI檢查,其中18例在一次檢查中做完平掃及增強,3例在做完平掃后間隔1~4 d再做增強。檢查采用Siemens公司Magnet 1.5T、3.0T超導磁共振掃描儀,標準頭部線圈,平掃常規做橫軸位SE T1WI、FSE T2WI 及FLAIR;增強對比劑為釓噴替酸葡胺(Gd-DTPA),劑量0.1~0.2 mmol/kg,做橫軸位SE T1WI。
1.3資料分析 MRI圖像的分析和測量由兩名主治醫師職稱以上的MRI診斷醫生共同完成。
本組患者以隱源性腦膿腫為主,有20例,結核所致1例。術中共發現30個膿腫形成,其中顳葉15個,額葉6個,頂葉5個,其他部位4個。MRI術前提示腦膿腫者19例(28個膿腫),按發現膿腫數計算敏感性為93.3%。在T1WI序列,22個膿腫壁呈稍高或等信號(圖1),6個膿腫壁呈稍低信號;在T2WI序列,24個膿腫壁呈稍低信號(圖2),4個膿腫壁呈等或稍高信號;增強掃描,20個膿腫壁呈完整環形強化,5個呈花瓣樣或分隔樣強化,3個見壁結節強化(圖3-5);25個膿腔呈較均勻液性信號;20個膿腫周圍見大片水腫帶,有明顯占位效應(圖6)。

圖1 T1WI示膿腫壁呈稍高信號

圖2 T2WI示膿腫壁呈稍低信號

圖3 膿腫壁呈稍低信號

圖4 膿腫壁呈花瓣樣信號

圖5 壁結節強化

圖6 膿腫周圍見大片水腫帶
3.1腦膿腫的解剖、病理和臨床特點 腦膿腫是腦實質化膿感染后組織液化壞死并形成膿腔,外周繞以纖維包膜。腦膿腫的形成在組織病理學上分腦炎和包膜期,典型包膜期腦膿腫在組織學上由內至外分為5個帶[3]:中心液化壞死帶;含有巨噬細胞和纖維細胞的炎性細胞浸潤帶;膠原包膜帶;新生血管、纖維母細胞炎性增生帶;反應性膠質細胞增生及腦水腫帶。除耳源性和外傷所致腦膿腫外,以大腦中動脈供血區(顳葉)為好發。腦膿腫臨床表現復雜,取決于機體對炎癥防衛能力與病菌毒力,以及膿腫大小、所在部位和鄰近解剖結構受影響的情況而異,多數病人有全身感染中毒、顱內高壓等所致的癥狀。
3.2腦膿腫MRI診斷與鑒別診斷 腦膿腫在不同的病理時期有不同的MRI影像表現[4],在腦炎期(發病1~10 d),病變區呈邊界不清的長T1、長T2信號,有占位效應,常見斑片狀強化,在腦炎后期可出現較輕度的環形強化灶。包膜期(發病10 d后)可見膿腫壁的顯示及環形強化,薄壁完整,厚度均一,延時掃描,可見強化范圍由內向外進一步擴大,系膿腫血-腦脊液屏障的破壞所致。膿腫壁周圍常伴有大片水腫。本組腦膿腫病例多數在腦炎后期及包膜期行MRI掃描,故常有此特征表現,多數病變中央為較均一的長T1、長T2信號,提示組織液化壞死。
腦炎期腦膿腫需要與腦梗死相鑒別,腦梗死通常發病較急,多有高血壓病史,無全身中毒癥狀。MRI影像上,中小范圍的梗死灶,一般周圍水腫較輕,占位效應不明顯,增強掃描呈腦回樣強化,不同于腦膿腫的斑片樣或不規則強化;包膜期腦膿腫則需與囊性星形細胞瘤及轉移瘤鑒別[5],星形細胞瘤常為單發病灶,各級別的星形細胞瘤均可出現囊變與壞死,但高級別的星形細胞瘤囊變較低級別常見,低級別星形細胞瘤雖可以囊變,但增強掃描常無強化,囊壁厚薄不均均,內壁凹凸不平,常有壁結節,鮮有分隔表現。單發腦轉移瘤的常見原發灶為肺癌、甲狀腺癌等,囊性腦轉移瘤多為膨脹性生長,但無包膜,呈圓形或卵圓形,其外緣較光整、清晰,而內壁常略欠光整,可見壁結節及囊內分隔。腦轉移瘤多無血腦屏障,囊壁、壁結節與分隔均可見明顯強化,瘤周水腫顯著。
3.3高場強MRI對腦膿腫診斷的優勢 (1)高場強MRI具有更高的圖像空間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平掃時,能夠顯示低場MRI或CT所不能顯示的早期膿腫壁(新生血管和膠質細胞增生較早期改變),本組中有5例病程少于14 d,但在MRI平掃圖像中均可見膿腫壁的顯示。(2)高場強MRI能更清晰顯示膿腫壁的特征性改變。以往文獻報道[6-7],常規SE序列上腦膿腫壞死區周圍均有一薄的低信號“暗帶”,與病理上膿腫壁的內層相一致,國內外學者認為“暗帶”的病理基礎是:膿腫壁上的巨噬細胞吞噬活動中釋放的自由基不成對電子,為順磁性物質,導致該區域T1和T2時間的縮短,從而在T1WI呈等或略高信號,T2WI為低信號,表現為光滑、薄壁、完整的T2WI低信號暗帶,此征為包膜期腦膿腫的特征性表現。因MRI對順磁效應的敏感性與磁場強度呈正相關[8],故也可以說:高場強磁共振對腦膿腫暗帶的顯示優于低場強磁共振。本組MRI所顯示的28個膿腫中,絕大多數膿腫壁在T1WI上表現為等或稍高信號,T2WI上為稍低信號,充分印證了以上理論與觀點。
【參考文獻】
[1] 胡凱,敬宗林.MRI在腦膿腫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川北醫學院學報,2011,26(6):500-503.
[2] Bukte Y,Paksoy Y,Genc E,et al.Role of diffusion-weighted MR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cysticesions[J].Clin Radiol,2005,60(3):375-383.
[3] 趙春生,楊樹源.實驗性腦膿腫的CT、MRI和病理特征分析[J].江蘇醫藥雜志,2001,27(5):327-329.
[4] 靳二虎.磁共振成像臨床應用入門[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35.
[5] 王美豪,郭獻日,袁湘芝,等.腦膿腫、囊性星形細胞和轉移瘤的MRI診斷[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06,14(3):172-174.
[6] 盛三蘭,李惠民,舒錦爾,等.包膜期腦膿腫的MRI表現及病例分析[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1,35(8):434-436.
[7] 錢銀峰,余永強,鄭雪群,等.磁共振灌注成像對高級膠質瘤、轉移瘤及腦膿腫的鑒別診斷價值[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3,19(2):149-151.
[8] 楊正漢,馮逢,王霄英.磁共振成像技術指南[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