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丹
摘要:聲樂教學是一個復雜的心理感染過程,因此,情感因素對聲樂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聲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對聲樂作品的情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聲樂課堂教學效率。本文主要分析了情感培養在大學聲樂教育的重要意義,并進一步探析了培養學生情感的有效途徑,以期對大學聲樂教育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大學 聲樂教學 情感培養 方法
聲樂是一門綜合了眾多學科特征的藝術學科,因此,大學聲樂教育具有一定的復雜性。聲樂藝術主要通過聲音來表現情感表以動人,聲與情是演唱者與聽眾之間情感互動的橋梁。因此,聲樂教學的關鍵是“以情代聲”,使演唱者和聽眾都自然地融入到聲樂作品中去,達到和諧的美感。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正如愛因斯坦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同學生學習水平和領悟能力有一定的差異,但情感表達能力是可以激發和培養的。在聲樂教學中,教師要抓住作品的情感,利用自己豐富的情感觸動學生的心靈,以此激發學生對作品的情感。通過語言、動作、神態、指揮、范唱等多種方式向學生傳遞作品的情感信息,注重以良好的情緒感染學生,切忌把消極情緒帶入課堂。
情感因素對音樂教育和表演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地位,因此,在聲樂教育中,學生情感的培養尤為重要。優秀的歌唱技巧使聲音具有豐富的藝術性,而更重要的是藝術的情感表現以及由此產生的審美享受。聲樂藝術是創作者將自身情感轉化為直覺藝術的過程,是人對作品的主觀情感體驗的客觀反映,這也就賦予了聲樂藝術多變而豐富的情感表現的藝術魅力。由此,挖掘聲樂作品的情感要素,可以提高教學的實效性。然而,當前聲樂教學的現狀卻不容樂觀,情感培養在聲樂教學中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因此,在聲樂教學中如何進行情感培養是值得關注和深入的重要課題。鑒于此,筆者對聲樂教學中的情感培養途徑進行了初步探究。
一、聲樂教學中情感培養的重要意義
我國傳統唱法中一個重要的美學思想是以著名詩人白居易為代表的“情為聲之,聲為情之形”。強調了聲與情是在歌唱藝術中的重要性,聲音是情感的載體,情感是聲音的靈魂。說明了優秀的聲音技巧與完美的情感藝術表現是相輔相成、互不可缺的兩個方面。
(一)情感是展現聲樂之美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各種藝術表現形式中,情感因素對表演效果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而音樂是一種瞬間表現的藝術,因此,情感的把握與展現在聲樂藝術的學習研究以及演繹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眾所周知,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藝術是對生活實際的獨特反應,正是由于人們在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豐富情感,造就了聲樂的獨特呈現形式。所以說,在聲樂作品中,嫻熟的演唱技巧和真摯的情感表達是聲樂藝術表現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因素。缺少技巧,情感表達再豐富深刻也不能讓觀眾盡興;少了情感,機械的表演給人的感覺就是乏味,就很難體現出創作者深刻的表達意圖。因此,聲樂藝術必須兼談聲音技巧和情感表達,兩者互相滲透融合,才能打動聽眾,才能完美的演繹出聲樂作品的藝術特色。
(二)聲樂演繹中情感展現要注重發揮表情的作用
表情是人的內心情感的外在表現形式,在聲樂演繹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一場音樂表演,聽眾不僅僅是聽演唱者的聲音,同事還會關注演唱者的表情變化,好的演唱者能夠用表情傳達聲樂作品的豐富內涵。根據筆者的聲樂從教經驗,深刻的意識到人的表情在歌唱過程中的重要程度:比如,僵硬的表情難以感染聽眾,甚至會令聽眾產生反感情緒。因為不能將作品的情感完美的展現出來。在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表現為在演唱時身體比較機械,沒有適當的肢體語言和作品以及聽眾進行靈魂的交流,美譽強烈的情感流露,聲音沒有更具作品的需求二跌宕起伏,甚至是扭曲的作品原有的情感,導致難以釋義,這往往是因為過于注重技巧而忽視了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情感精神。
(三)情感領悟對提高學生聲樂理解能力的作用
要想提高對聲樂作品的理解能力,就要求與作品達到情感的充分融合。由于學生的天賦和從小的生活環境教育有限等因素,使得學生聲樂理解能力不高,這是很正常的。對此,高校聲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情感因素,并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音樂內涵的體會,以提高其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從而能夠是學習更進一步。
二、情感培養方法在聲樂教學中的運用
人的情感是人對外界事物的做出的內在感覺和態度,反應著人與物的存在關系。而道德感、審美感和理智感在人的情感生活中起著主導作用,形成于人的社會生活實踐和教育經歷中,他們之間關系密切,互相影響,并統一在情操中。在聲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通過利用音樂特殊的感染教育功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情感和陶冶學生的情操。另外,聲樂教師要善于通過逐漸形成和完善的藝術審美情感和情操來較為深刻地理解和呈現所教學的音樂作品的藝術意蘊。具體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
(一)通過介紹作品的創作背景,在時空上詮釋作品的情感底蘊
任何藝術作品都是歷史的產物和情感的產物,都是通過情感的加工得以實現,任何藝術作品都或多或少都蘊含特定歷史時期人們的情感精神。音樂作品更是這樣的。然而,現在的大學生由于嚴重缺乏生活經歷經驗,缺乏產生特定情感的生活環境與生活體驗,以及對歷史涉獵不多,以致很多時候對藝術作品所要表現的時代情感精神難以理解和體會,也就無法把作品的內在情感精神充分地品味出來。例如,在教唱《嘉陵江上》這首歌曲時,考慮到現在的學生都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不了解、也不可能體會到那種流亡的痛苦生活,在演唱時他們把表現出一種輕松、跳躍的錯誤的情感表達,而不能深刻準確把握和表現該作品中所蘊含的對故鄉及親人的思念和對帝國主義侵略的痛恨之情,達不到作品所具有的特定的藝術感染力。因此,為了讓學生較為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歌曲的強烈情感特征,筆者通過歷史背景知識給學生詳細介紹了這首歌的來歷,并利用多媒體影像資料創設歷史情境,引導學生理解歌曲的意境。作者在這首歌中主要表達了對當時國破家亡的感慨和對侵略者的憤恨,為他們從早到晚,忍饑挨餓,奔走逃難的苦難命運呼喊不平。在這首歌曲中抒發著一種濃郁的愛國主義情懷,對侵略者的強烈的恨和抗議。通過對歷史條件下的創作背景介紹,就大大感染了學生的情感因子,讓他們自然地進行有情感的演唱表演,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和藝術效果。
(二)創設教學情境,通過特定的情感氛圍來強化學生情感
在聲樂教學中,為了使學生領悟聲樂作品的內在情感,教師要善于利用多種手段來創設與藝術作品相適應的情感氛圍,以此感染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教師營造的情感氛圍中,感同身受,獲得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這樣才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藝術情感。例如,在發聲訓練的教學環節中,筆者用上節課學過的勞動號子體裁的民歌《拉蓬號子》最后二部合唱樂句,作為發聲練習曲。再如,在教唱四川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這一課教案設計中,把每一個教學環節都創設一個情境,營造以景帶情,情景交融情感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受到感染,以便帶著真情實感的去學習和感悟。總之,要實現聲樂教學的有效性、深刻性,都要通過圍繞情感這一主線來進行和深化,通過創設教學情境,以境帶情,以情帶聲,從而情境結合,陶冶情操,提高聲樂課堂教學的實效。
(三)發揮教師的情感帶動功能,培養學生的聲樂情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情感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教師上課的情感刻板、情緒低落,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更無從說情感共振。實施情感教育過程,需要師生之間建立良好的情感關系,打破大學師生情感淡薄的不利現狀。教師要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使學生主體地位得到更好的發揮,從而對聲樂作品進行想象性的二次創造,使師生的各種審美心理要素都能夠進入十分活躍的狀態,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師在聲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情感的帶動作用,通過有感情的范唱、面部表情和內在情感都要真摯的呈現,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歌唱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準確理解力和表現力。以情動情,達到作品與師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產生一種愉悅的審美體驗。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大學音樂聲樂教學實踐中,教師既要注重利用課堂教學的集體活動形式教授學生聲樂表演的技能和技巧,更要著力感染和培養學生的情感因素,充分發揮音樂獨特的意境聽覺想象功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到情感的教育和審美的熏陶。并通過通過介紹作品的創作背景,在時空上詮釋作品的情感底蘊;創設教學情境,通過特定的情感氛圍來強化學生情感。發揮教師的情感帶動作用,逐步培養學生的聲樂情感、藝術鑒賞能力,讓聲樂教學展現形式和情感的審美和教育功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藝術情感。
參考文獻:
[1]吳磊.大學聲樂教育中的情感培養探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35).
[2]吳琳.大學聲樂教育中的情感培養[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9,(04).
[3]李冬蘭.淺談涉外大學聲樂教學中的素質教育[J].藝術百家,2005,(01).
[4]徐冰.關于聲樂藝術中“聲”與“情”關系的哲學性思考[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