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民事訴訟目的之反思與司法保護說之倡導

2014-03-28 04:31:18王登輝
現代法學 2014年2期

摘要:民事訴訟目的應當是當事人運用民事訴訟制度的目的和國家確立民事訴訟制度的目的的統一,兩方面有重合之處,也可能存在沖突。民事訴訟目的學說應當能夠最大限度接近真實、合乎情理地解釋絕大多數民事訴訟現象,使兩方面的交集最大化。現有的相關學說,如權利保護說、維護法律秩序說、糾紛解決說、程序保障說、利益保障說、平衡論、多元說和多層次說等,均存在一定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理論模型過于簡單化、理想化。通過糾紛產生和解決過程的大視野審視民事訴訟現象,本文提出“司法保護說”,認為當事人參加民事訴訟的目的是以法律為攻擊防御手段,從民事訴訟中獲得利益、減少不利益;國家確立民事訴訟制度的目的是通過司法程序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正當權益,對不合法、不正當的主張則不予支持和保護。這一學說契合民事訴訟實踐,有效整合了民事訴訟目的的兩個方面,對民事訴訟制度的完善也具有一定意義。

關鍵詞:民事訴訟目的;訴訟現象;糾紛解決說;司法保護說

中圖分類號:DF72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4.02.11

一、民事訴訟目的的界定與相關學說的衡量標準 (一)民事訴訟目的之界定

關于何謂“民事訴訟目的”,一度眾說紛紜,主要存在三種不同學說。第一種觀點可謂“國家意志說”。代表性表述如:民事訴訟目的也叫民事訴訟制度的目的或訴訟目的,是一種國家意志。民事訴訟目的的主體是國家,而不是直接實施訴訟活動的法院或訴訟參與人。參見:田平安.民事訴訟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33類似表述可見:宋朝武.民事訴訟法學[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6-7;李祖軍.契合與超越:民事訴訟若干理論與實踐[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103;駱東平.民事訴訟法學[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11-12.民事訴訟目的,也稱民事訴訟法目的,是以觀念形態表達的國家設立民事訴訟制度所期望達到的目標或結果。法院、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均不是民事訴訟目的主體,其在進行民事訴訟的目的均不能稱為民事訴訟目的[1]。這種觀點脫離現實,完全是國家本位主義立場,無視當事人的訴訟目的,必然導致超職權主義的訴訟模式,幾乎將當事人作為訴訟客體,與以人為本、正當程序等法治理念格格不入;此外,其將國家目的和法院目的對立起來,忽視了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的法院,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重合之處,故存在不能自洽的矛盾。

現代法學王登輝:民事訴訟目的之反思與司法保護說之倡導 第二種觀點可謂“目標說”或“結果說”。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類如“民事訴訟的目的,是指統治階級基于其客觀需要和對民事訴訟本質屬性及規律的認識,而預先設定的民事訴訟活動的理想結果,也即立法者制定民事訴訟法所追求的目標”[2]。“民事訴訟目的,是以觀念形式表達的國家進行民事訴訟所期望達到的目標,是統治者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基于對民事訴訟及其對象固有屬性的認識,預先設計的關于民事訴訟的結果的理想模式。” 參見:常怡.民事訴訟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38.類似表述可見,李祖軍.民事訴訟目的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5;董少謀.中國民事訴訟法[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18;肖建華,王世進.民事訴訟法學[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19.民事訴訟的目的,是指“國家在創設和進行民事訴訟時意欲達到的結果”[3]。不過,統治階級與立法者不能等同,“統治階級的客觀需要”的內涵遠比“統治階級自己的需要”更豐富。“理想結果”和“理想模式”的表述均不恰當,但訴訟目的不是理想問題,不宜界定為某種理想結果、理想目標或理想模式。“國家進行民事訴訟”的說法欠妥,有詞不達意之嫌,易使人誤解為國家作為民事主體參與國際民事訴訟。應當明確,法院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從事的活動是審判,而非訴訟。這類觀點其實更接近于“國家意志說”。另一類如“民事訴訟目的是指國家基于民事訴訟本身的特點和內在的本質屬性所預先設定的、通過訴訟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由于民事訴訟具有主體多元化和活動程序化的特征,所以訴訟目的也具有多重性”參見: 彭世忠.民事訴訟法學[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43.不過該書第47頁寫道,“令人遺憾的是,從整體上看,我國尚未改變以追求絕對客觀真實為訴訟目的的基本格局。”這既與前面的論述相矛盾,又與現實不符,體現了濃厚的國家本位主義色彩。。這種觀點也是從國家的視角而言的,不過比國家意志說稍微緩和,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當事人的訴訟目的;通常可以存在多個目的,即使不是最終目標也不可否認其為目的之一,而此說似乎并不這樣認為。

第三種觀點可謂“功能說”。其認為,“民事訴訟目的是從主觀意志的角度來看待民事訴訟的作用……是民事訴訟功能的主觀反映,符合民事訴訟功能所確定的目的才能實現。在此意義上,可以說民事訴訟功能即民事訴訟目的。”[4]這種觀點的主要不足是:第一,“主觀意志”的主體不清。第二,將功能和目的混為一談。第三,民事訴訟功能是多方面的,不同案件中實現的功能會有所不同,且存在價值沖突,有時需要有所取舍。第四,民事訴訟目的是否、應否由功能確定,值得商榷。實現了民事訴訟功能,就一定能實現民事訴訟目的嗎?符合此功能而不符合彼功能時,目的能否實現?例如,某一已審結的案件,是否符合民事訴訟功能,是否符合民事訴訟目的,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也不易識別;當事人不服生效裁判的案件、未審結的再審案件中是否實現了民事訴訟目的,更無法明確回答。第五,事實上,不符合民事訴訟功能所確定的目的也是可以實現的——至少可以在一些錯案中實現,而在被正式確認為錯案前,其是否實現了民事訴訟目的,此說恐怕難以回答。如果沒有實現民事訴訟目的就結案,或者如果實現了民事訴訟目的也有可能是錯案,均難以令人信服。

審判目的作為國家確立民事訴訟制度的目的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體現,將其同當事人進行民事訴訟的目的統合到“訴訟目的”這一概念中來,并無大礙,且在理論和實踐中也將法院作為訴訟主體。一方面,民事訴訟目的包含當事人運用民事訴訟制度、提起和參加民事訴訟的目的。社會產生了公權力解決民事糾紛的需求,才有國家創立民事訴訟制度的必要,國家不可能無視當事人的要求和期待,應當重視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心理和習慣。當事人的目的存在于各自意識之中,而民事訴訟制度及國家確立該制度的目的是客觀存在。另一方面,民事訴訟目的也包含國家設立、完善民事訴訟制度的目的。民事訴訟制度突出體現為相關法律等規范性文件,其目的往往與民事訴訟立法目的趨同,集中表現在《民事訴訟法》第2條。該條揭示了立法初衷,具有一定的主觀性,而當事人的訴訟目的則是具有較強不可控性的客觀存在。在個案中,當事人目的和國家目的、民事訴訟制度的客觀功能有一致的部分,甚至可能大部分是重合的,但由于當事人的利益需求和國家利益、公序良俗的要求不盡一致,當事人利用民事訴訟制度的目的,完全有可能與國家確立民事訴訟制度的目的大相徑庭。故本文認為,所謂“民事訴訟目的”,是指當事人運用民事訴訟制度的目的和國家確立民事訴訟制度的目的的統一,兩方面不可偏廢。

民事訴訟目的,與民事訴訟制度的功能存在較多重合之處,如糾紛解決、程序保障、權利保護、秩序維護等,但前者主觀性較強,而后者客觀性較強。把客觀功能、表現形式與主觀目的混為一談,是欠妥的。目的和動機不可等同,不過鑒于“民事訴訟目的”一語也可涵攝“民事訴訟動機”,單獨討論“民事訴訟動機”無甚必要,故本文不予區分。民事訴訟目的,與民事訴訟的原因、任務不同,毋庸贅述。

(二)民事訴訟目的論及其衡量標準

所謂“民事訴訟目的論”,指以民事訴訟目的為研究對象的相關學說。國外相關學說主要有:權利保護說(德國學者薩維尼提出)、維護法律秩序說(德國學者標羅提出)、糾紛解決說(日本學者兼子一提出,代表人物還有三月章)、程序保障說(英美國家通說,代表人物還有日本學者井上治典)、權利保障說(日本學者竹下守夫提出)、擱置說(代表人物有日本學者新堂幸司和高橋宏志)、多元說。權利保護說認為,民事訴訟目的應當是保護社會成員的私法權利。權利保障說從憲法上權利保障的角度闡述民事訴訟的目的,認為訴訟制度所保障的權利實為實體法上的“實質權”,即法律應予保護的利益、價值,民事訴訟的目的就是保護這種“實質權”。維護法律秩序說認為,國家設立民事訴訟制度的目的在于維護實體法所確立的私法秩序以滿足社會整體的需要。糾紛解決說認為,國家運用強制力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糾紛才是民事訴訟的目的。程序保障說從“正當程序”的觀念出發,認為民事訴訟的正當性來自其程序的正當,因此,民事訴訟制度的目的在于“為實現當事人自律性的紛爭解決提供程序保障”。多元說主張,對于民事訴訟的目的的認識,應站在制度設置、運作者的國家和作為制度利用者的國民雙重立場下進行,依此,糾紛的解決、法律秩序的維護及權利的保護都應視為民事訴訟制度的目的。擱置說認為目的論過于抽象,不如將其擱置起來而將時間和精力用于討論更現實、更具體的問題上去。以下從略。具體請見:江偉.民事訴訟法[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李祖軍.民事訴訟目的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95-152;常怡.比較民事訴訟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39-71;李祖軍,蔡維力.民事訴訟法學[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3:24-30;張衛平.民事訴訟法必讀資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35;等等。相關論述極易覓見,故茲不贅述。國內較流行的學說主要有糾紛解決說[5]、程序保障說參見:章武生,吳澤勇.也論民事訴訟目的[J].中國法學,1998,(6):95;章武生.民事訴訟法新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88;章武生,等.司法現代化與民事訴訟制度的建構[M].修訂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64.、多元說和多層次說參見:劉榮軍.論民事訴訟目的[J].政法論壇,1997,(5):76-80;何文燕,廖永安.民事訴訟目的之界定[J].法學評論,1998,(5):86-87;江偉.民事訴訟法[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6如后文所述,多元說或多層次說也存在一些差異。等。或許由于民事訴訟目的過于抽象,以及通說(多元說)似乎業已形成,對該問題的爭議漸已塵埃落定,但不乏值得商榷之處。

關于民事訴訟目的論的衡量標準,鮮有學者論述。有學者提出目的論研究的兩個標準,即應弄清楚民事訴訟在我國民事糾紛解決方式這一系統中所處的位置,應能為我國民事訴訟制度設計提供實踐性、政策性的指導。但這兩個標準不是、也不宜成為民事訴訟目的學說的衡量標準。因為前一個標準似乎是目的論研究的前提性條件,若表述為“科學認識民事訴訟在我國民事糾紛解決方式這一系統中所處的位置”似乎更合適;后一標準過于模糊,將學說的功能、影響與其自身混為一談,而且很難說某一學說對我國民事訴訟制度設計沒有提供實踐性、政策性的指導;僅有這兩個標準失之片面。(參見:章武生,等.司法現代化與民事訴訟制度的建構[M].修訂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52-154;章武生,段厚省.民事訴訟法學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7-9)既然衡量標準不甚明晰,則所提倡之學說,未免偏重感性。有學者提出,“企圖將民事訴訟目的界定為唯一的某個方面是不可取的,它將復雜的訴訟現象簡單化了,與訴訟的實際顯然不符。科學的態度和方法應當是從實體和程序相結合的角度來探究多元化的民事訴訟目的。”[6]這一觀點甚可贊同,可惜鮮見有人循此思路進一步展開研究。也有學者提出,確定我國民事訴訟目的的基本思路是:兼顧訴權和審判權對民事訴訟目的的追求;兼顧國家確立民事訴訟制度目的與社會對民事訴訟制度的價值評價;突出民事訴訟與其他糾紛解決方式在目的上的差異性[7]。這些論斷雖然不是關于民事訴訟目的論衡量標準的正面論述,但對該標準的確立具有較大借鑒意義。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是認識的第一次飛躍,用理性認識指導實踐是認識的第二次飛躍。這對法學研究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作為社會科學的一個分支,從觀察、分析現象入手,多歸納、少演繹,盡可能得出合理、正確的認識,是法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只能合理解釋民事訴訟中正常現象、積極現象、典型現象而不能較合理地解釋非正常現象、消極現象、非典型現象的學說,只看到原告的訴訟目的而無視被告的訴訟目的的學說,把國家確立民事訴訟制度的目的或者當事人的訴訟目的作為民事訴訟目的的學說,均存在較大片面性。本文認為,民事訴訟目的論的衡量標準應當滿足以下三點:其一,應當能夠最大限度接近真實、合乎情理地解釋絕大多數民事訴訟現象,包括正常現象和非正常現象、積極現象和消極現象、典型現象和非典型現象。其二,應當涵攝絕大多數當事人的目的,是對各方當事人的目的的歸納和抽象。其三,應當使當事人的訴訟目的和國家確立民事訴訟制度的目的的交集最大化,盡可能實現兩者的統一。當然,本文所提的衡量標準也是筆者的感性認識,未必正確,亦大可商榷。明確其衡量標準,從而準確厘清民事訴訟目的,具有基礎性意義。如前所述,國家確立民事訴訟制度的目的集中體現在《民事訴訟法》第2條,下文將著重分析當事人的訴訟目的,再尋求其二者的交集。

二、當事人的民事訴訟目的 其實,前述學說大概建立在下面“典型案件”的理論模型之上:甲、乙對雙方的民事權利義務存在爭議,協商未果,甲訴至法院,要求判令乙承擔一定的民事責任。雙方均全力以赴,明確請求和主張,認真準備,積極舉證、質證、辯論,力求勝訴。法庭經調查、辯論、評議,作出裁判,或者雙方達成調解協議,甲、乙遂息訟。應當承認,這一理論模型確實可以代表諸多民事案件,前述學說可以較合理地解釋模型中的民事訴訟目的。然而,現實比模型要復雜得多。如果跳出法院視線內的民事訴訟這一狹隘視野,在糾紛產生和解決過程的大視野中審視民事訴訟現象,或許會有新的發現。陳瑞華教授指出:“研究價值應當將研究對象客觀化,從價值的反面切入進行研究,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8]壯漢是典型的人,但僅研究壯漢而不研究病人,恐怕難以正確認識疾病,也難以對癥下藥。僅研究正常的、典型的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的訴訟目的是不夠的,可能是緣木求魚;研究非正常、非典型的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的訴訟目的,或許更有利于探究當事人的訴訟目的。不妨先回到現實看看形形色色的民事訴訟現象。

(一)從“非典型”民事案件看當事人的訴訟目的

需要說明的是,下面的案例,乃是常見的民事案件,謂之“非典型”,僅因為其與理論模型存在較大差異之故。

【例一】周某因遭人忌恨而引發訴訟,鑒定結論認定其患有精神病,法院遂宣告其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把周某投入精神病院。周某對醫生說:“你不給我吃藥,我就不鬧;如果給我吃藥,我就鬧。”醫生一看果真如此,便未給周某吃藥。住院期間,周某認真學習法律。周某出院后,要求原審法院撤銷原判決被拒。周某就寫了一張借條,讓李某告自己欠李某2000元不還;先付給李某辛苦費1000元,答應法院判決其還錢后再付給李某1000元。李某持借條起訴,周某本人應訴,承認借條系自己書寫,同一法院判決周某敗訴。判決生效后,周某拿出之前的民事判決書,要求法院:要么撤銷后案判決,要么撤銷前案判決。法院只好撤銷宣告前案判決。

【例二】老太太甲之子丙與乙婚后感情一直很好,甲乙婆媳感情亦佳。丙意外死亡,未立遺囑。后甲乙共同生活,感情甚篤。一年后,甲起訴乙,要求繼承分割丙的遺產。庭審中,甲陳述自己并不愿與乙爭訟于法庭,是甲游手好閑的次子丁為了分得財產而慫恿甲起訴,并要求甲把訴訟分得的財產供丁支配。

【例三】妻子甲起訴丈夫乙要求離婚,法院判決不準離婚。六個月后,甲又起訴要求與乙離婚,法院判決不準離婚。甲遂離家不歸,分居滿二年后,又起訴要求與乙離婚。甲聲稱:如果再判決不準離婚,則自殺;乙揚言:如果判決離婚,則殺死甲。

【例四】原告欲提起案情類似的多起訴訟,又恐全部敗訴,故不同時提出,而是先對其中一個被告提起訴訟,視法院生效裁判決定是否繼續一齊或者分批提起其他多個訴訟,或者去其他法院起訴,或者不再起訴。這種現象不妨稱為“試探訴訟”。

【例五】某人駕汽車不慎將甲刮擦帶倒后揚長而去。兩分鐘后,乙駕汽車路過,下車將甲扶起,甲抓住乙不放,要求乙賠償一萬元,乙拒絕;甲又要求乙賠償五千元“私了”,乙又拒絕。甲便訴至法院,稱乙將其撞倒,造成輕微傷,要求乙賠償一萬元。乙證明自己并非肇事者。

【例六】甲舉家喬遷新居后與乙簽訂一份《協議》,約定甲將原有舊房一套以十萬元的價格售予乙,乙先交九萬元購房款,過戶后再付剩余一萬元。次日乙支付了九萬元購房款并入住,甲及其妻一直未協助辦理產權變更登記。十年后,甲起訴乙,以甲售房未獲其妻同意系無權處分、房屋仍登記在甲名下為由,要求法院判決:確認《協議》無效、房屋所有權歸甲,乙一家騰退并補繳租金。法院判決駁回甲的訴訟請求。甲及其妻申訴、投訴不止。

【例七】某房地產開發商與數百名業主簽訂了《商品房買賣合同》,并實際交房。幾個月后房價下跌20%,眾業主紛紛起訴開發商,強烈要求解除合同,或者撤銷合同、確認合同無效,退還購房款,還找媒體控訴開發商,圍攻開發商經營場所。二個月后,房市回暖,業主申請法院調解。又過一個月,房價上漲超過原售價,業主紛紛撤回起訴。

【例八】某公司借用本單位職工的名義購買房產,與銀行簽訂了多份《個人住房貸款合同》,公司以職工名義償還貸款并對該房產行使占有、使用、收益的權利。清償貸款后,公司提起“所有權確認”之訴,受諸被告職工委托的同一訴訟代理人答辯稱,眾被告完全認同原告的訴訟請求,從不認為登記在其名下的房產屬于自己所有。法院順利調解結案。后該公司自稱:以職工名義辦理個人住房貸款比較優惠;不去房地產管理部門直接過戶而要法院的調解書,是因為打官司便宜。

【例九】乙欲從甲處借款八十萬元,甲提出預先扣除利息十萬元,要求乙與之簽訂一份《存量房買賣合同》,約定乙將自有住房售予甲,并將房屋所有權證和土地使用權證放于甲處作為抵押。乙均同意。甲向乙實際提供借款七十萬元,乙出具收條載明乙收到甲的購房款八十萬元。乙未能按約定清償借款。甲訴至法院要求乙履行《存量房買賣合同》,將該房屋變更登記至自己名下;而乙辯稱甲是專放高利貸的,雙方不存在真實的房屋買賣合同關系,只存在民間借貸關系。

【例十】甲持刀迫使乙書寫了一張借條,載明“某年某月某日乙從甲處借得人民幣二萬元,應于一年后歸還”。乙未報警。一年后,甲訴至法院要求乙償還二萬元。乙稱借條系被甲持刀逼迫而寫,但無證據證明。法院判決乙向甲償還二萬元。乙憤而自殺。

此外,假離婚真逃債,偽造債務憑證從而在離婚時使配偶少分財產,為干擾執行而濫提異議之訴、申請再審等現象,不勝枚舉。與民事糾紛的汪洋大海相比,上述案例實在是滄海一粟。

(二)從訴訟現象看當事人的民事訴訟目的

一切訴訟案件,均屬于訴訟現象。狹義的訴訟現象,主要指訴訟案件、當事人在訴訟中的行為——當然包括訴訟行為在內。當事人的訴訟目的均通過其行為來體現。而廣義的訴訟現象,包括狹義的訴訟現象,以及當事人在訴訟前后的相關行為、訴訟觀念等。原被告兩造的訴訟目的最為重要、最為典型,著重研究兩造的訴訟目的是研究當事人的訴訟目的的要徑。

上面十個案例主要反映了原告的訴訟目的。欲探究被告的訴訟目的,除反訴請求外,還應當著重觀察、研究其在訴訟中的行為。實踐中,被告聞有人狀告自己,一躲了之,讓法院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送達起訴狀副本等訴訟文書。法院公告送達期限屆滿后,再領取訴訟文書,拒不提供準確的法律文書送達地址。見到法院打來電話,拒不接聽,長期關機,或者頻繁換號也不告知法院。不提交書面答辯狀。濫提管轄權異議,法院裁定駁回則提出上訴。不參加庭前證據交換。在電話中信誓旦旦表示一定會來開庭,卻不簽收開庭傳票,在開庭前一日,編造理由要求延期開庭;或者當天不到庭,迫使法院改期開庭。在庭審時無正當理由仍申請合議庭成員回避。明知無必要仍申請鑒定、評估、審計,在相關機構等開展工作時又撤銷申請,或者索性不交納相關費用。通過其配偶或子女提起宣告其為無/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訴訟,從而迫使本案中止審理。庭審時,或“知之為不知,不知為知之”,或守口如瓶、裝聾作啞,或信口開河、長篇敘事,或顧左右而言他,答非所問,或“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或詞不達意,張冠李戴,顛三倒四,顛倒黑白,虛實相間,真偽難辨,渾水摸魚……每次庭審結束后提出調查取證申請,或者提交幾份“證據”,堅決要求再次開庭質證,將證據隨時提出主義進行到底。與法官談話時故意激怒法官,偷拍偷錄,要挾、威脅法官,頻繁找領導“反映情況”;讓親友給法官打匿名電話。預料將敗訴則躲避宣判,玩人間蒸發。明知無理也提出上訴,或者雖然內心明白裁判是合法的,但不愿繳納上訴費,遂申請檢察院抗訴,同時向幾級法院申請再審,向信訪局投訴……此外,可參見:李龍.民事訴訟欺詐與應對策略研究[J].人民司法,2006,(5):78-82;以及央視國際.訴訟也有欺詐——揭秘拖延訴訟期間欺詐[EB/OL].(2006-01-23)[2013-01-03].http://www.cctv.com/program/fljt/20060123/102574.shtml;等等。再多言就有傳授濫用訴訟權利的方法之嫌了。其許多行為貌似行使訴訟權利,實則濫用訴訟權利、消極應訴,拖延時間,徒增紛擾。

民事訴訟目的和訴訟觀念也存在較密切的關系。不少當事人,作為原告時積極訴訟,不斷催促法院快立、快審、快判、快執;作為被告時異常消極,也會一躲二拖。有的當事人,特別是經常作為被告或者第三人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在一些案件中態度積極,在另一些案件中態度消極。這些絕不是簡單的好訟或者厭訟的觀念問題,也不是法制觀念淡薄與否的問題,而是因為其清楚地認識到:前一類案件中如果不積極參加訴訟,有可能被判決敗訴、承擔法律責任;在后一類案件中,民事權利義務爭議主要存在于其他當事人之間,自己不會承擔責任,無論法院如何判決均可接受。

對這些紛繁復雜的訴訟現象,通常學說難以給出合理的、較有說服力的解釋。

(三)當事人的民事訴訟目的概覽

原告(含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訴訟目的,突出表現為希望法院完全支持其千差萬別的訴訟請求,但深層目的隱藏在背后。一般而言,原告的訴訟目的主要有:獲得司法救濟,維護其主觀認為享有的或者應當享有的權益;在法院主持下解決糾紛;通過訴訟向對方當事人施壓,增加談判砝碼,促進相關爭議解決;了解法院的立場、態度(如例四);懷著試一試的心情提起訴訟(如例五);為了出口氣、爭口氣、爭面子;拖延履行義務的時間;通過本案訴訟為另案取證;擴大對方當事人的損失(如例十);明知很可能不會勝訴,甚至無意起訴,只希望法院采取財產保全措施給對方施加壓力、造成損失或者影響其經營;侵吞國有資產;希望法院錯判,使其利益“合法化”(如例八、例十);與對方當事人串通,騙取法院裁判文書,損害國家、集體、第三人的合法權益。概言之,原告的訴訟目的是通過司法程序保護其合法利益、不當利益、不法利益,或者實現其不法意圖。

從實踐看,被告參加民事訴訟的目的主要有:希望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保護自己的利益;減小責任,減輕損失;參加“討價還價”以免承擔較大的民事責任;解決糾紛,排除騷擾;與對方當事人串通騙取法院裁判文書……被告的訴訟目的一般是希望法院駁回原告的全部訴訟請求,同意對方的離婚請求等少數情形除外;如果不可能,則希望法院盡可能少地支持原告的訴訟請求,減小己方的民事責任……概言之,被告的訴訟目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和責任最小化。

第三人參與訴訟的目的主要有:防止原告和/或被告的行為對自己的利益造成損害;維護自身權益;使案件事實更易查清;避免被告敗訴后向自己行使追償權;盡快解決糾紛,減少對該糾紛的時間、精力、財力的投入。

研究民事訴訟目的,既要關注當事人參與訴訟的目的,也不能忽視應當參加訴訟而不愿參加、消極參加訴訟的當事人的目的。實踐中,不少公民、組織對待訴訟非常消極,一躲二拖,花樣翻新,不勝枚舉。當事人不肯參加訴訟的原因主要有:放棄實體權利、明知必定敗訴、無所謂、不愿見其他當事人、覺得上法庭很沒面子、恐對方當事人庭后攔截或毆打、宗教和習俗等方面的原因。

此外,委托訴訟代理人參加訴訟的目的,無外乎獲得代理費等利益,附隨目的是維護己方當事人的利益;鑒定人、翻譯人員等其他訴訟參與人參與訴訟,實為從事執業事務或提供勞動以獲取報酬,其目的并非訴訟目的,對研究民事訴訟目的幾無實益,毋庸贅述。

三、民事訴訟目的諸學說批判 在實踐中,當事人的訴訟目的是什么呢?是為了保護私權、權益嗎?是為了維護私法秩序嗎?有的當事人在個案中不存在私權,權益并未受損(如例五、例六、例七、例八、例十的原告),或為了損害他人的權益才起訴(如例五、例十的原告),根本不是為了維護私法秩序。是為了解決糾紛嗎?但有的當事人是為制造糾紛和激化矛盾而來(如例五、例十的原告)。是為了獲得程序保障嗎?可許多當事人根本不愿意來法院,也盡量遠離訴訟程序,甚至完全放棄訴訟權利。難道當事人不存在訴訟目的?研究民事訴訟目的無意義?顯然不是。當事人的目的是客觀存在的——而在真相大白前,外界卻不易識別、難以確信。

(一)權利保護說批判

權利保護說目前已基本無支持者。這里的“權利”指社會成員的私權,不妨理解為各方當事人及潛在的當事人的實體權利,作擴大解釋也不排斥程序權利。其實,原告起訴大多是為了通過司法途徑實現和保護自身權利,很少是提請法院保護雙方的權利。法院全部支持了原告的訴訟請求,是否等于保護了原告的權利、損害了被告的權利?全部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是否未保護原告的權利?無原則的折中是否最佳解決方案?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訴訟雖為最重要的救濟途徑之一,但并不必然使被損害的權利得到保護。第一,法院審判活動的目的之一,固然是為了保護權利,但并非所有的權利都能通過訴訟得到保護,例如民事訴訟受案范圍即受案件性質、司法政策的影響。第二,訴訟風險是客觀存在的,權利能否得到保護,在很大程度上和當事人自身行為密切相關。當事人即使存在民事權利,如果所提訴訟請求不合法律規定,或舉證不足,或超過時效(訴訟時效、舉證時限等),亦可能得不到司法的保護,因自身原因造成“有理無處訴”的情形。例如,責任主體為丙,但原告甲只起訴乙要求乙承擔民事責任,不要求丙承擔民事責任,結果必然是敗訴。又如,乙租賃甲的房屋,租賃期滿后既不騰退,又不交租金。現甲只要求乙騰退,法院判決乙騰退,卻不能主動判決乙支付合同期滿后的占有使用費,因為“判超所請”是錯誤的。又如,原告遭受損失十萬元,但舉證只能證明損失了七萬元,法院只會判決被告賠償原告損失七萬元;如果原告夸大損失,法院不會支持。再如,原告在違約之訴中提出精神損害賠償,法院不予支持;其實如果選擇侵權之訴,該請求有望得到支持。第三,審判程序并不直接實現權利,不少案件中的“權利”只有在強制執行程序中才能得到最終保護。如果勝訴的一方當事人在法定期間內未申請強制執行,則判決喪失強制執行效力,對其權利保護仍是有限的。

權利保護說存在主觀化、理想化的色彩,嚴重脫離實際。第一,權利保護說表面上主要是基于當事人的立場,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原告的立場,有失偏頗。第二,權利保護說有礙形成正確的審判觀,仿佛法官判決誰勝訴,就是保護了誰、想保護誰。一般而言,法官判決誰勝訴,是依法應當如此,并非幫忙、施以恩惠;法官判決誰敗訴,也是依法應當如此,并非有意為難誰。第三,權利保護說蘊含了厭訟的因子,不利于形成正確的訴訟觀念。其給人的感覺是,被告損害了原告的利益,所以原告起訴;原告可能享有權利,被告被推定為侵權方、無理方,于是人們以當被告為恥,部分被告(及部分第三人)一躲二拖也就層出不窮了。法院工作量之大、辛苦勞累,與此觀念有一定關聯。如果人們摒棄了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則可以平常心當被告了,就不必引以為恥、不會“一訟成世仇”了。第四,權利保護說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程序原理及其價值,客觀上會導致忽視當事人的主體地位及訴權對審判權的制約,有“重實體,輕程序”之嫌。權利保護說不利于正確解析法律關系,可能導致法官不當釋明、濫用訴訟指揮權,引發當事人的不滿,不利于妥善解決糾紛。第五,其給法院提出了“如何保護當事人的權利”的難題,使法官容易陷入“被告侵犯了原告的什么權利”的思考中,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侵權法情結”,表明部分學者對請求權規范基礎檢索法了解有限。第六,權利保護說具有內在的保守傾向,其“權利”很可能局限于類型化了的實體權利和明文規定的程序權利,可能阻礙權利的與時俱進,反而不利于權利的保護。

本文對權利保護說的批判,基本適用于與之接近的私權保護說、權利保障說。

(二)維護法律秩序說批判

民事法律中的秩序,本文理解主要是誠實信用、公序良俗、交易安全和習慣等。秩序是動態的、富有活力的原則性要求,而不是靜態的、僵化的教條,更不是簡單化了的恢復原狀、維持現狀,理解為接受和執行生效裁判文書確立的秩序也許較為妥當。維護法律秩序說主要體現了國家的立場。其主要缺陷在于:第一,以國家的部分目的、制度的部分功能當作當事人的訴訟目的,忽視了當事人的訴訟目的和訴訟主體地位。第二,把一種非終極的秩序價值抬高到目的的地位,會忽視案件事實本身的價值。第三,較易導致忽視法的正義價值,在整體正義的名義下犧牲個案正義,較易造成實踐混亂,使法院在向前看和向后看之間進退失據,自亂陣腳,一定程度上會使法外干預正當化。另外,若說被告希望原告為了維護法律秩序來起訴他,顯然于情于理不通,充其量只能說原告起訴、被告應訴的目的是維護其主觀認為的“秩序”——與國家認為的秩序不乏矛盾之處。

本文對維護法律秩序說的批判,基本適用于與之接近的維護私法秩序說。

(三)糾紛解決說批判

盡快妥善解決民事糾紛,既有利于保障當事人的合法利益,又有利于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就此而言,糾紛解決說具有重要意義。前述例三中,原告多次被判決不準離婚后又起訴離婚,能否認為前案判決未解決糾紛?恐怕不能。又如,法院依法裁定準許原告撤訴或者按撤訴處理,此時解決糾紛了嗎?不能一概而論。有的原告撤訴后又就同一事實理由起訴,前案中糾紛是否得到解決?糾紛解決說難以回答:若說前案糾紛已得到解決,則原告又起訴無必要也無意義,基于一事不再理原則,法院不應受理其后訴,可事實上雙方的權利義務仍懸而未決;若說前案糾紛沒有得到解決,則前案中準許其撤訴未實現訴訟目的,也許有人進一步推導出其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不好——那么應當強行作實體處理?這是人們難以茍同的。有的當事人對一審、二審、再審裁判均不服,上訪不已,糾紛得到解決了嗎?如果當事人在結案后較長一段時間服判息訟,人們會認為糾紛得到了解決;可是后來又就該案上訪申訴,那么糾紛解決了沒有呢?如果“糾紛已解決”可以逆轉為“糾紛未解決”,則說明糾紛是否解決尚無客觀的判斷標準,是不可控的,沒有糾紛能夠得到徹底解決。

其實,“糾紛解決”一語本身即存在含義不明的問題。從法院的角度,“糾紛解決”一語至少有兩種解釋:一是法院提出了合法的糾紛解決方案,或者同意了當事人的合意方案,并依法結案,裁判已發生法律效力;二是依法結案后不存在申請再審、申訴上訪。由于對“糾紛解決”的理解不同,存在兩種極端:一種是法官機械司法,基本不考慮社會效果,很少做調解、辨法析理工作,導致當事人上訪不已——這種情形已基本不存在;另一種是,法官“唯結果論”,以“不鬧”這一社會效果為導向,以“擺平”為手段,時而違心地撇開法律規定,結果是勞碌苦累、焦頭爛額。人們通常在第二種含義上使用“糾紛解決”一詞,其實如果作第一種理解,也許更為合理。從當事人的角度看,在判決結案的民事案件中,所謂“糾紛解決”大致包含以下幾種情形:(1)己方勝訴;(2)己方雖然敗訴,但較為服氣,不愿繼續訴訟;(3)部分勝訴、部分敗訴,心服口服。事實上,有的當事人并不希望糾紛得到解決,至少敗訴方不希望糾紛以這種結局解決(強制執行之多、之難,即為顯例),甚至參加訴訟、上訪也是為了拖延時間,制造新的糾紛。如果無視這些現實,以為裁判一出,當事人就服判息訟,糾紛解決,目的實現,顯然是過于樂觀了。即使案件“事實清楚,程序合法,法律適用正確,裁判公正”,也有不少被反復申訴、上訪的。可能有人認為,這些情形屬于未實現民事訴訟目的——顯然有失公允。理想狀態下,裁判公正和糾紛解決是充分必要條件關系。而在實踐中,糾紛解決和裁判公正相互不是充分必要條件:法院裁判是公正的,未必能化解糾紛;糾紛得到解決,未必因為裁判的公正性,甚至未必具有十足的合法性。

此外,法院一律判決原告勝訴,或者一律判決原告敗訴,均不可否認其為糾紛解決的一種方式,但這顯然是不可取的。歸謬法充分暴露了糾紛解決說的內在矛盾。有學者認為,民事訴訟目的在于公正解決糾紛;“公正性”和“解決糾紛”在民事訴訟目的中是有機結合在一起,不可任意分割的兩個內涵[7]53。這一觀點比單純的“糾紛解決說”更合理。

過分強調糾紛解決存在以下誤區:

一是把功能混同于目的。對法院的功能和價值認識不當,會造成對法院定位錯誤,僅將法院視為與人民調解委員會等無本質差異的糾紛解決機構,忽視了法院是法律的執行者、捍衛者、法治中國的建設者。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律虛無主義、司法工具主義的傾向,其消極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二是對糾紛本身存在認識誤區。糾紛是客觀存在的,其產生、發展和解決遵循自身規律。產生民事糾紛是必然的,訴訟爆炸也屬正常,而非不正常;司法解決可以達到動態的和諧,而非不和諧。民事訴訟是各方參與者在民事案件司法解決這個“場”中的矛盾運動,總體而言屬于零和博弈,以勝敗并存為常態,以雙贏、多贏、無所謂輸贏為例外。勝敗皆服固然好,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忍一忍”、“不要打官司”、“退一步海闊天空”等空洞說教,捂、搪、壓、和稀泥,是不能解決問題的。糾紛既已存在,如果經過司法程序猶不能得到解決,就會通過其他途徑解決,例如五花八門的私力救濟手段,可能釀成更大的不和諧、不穩定因素。需要注意的是,“糾紛解決說”在實踐中似乎已變異為“矛盾化解說”了。這里的“糾紛”,一般限于本案中的民事糾紛;這里的“矛盾”,則不限于本案,可能涉及到拆遷、勞動、社會保障、組織人事等諸多方面,包括與民事案件無關、與法院受案范圍無關的其他復雜矛盾。化解矛盾的要求高于解決糾紛。裁判已生效,一般可以認為是糾紛“解決”,但離矛盾“化解”可能仍存在一定差距。矛盾未化解的標志,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存在上訪。即把當事人的申請再審、申訴、上訪,乃至正常的上訴,認為是糾紛未圓滿解決的表現、法官辦案效果欠佳的表征。例如,被執行人逃匿又查不到財產導致執行難,申請執行人上訪不止;又如一起普通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原告將所獲賠償款用盡后上訪不已,要求法院解決其后期生活費問題、社保問題、戶口問題、子女上學及就業問題,以及各種超出司法職能、超出人們想象力的問題。這些是糾紛解決而矛盾未化解的典型。當前社會流行的俗語——“搞定就是穩定,擺平就是水平,沒事就是本事”,蘊含了剛性維穩的邏輯,雖然主要不是針對法院的,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普遍存在畏懼矛盾的心理、過分強調矛盾化解的傾向。過分強調民事訴訟的糾紛解決功能,可能加劇“立案難”——對一些矛盾尖銳的案件,在當地出名的上訪戶的案件,預料將難審理、難結案、難執行的案件等,有的法院很可能不予受理且不出具裁定書。這就出現了一個悖論:一方面,法院將受案范圍內的一些民事案件拒之門外,阻礙了當事人訴權的實現,相當于拒絕裁判;另一方面,法院又被動地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接訪、去協調、去安撫,盡量滿足當事人的要求(不只是訴求)有的地方還發生過法院滿足不服判決的上訪人的過分要求后,又以敲詐勒索罪將其定罪判刑的案例。不能不說,現實比想象更加非理性。,力求當事人息訴罷訪。過分強調糾紛解決功能,還會造成并加劇法院采用強迫調解、變相強迫調解、以拖促調等難謂合法的手段辦案,其弊甚多。有學者指出,“謀利型上訪千奇百怪、超乎想象,底層民眾的狡黠大大出人意料。……除了謀利型上訪之外,精神病人的上訪、沒有合法或合理依據的偏執型上訪也可以歸入無理上訪之列。……僅僅將息訪當作考評基層政府的要求,就必然會混淆有理上訪和無理上訪,進而最終放縱無理上訪,謀利型上訪正是在這種環境下催生的。”[9]如果僅因為存在申訴、上訪,就搞“有錯推定”,認為裁判不合法,審判質量不高,效果不好,由此對法院工作、司法能力產生不當懷疑,可能加劇法外干預,則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當然,極少數確有問題的除外。

三是對糾紛解決機制存在認識誤區,以為某種、某些機制優于其他機制,某種結案方式優于其他方式。事實上,各種糾紛解決機制和結案方式,各有所長,各有千秋,相互補充,相輔相成,不應分割對立、非此即彼、厚此薄彼,刻意追求某種比較“好看”的結果。當前,不少法院在結案方式上存在“揚調抑判”的傾向,追求過高的調解率(據傳,不少地方定指標高達70%甚至更高)。有的地方認為“有瑕疵的調解勝過最好的判決”,甚至提出“零判決”,嚴重背離了“司法權的本質是判斷權”這一本質屬性,反映了其不自覺的“去司法化”、“去規范主義”立場,也有極端化、脫離實際之嫌,或許因為未能正確領會高層精神。我國著力構建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大調解機制,是極為必要的,是英明之舉。江必新教授于2012年12月在第七屆中國法學青年論壇上指出:“調解也有其局限和不足,例如調解方式不能完全、有時也不必要分清是非曲直,不利于為當事人及其他人提供行為指引;調解方式容易忽略案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等……不要把調解視為完美無缺的解糾方式。”[10]此實為真知灼見。從司法實踐來看,調解并非比判決更為經濟,調解協議并非更易于執行,調解結案的案件申請再審比率較高。[11]調解受當事人和法官影響甚巨,因人而異、因案而異。調解源于也主要適用于熟人社會,其功能在陌生人社會受到一定限縮,對調解人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有較高要求。在法官形象不佳、法院公信受損、司法權威未彰的時代背景下,對于憂心忡忡(或疑心重重)的當事人而言,特別是他不了解這位法官、無充足理由相信法官一定會中立公正處理本案時,調解的難度愈加增大。調解過分倚重法官的調解能力,尤其是語言藝術,會使法官忙于見招拆招,疲于應付。有的案件易調,有的案件難調;當事人通情達理則易調,不講道理則難調。有時雙方當事人明知某一解決方案是公平的、可接受的,但為了“面子”、“爭口氣”,或者增加討價還價的籌碼,不愿暴露自己的真實意思、底線,故意作拒絕該解決方案的意思表示。有的案件,背對背調解可以成功,而面對面調解幾乎不可能成功——這也是前述學說難以合理解釋的。“同案同調”的難度也大于同案同判,不易推廣、批量生產,一些先進經驗相對而言較難發生擴張效果。較之判決,調解屬于較粗放的辦案方式。過分提倡這一粗放式作業,可能延長處于低水平重復建設的階段,一定程度上會加劇司法資源浪費;不符合司法職業化、精細化的大趨勢,對法治統一存在一定消極影響,也不利于法學繁榮及其與司法的良性互動。法官也有個性,有的長于說(相比寫判決書而言),有的長于寫(相比說服當事人而言),有的擅長調解,有的善于判決……如果無視這些差別,追求整齊劃一,可能導致方鑿圓枘,用人之短,用人失當,影響法官才能的發揮和全局工作的開展。

那么,會不會由于不強調調解而導致法官怠于調解呢?本文的回答是否定的。這是因為:第一,“和為貴”、“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等觀念深入人心,不少當事人也希望法院“以調促和”。第二,“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簡單民事案件絕對數量龐大,這些案件較易達成調解。第三,一些常見民事案件設有調解前置程序。第四,調解結案則當事人不能上訴,上訴率、發回重審率和改判率不會增大,上訪率也會下降,辦案風險小于判決結案。第五,調解書遠比判決書更容易撰寫,更容易通過庭、院領導簽批。第六,許多法院對調解結案多的法官,有精神和物質上的獎勵。作為“理性經濟人”和“理性法律人”,法官有充足的動力著重調解、優先調解,不會因為自己長于寫而拙于調(這里的“拙”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就不做調解工作,不會無視當事人的調解意愿而強行判決。因此,調解基本不需要外部提倡、強調。大體而言,“能調則調,當判則判,調判結合,案結事了”符合現實需要和訴訟規律,應當貫徹落實,不應作片面化、極端化理解。故筆者建議,回歸司法本義,正確認識民事訴訟的意義和功能,完善涉法涉訴信訪終結機制;不妨僅把調解率和撤訴率作為司法統計項目而不作為民事法官考評指標,或者雖然作為考評指標,但二者之和達到30%即為優秀。

四是將社會效果的豐富內涵作了片面化、庸俗化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把無鬧訪、無申訴上訪等社會效果等同于糾紛徹底解決,可能釀就無原則的息事寧人的立場——“群眾工作藝術”未見效時,“人民內部矛盾用人民幣解決”即為顯例,難免偏離公正價值和法治精神。這類個案的“和諧”的負面示范作用不容小覷,未必能夠真正促進社會和諧。本案相關矛盾得到化解,固然是社會效果的一部分,但從長遠看絕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維護法律的尊嚴和權威、重申規則、創制規則,也是“兩個效果”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似乎已被淡忘。我國當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立法產品捉襟見肘,司法機關不得不先“摸石頭”,而高水平的判決不妨視為可用作鋪路石的“石頭”,而調解似乎無此功效。能夠成為法院工作標桿的、能夠成為法治里程碑的、能夠載入史冊的,是論理充分、以理服人的判決書,而不太可能是欠缺說理的調解書、撤訴裁定書。歷史地看,重大案件,特別是爭議大、關注度高、有較強代表性和新穎性的案件,法院宜判決以明示立場,宣示規則,樹立標桿,引領輿論,達以點帶面之效,乃至形成指導性案例,從而在更大范圍內指導審判活動和社會活動。合法合理的判決愈多,先例愈多,則可供當事人選擇的社會規則愈多,愈有利于后來案件的解決,社會效果愈好。如果各方當事人基于對某些社會規則的認同而達成解決糾紛的共識,或者在法院主持下同意某種解決方案,定分止爭,“以今日之判促明日之調”,是有利于糾紛解決的。有學者指出:案例研究作為一種實證方法非常重要,其目的至少有兩點:發現具體的裁判規范和通過案例批判促進裁判進步[12]。法院恪守法律、公正司法,凝聚、彌補和強化社會共識,適當認可、創制社會規則,提高規范、行為及其效果的可預測性,是臻于法治之途。

(四)程序保障說批判

程序保障主要指保護當事人的程序權利,規范法院審判權的行使,保障民事訴訟程序順利推進。程序保障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實,保障司法公正和效率,作出正確裁判;有利于吸納當事人的不滿,一定程度上可減少上訴、再審、申訴上訪;有利于約束和保護審判人員,降低辦案風險等。程序保障說具有明顯的平等對抗的競技主義色彩,對程序虛無主義、先定后審等具有很強的批判力。

不過,是否只要法院依法給予了當事人充分的程序保障,民事訴訟目的就實現了呢?若果真存在徇私枉法行為,法官很可能更加注重程序保障,“認認真真走過場”,力避授人以柄,因為程序無瑕疵是比較容易做到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事發的風險。程序權利是重要的攻擊防御手段,當事人固然希望程序保障周全完備,但這只是附隨目的,主導目的仍然是法院保護其權益。幾乎所有當事人的訴訟目的都是勝訴,絕不是為了“享受”完善的程序保障而不問結果。對于原告,一起訴就馬上勝訴最好,幾乎無人把漫長的、多回合的訴訟當作一種享受。一個普遍現象是,有理、有據、有勝訴信心的當事人往往希望法院迅速裁判,程序越簡化越好,對程序要求不那么嚴格,有時會放棄程序權利。無理的一方當事人往往會窮盡程序保障以拖延時間。例如,明知受訴法院有管轄權仍提出異議,明知無法定回避理由仍申請合議庭回避,明知無證據提交也要求三十日的舉證期限,不斷申請調查取證,編造理由申請延期開庭,無調解誠意仍申請二個月乃至更長的調解期限,明知裁判合法仍提起上訴等;若程序保障稍有不備,或者其故意制造程序瑕疵,則以程序違法為由提起上訴、申請再審,無限上訪。如果以原審中存在程序瑕疵為由提起上訴,幾乎不存在由勝訴方提出的情形,難道勝訴方都未認識到存在程序瑕疵嗎?有的案件在開庭前就圓滿地調解或者撤訴結案了,當事人還需要更多的程序保障(如行使舉證權、質證權、辯論權、上訴權)嗎?答案是否定的。此外,《民事訴訟法》第十章規定對妨害民事訴訟的行為進行制裁的目的之一,是為了保障程序的順利推進;但當事人實施妨害民事訴訟的行為,絕非為了獲得“程序保障”。可見,并非所有的當事人都認為具體案件中程序保障應當至為完備——他們只要求結果于己有利。

有學者指出,“好的法律應該提供的不只是程序正義。它應該既強有力又公平,應該有助于界定公眾利益并致力于達到實體正義。”這是龐德的社會利益理論的觀點。(參見:P·諾內特,P·塞爾茲尼克.轉變中的法律與社會:邁向回應型法[M].張志銘,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82.)訴訟正當性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裁判正當性——不僅來自程序正當性,也來自個案中的實體公正,還有司法權威及其背后的國家強制力。當前平等對抗的法律文化土壤還不夠深厚,原被告實力失衡、證據偏在等情形相當普遍,法院有時需要對弱勢群體予以適當傾斜,一味固守嚴格程序可能滑向實體不公正的深淵。程序保障說的不足在于片面性,把手段當作目的,將其作為民事訴訟目的是值得商榷的。

(五)利益保障說批判

李祖軍教授提出,民事訴訟制度的目的應是利益的提出、尋求、確認和實現,即利益保障[13];程序利益和實體利益都是民事訴訟所實現的目的,是利益保障中利益的重要構成部分;利益保障又是作為程序設置者的國家所要達到的訴訟目的。 李祖軍教授認為,“如程序之使用或減免使用時所可能導致的勞力、時間或費用的節省”為程序利益。而本文認為,“程序利益”宜解釋為法院切實遵守《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規定的制度、規則,保護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積極推進訴訟程序等。(參見:李祖軍.利益保障目的論解說——論民事訴訟制度的目的[J].現代法學,2000,(2):29-33;李祖軍.契合與超越:民事訴訟若干理論與實踐[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97-101)此即“利益保障說”。此說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即當事人提起訴訟是為了利益得到保障,也兼顧了當事人和國家的雙重立場。但此說存在至少四個不足:第一,忽略了民事訴訟的司法特性。當事人通過仲裁、人民調解、行政調解以及私力救濟也可以達到利益保障的目的,這一功能并非民事訴訟獨有。第二,對訴訟欺詐等行為缺乏解釋力和批判力,因為獲得非法利益與保障利益不能等同。第三,過多地站在當事人的立場上,用當事人的訴訟目的解釋國家確立民事訴訟制度的目的欠妥,而且較易使人誤解其內涵為“雙方當事人都認為自己的利益得到了保障”。第四,體現了“實體正義至上”的傾向。當事人的利益能否得到保護,固然取決于法院裁判是否公正,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受當事人的訴訟行為影響甚巨。例如,如果原告的訴訟請求并非明智,或者舉證未達到證明標準,即使存在利益也可能得不到司法保障。此種判決從樸素感情上講值得商榷,卻是合法的,其訴訟目的實現了嗎?這是難以回答的。

(六)平衡論批判

江偉教授首倡平衡論,指出:較合理的思路是在各種沖突的價值觀中找到一個平衡點。首先,民事案件事實追求客觀真實仍應是民事訴訟的最高理念,不應當隨意拋開這個理念。其次,基于當事人的程序保障、訴訟的促進、訴訟經濟等因素的考慮,人民法院在訴訟中,必須兼顧當事人的實體利益及程序利益,將二者等量齊觀,不能厚此薄彼,同時賦予當事人自由、平等地追求此二利益的機會。就此而言,民事訴訟目的并非僅僅是法院審判的目的,同時也是程序主體(當事人)參與訴訟的目的。在民事訴訟目的上應注意兩點:其一,保護實體權利或追求實質真實應當作為民事訴訟目的的一個方面,但不宜無條件地將實體權利的保護列為民事訴訟制度運作的唯一、首要目的;其二,立法上應充分兼顧當事人的實體利益及程序利益,并賦予當事人充分的程序選擇權,即民事訴訟目的應當“合當事人目的”。在這個意義上,民事訴訟所要發現的真實,應當是當事人所信賴的真實,是當事人所選擇的真實。參見:江偉.市場經濟與民事訴訟法學的使命[J].現代法學,1996,(3):9;江偉.中國民事訴訟法專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17;江偉.探索與構建——民事訴訟法學研究(上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98.

平衡論看到了當事人訴訟目的和國家目的的側重點有所不同,重視實體利益和程序利益的平衡,強調當事人的權利,對民事訴訟立法、司法政策和宏觀實踐有重要指導意義——應當充分認識程序正義的價值,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并重,既不能只重形式正義而忽視程序要求,也不能為了實現實體正義而違反正當程序。故是值得稱道的。但其忽視了當事人訴訟目的和國家目的還有矛盾、相悖的一面,對訴訟欺詐等消極現象缺乏解釋力和批判力。“賦予當事人充分的程序選擇權”也欠缺可行性,例如當事人的訴訟契約無效,約定由無管轄權的法院管轄,或要求人民陪審員擔任審判長等,這些是不會被準許的。“合當事人目的”,有時是可以做到的,但并非為了迎合或者遷就當事人,而是依法應當、可以如此;有時做到了卻是錯誤的,或者無法做到。“客觀真實”近似自在真實,無論與“民事訴訟所要發現的真實”是否同義,皆與無所附麗的“當事人所信賴的真實”、相對客觀的“當事人所選擇的真實”不可同日而語。事實上,平衡有時是不存在的。例如,法院提出公平便捷的調解方案,一方或雙方當事人拒不接受;原告有充分的事實和法律依據,但已超過訴訟時效,被告提出訴訟時效抗辯;當事人在裁判生效后才找到某關鍵證據,以及訴訟代理人不慎將當事人的關鍵證據原件遺失,復印件的真實性又被對方否認;當事人因嚴重違反法庭紀律被趕出法庭,以致形成不利于己的訴訟形勢……這些情形下該如何平衡?對方當事人不會主張平衡,因為他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責任最小化,甚至刻意追求錯誤判決。

平衡的主體是國家審判權的代表——法院。平衡論實際上也是國家本位主義的,盡管倡導者很可能不認同這一點。另外,平衡有無原則和底線?平衡的方法是什么?與“和稀泥”有何區別?平衡論最大的問題在于欠缺可操作性,平衡的方法帶有一定的恣意性,對個案的指導意義是有限的。

(七)多元說、多層次說批判

大體而言,多元說認為民事訴訟的目的不是單一的,而是綜合了糾紛解決、程序保障、權利保護、公共政策等。幾種代表性觀點如,“民事訴訟的目的應當既包括實體性目的也包括程序性目的,應當是以此為基礎的多個目的的統一。具體而言,實體性目的包括保護實體權利和維護法律秩序等,程序性目的則主要指為當事人提供程序保障,保護當事人的程序權利和程序利益。”參見: 江偉,劉學在.中國民事訴訟基本理論體系的闡釋與重塑[G]//樊崇義.訴訟法學研究:第5卷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88;江偉.民事訴訟法專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61;江偉.民事訴訟法[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只有把民事訴訟目的與國家性質、國情等聯系起來,并對民事訴訟與相關的民事程序制度進行關聯考察,才有可能理解民事訴訟目的。……民事訴訟目的具有多重性和層次性。……對于民事訴訟目的的界定,不宜局限于單一的目的理論,而應依據本國國情,科學合理地構建一個層次分明且有內在邏輯的目的體系,主要包括實現權利保障、解決民事糾紛、維護社會秩序。”參見:何文燕,廖永安.民事訴訟目的之界定[J].法學評論,1998,(5):84-87;何文燕,廖永安.民事訴訟理論與改革的探索[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8,11-13.不過,在探討民事訴訟目的之初,就知道研究結果將是一個“目的體系”,似乎不合邏輯。現代民事訴訟目的是多元的:保護民事權益,解決民事糾紛,維護私法秩序和創造民事實體法規范,形成公共政策等。參見:參考文獻[4],第34-35頁。類似表述可見:齊樹潔.民事訴訟法[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35-36多元說有兩層含義:通常情況下,法院行使審判權解決民事糾紛,能夠而且也應當兼顧各種目的同時實現;民事訴訟的主要目的是因案而異的[14]。“比較贊成目的多元論,并傾向于將程序保障作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目的。”[15]有學者提出,民事訴訟目的應當界定為“合理維護和實現當事人的實體權益和程序利益”。對這些多元說觀點,有學者批評認為,“從法理上講,實現民事實體法、保護私法權利、維護私法秩序及糾紛的解決,是在單一意義上相互貫通的關于民事訴訟目的的不同說法,而不能說成是民事訴訟的多個不同目的。”(參見:廖永安.民事訴訟理論探索與程序整合[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36)這實質上也是一種“多元說”。

多層次說與多元說相近,不同的是將幾種價值劃分了層次。大致認為,民事訴訟的目的有多重性和層次性,一是實現權利保障,二是解決民事糾紛,三是維護社會秩序;或是類似的其他順序。例如,“雖然民事訴訟的諸多目的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但是,對于當事人而言,私權保護、糾紛解決則是其運用民事訴訟的最直接的目的……至于私權保護、糾紛解決以外的目的,多由國家來考慮,而不應當將之強加于當事人。”[16]這一觀點考慮到當事人和國家兩方面的利益需求和出發點不同,是符合現實的。

當事人和國家的訴訟目的都不是單一的,而是綜合性的,這是多元說、多層次說的堅實的現實基礎。其“雙重立場”,揭示了民事訴訟目的的多重面相,較為全面,是可取之處。不過,其不少具體學說仍是基于前述模型的假說,一些觀點較為理想化;當事人目的和國家目的有重合也有矛盾,甚至南轅北轍,各種合法、不合法的目的同時并存的現象可謂多見;包含了相關學說的固有缺陷,忽視了各學說之間可能存在的沖突;將各種學說合而為一,有簡單綜合之嫌,大而無當,也沒有民事訴訟目的方面的獨到見解。李祖軍教授對多元說的批判[13]148-149,亦甚可贊同。另外,多層次說帶有較濃厚的主觀色彩,認定某一目的居于上一層次、某一目的居于下一層次,缺乏充分理由。

(八)擱置說批判

擱置說認為,民事訴訟目的論過于抽象,也無明確的優劣基礎,與其對此爭論不休,倒不如把時間和精力都用到討論更現實、更具體的問題上去,故也叫“否定說”。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著作、教材已不再論及民事訴訟目的了,也許是因為作者、編者傾向于“擱置說”。例如:葉自強.中國民事訴訟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田平安.民事訴訟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田平安.民事訴訟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田平安.民事訴訟法[M].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潘劍鋒.民事訴訟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趙鋼,占善剛、劉學在.民事訴訟法[M].2版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江偉.民事訴訟法[M].5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李浩.民事訴訟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楊秀清.民事訴訟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肖建華.民事訴訟法學[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許少波.民事訴訟法[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但是,民事訴訟中無一事、無一行為是無目的的。即使當事人參加訴訟無甚目的,僅僅為了體驗生活,或者享受訴訟程序,或者好玩,也不失為一種目的。國家確立民事訴訟制度的目的,不是讓法律體系顯得完整,更不可能是為了好玩,而是為了解決現實問題。擱置說充其量只表明部分學者認為民事訴訟目的的研究意義不大,或者沒有研究價值,并不表明研究民事訴訟目的果真無價值。擱置說是不成立的,其影響是消極的。

(九)小結

綜上,各種學說的不足——內在缺陷、直接和間接的消極影響,主要有:第一,視角片面、狹隘,只看到了法官視線內的“正常”的民事訴訟案件并對此展開研究,而沒有在糾紛產生、發展、解決的寬廣視野中研究民事訴訟目的。第二,脫離實際,不能符合實際地解釋許多民事訴訟現象,尤其是消極現象。第三,有的把功能和目的混為一談,把客觀混同于主觀,難以自圓其說。第四,對裁判缺乏有效指引,不利于法官因案制宜,探索個案的穩妥解決方案。第五,缺乏客觀化的評判標準,影響了理論的力量。既有學說大多難以回答如下問題:如何判斷訴訟目的實現了沒有?如果沒有實現這一目的,又該如何?第六,對一些新興事物欠缺解釋力。可以認為,對新興事物不能積極回應、不能作出合理解釋的學說,是落后的學說。例如,2011年3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于人民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的若干規定》,申請司法確認固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民事訴訟,但仍屬民事訴訟法學的研究范疇。而上述學說均無法對司法確認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當事人既然已就糾紛解決達成合意,為何要申請司法確認呢?是為了解決糾紛嗎?可是糾紛已解決。是為了獲得程序保障嗎?那么,不申請司法確認是不愿獲得程序保障嗎?其實除申請權外,很難說當事人還有多少程序權利。是為了維護自身權利嗎?那么,不申請司法確認的人是不愿意維護自身權利嗎?其實都有,但可能根本用不上。有學者指出:“司法確認制度恰恰為其不正當利益的實現提供了更加低成本、更不易被發現的路徑,即相較于虛假訴訟,‘虛假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的方法更易于滿足當事人的不正當目的。”[17]從筆者親身經歷的數百件司法確認案件來看,當事人申請司法確認的目的,是借此獲得申請法院強制執行的權利,獲得司法保護,“備而可用可不用”。舊學說的不足呼吁著新學說的出現。

四、司法保護說之倡導 (一)司法保護說的內涵

通過在糾紛產生和解決過程的大視野中審視民事訴訟現象,在反思民事訴訟目的諸學說后,本文提出“司法保護說”。這里的“法”,是指廣義的法律規范,包括實體法和程序法,法律、行政法規、司法解釋、習慣法及其他裁判規則。一方面,當事人參加民事訴訟的目的是以法律為攻擊防御手段在民事訴訟程序中獲得利益、減少不利益,希望通過訴訟途徑使其希冀得到的利益獲得司法保護(“希冀得到的利益”包括合法利益、正當利益、不當利益和不法利益),滿足其訴訟請求或者駁回對方的訴訟請求,并解決糾紛,即獲得司法保護。另一方面,國家確立民事訴訟制度的目的,不是簡單地保護權利、解決糾紛或者為此提供程序保障,而是要求司法機關“以事實為基礎,以法律為準繩”,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從而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體而言,要求法院嚴格遵守司法程序、證據規則、法律適用規則等規范要求,居中裁判,依法給予當事人充分的程序保障,保護各方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依法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正當權益,對不合法、不正當的主張則不予支持和保護,制裁不法,追求法律和事實的統一、國家意志和當事人意志的統一。在程序推進的不同階段、針對不同情況,法院有時要保護程序利益,有時要保護正常的庭審秩序,有時要保護實體利益。一言以蔽之,“司法保護說”認為,當事人參加民事訴訟的目的是以法律為攻擊防御手段從民事訴訟中獲得利益、減少不利益,國家確立民事訴訟制度的目的是通過司法程序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正當權益,對不合法、不正當的主張則不予支持和保護;兩方面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統一于“合法”。合法,是實現民事訴訟目的的充分條件;違法,是審判沒有實現民事訴訟目的的唯一判斷標準。如果沒有實現民事訴訟目的,應當依法啟動再審程序糾錯。某一裁判是否實現了司法保護這一目的,是比較容易判斷的,這是此說的一大優勢。

之所以不用“法律保護說”,是為了與其他糾紛解決機制相區別。因為當事人可以通過仲裁、行政調解等機制實現其目的,盡管法律在這些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基本相同,但這些并不是司法解決。之所以不叫“法律實現說”,是因為有的案件中不可能“法律實現”,如存在法律漏洞,當事人成功騙取司法裁判等。之所以不稱為“權益救濟說”,因為不少案件中當事人的權益并未受損,也不認為受到了損害,故談不上救濟。例如,離婚、變更撫養關系等人身關系訴訟。之所以不稱作“權益滿足說”,乃是由于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只是國家確立民事訴訟制度的目的的一部分,且如此稱謂過于主觀,讓雙方當事人覺得自身權益得到滿足是不太現實的。

(二)司法保護說的現實意義

司法保護說對法官審判具有一定指導意義。它使法官更清楚地認識到,公正司法,就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應當公正司法,保護合法,不保護不合法,制裁違法,盡量把每一起案件都辦成鐵案;裁判不應被外界干擾左右,無須順應所謂的“民意審判”和“輿論審判”;對辦案風險有清醒認識,要準確把握當事人的訴訟心理,不能被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牽著鼻子走,不能因不當言行或者誤判而損害司法形象和公信力。

司法保護說對完善法官考核與管理體制具有一定指導意義。其一,有關部門應當更加尊重司法規律,擯棄“不正確的政績觀”,不追求司法GDP,改革和完善數字化管理的模式,降低或者刪除不合規律、不切實際的考核指標。其二,改革錯案追究制,明確和完善錯案的判斷標準、糾錯機制,將法官從“達摩克利斯之劍”下解脫出來。當前錯案追究制過于嚴苛,責任主體及其大小的確定不當,還實施法官錯案“終身追責制”,其實效和影響如何,值得探討。只要法官未違反程序規則、證據規則,未錯誤適用法律,未枉法裁判,就不應認為是錯案。如果根據在法庭辯論終結時法院獲取的全部訴訟資料和證據資料,只能這般認定事實,即使與客觀真實有所出入,也不宜認為是事實認定錯誤。例如,當事人一直躲避法院,放棄訴訟權利,不提交證據,或作虛假陳述,抗辯意見抓不住重點,則法院裁判在事實認定問題上與客觀真實有一定出入實屬情有可原,即使依法糾正也不宜作為錯案追究。

法院裁判應當有理有據才可謂合法。若有理無據或有據無理,則不能得到司法保護。當事人的訴求能否得到司法保護,主要取決于其主張是否有充分證據加以證明,以及與法律規范是否相符。對于敗訴的當事人,除了遷怒于法官、歸咎于法院的情緒發泄,是否可以反思一下:是什么原因導致自己敗訴?訴訟請求是否最利于實現自己的利益?舉證是否充分?是否有重要事實未向法庭陳述、舉證?是否記憶不清、邏輯混亂、晦澀難懂、答非所問?是否因為自己吞吞吐吐、閃爍其詞、反復無常以致法官以為其自己在撒謊?訴訟代理人水平如何,是否盡職盡責?如果不反思這些問題,而是一味捕風捉影、無中生有地投訴法官貪贓枉法,上訪不已,實在是不可取的。當然,如果確因個別法官司法能力有待提高或者枉法裁判,另當別論。當事人即使有理,也不一定能夠勝訴,常見原因有:訴訟請求不明智,關鍵證據缺失,關鍵證人未出庭,當事人詞不達意、表達晦澀、虛假陳述過多以致湮沒了真實陳述,訴訟代理人水平較低或者存在重大過失等;對方反證有力,作了虛假否認,實施了證明妨礙行為,訴訟技巧過高等。例如,女方起訴要求離婚,如果要求男方支付精神撫慰金或者精神損害賠償,可能得到部分或全部支持;如果要求支付“青春損失費”,則不會得到支持。

就律師而言,研究訴訟目的,既有利于洞悉當事人的訴訟動機,制定恰當的訴訟策略,也有利于保護自己。因裁判結果不如意而遷怒于訴訟代理人的當事人,決非少數。幾乎所有的律師都有同感:很多當事人只看結果,不問過程。當事人非但會在法庭上遮遮掩掩、隱瞞真相、混淆視聽,甚至在己方律師向其了解案情時,其片面指摘、掩蓋事實、歪曲事實、顛倒黑白的,亦屬常見。這也可以印證,當事人參與訴訟的目的,是為了通過司法程序獲得利益,而不是其他。有律師一針見血地指出:“人的一切行為都跟利益有關,冠冕堂皇的理由背后錢才是訴訟的目的,只有理解了這點才能制定更好的訴訟策略。”參見:王榮洲.錢是訴訟的目的[EB/OL].(2012-08-02)[2013-07-05].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Detail.asp?ArticleId=71819;王榮洲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 8709f80c010179dp.html.盡管這是站在當事人和訴訟代理人的立場上說的,忽視了國家確立民事訴訟制度的目的,但可以符合實際地解釋諸多民事訴訟現象,頗具可取之處。

(三)司法保護說的理論意義

作為基礎理論,民事訴訟目的與一些重要理論存在密切聯系。不妨以此為視角,對訴權理論、誠實信用原則、證明標準略作分析。

訴權理論與民事訴訟目的論存在“似曾相識”的有趣聯系。關于訴權,存在公法訴權說、司法行為請求權說(是德國通說)、具體訴權說(也稱具體的公法訴權說、權利保護請求權說,代表人物是德國學者拉邦德,是我國臺灣地區主流觀點)等多種學說,相關共識更為缺乏。大體而言,私法訴權說(德國學者薩維尼最早提出,19世紀末被拋棄)與權利保護說存在親緣關系,抽象訴權說(也稱抽象的公法訴權說,代表人物是德國學者德根科寶)與維護法秩序說存在親緣關系,二元訴權說(是蘇聯通說)與權利保障說存在親緣關系,本案判決請求權說(代表人物是德國艾尼克·布萊、日本學者兼子一,是日本通說)與程序保障說存在親緣關系,訴權否定說(代表人物有日本學者三月章、中村宗雄和法國學者狄驥)與擱置說存在著親緣關系。當事人起訴是為了通過法院裁判保護其權益,實現其合法和不合法的意圖,而法院在實體審理前不易識別其是否為虛假訴訟、濫用起訴權等——即使認為其屬此類情形,也不能成為不受理的理由。人人享有訴權,而基于某項事實理由行使訴權則是具體的。因此,訴權的行使不能是無條件的,而應當符合起訴的形式要件且不具有消極要件。從司法保護說出發,本文傾向于司法行為請求權說。

我國學者關于民事訴訟中誠實信用原則的相關論述較多,而其與民事訴訟目的相聯系的論述頗為罕見。張衛平教授指出:“訴訟中的違法行為從廣義來講,都是違反誠實信用的行為,但如果對某一類行為法律已有明確規定的,當然應當直接適用該規定,無須適用誠實信用原則予以處理……只有在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才有適用誠實信用原則的空間……即使有了誠實信用原則,在缺乏具體制度規定和判例機制的情形下,期望通過一般性規定,從而非常有效地防止訴訟權利濫用是不太現實的。……誠實信用可以直接適用的空間并非我們所想象那樣大。”[18]筆者以為,當事人出于自身利益而虛假陳述、實施證明妨害等行為是極普遍、極正常的現象,希望全體當事人永遠實話實說——記憶清晰、事無巨細、心思縝密是必要前提,猶如強加了“客觀公正義務”,是苛刻的要求,也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法官應當具備世事洞明、明察秋毫、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素質法官是人不是神,應當適當地允許法官非故意犯錯——當然不能是大錯,應限于較小的過失,這與前面關于改革錯案追究制的論述并不矛盾。另外,2012年《民事訴訟法》第112條規定,“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企圖通過訴訟、調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其請求,并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進一步明確了訴訟詐騙可構成犯罪,也極具現實意義。,否則便是人人皆可勝任的職業了,就無需強調職業化、專業化、精英化了。當然,將嚴重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依法作為妨害民事訴訟行為加以處罰,妨害訴訟的證人、鑒定人、翻譯人員等承擔相應法律責任,也是極有必要的——但這種處置并非源自誠實信用原則本身,而是因為這些行為妨害了司法、造成了危害。無論從實然還是應然看,民事訴訟中的誠實信用原則均是宣示性規定。

民事訴訟目的對證明標準也存在重大影響,不過人們極少把這兩個問題聯系起來。一般認為,民事訴訟證明標準低于刑事訴訟證明標準。有學者認為:即使認為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73條第1款確立了“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準,這里的“高度蓋然性”因未涉及“內心確信”而不同于大陸法系民事訴訟中的證明標準,且未在實踐中得到統一理解和適用……法定證明標準應當是內心確信[19]。這一觀點頗有見地。鑒于司法證明并非“昨日重現”,一些疑難案件難以形成內心確信仍應作出裁判,內心確信與法律真實可能存在沖突,為防止法官在認定事實方面濫用自由裁量權,筆者對這一觀點暫持保留意見。考慮到訴訟活動的復雜性及不確定性,查明“真實”受時間、成本和法官閱歷等因素的制約,就嚴格證明而言,筆者贊成將法律真實作為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強調法律真實,主要是指法官在審查證據、認定事實時,應當踐行證據裁判主義,遵守證據規則,依法行使自由裁量權。法律真實和客觀真實在較多案件中是可以重合的;法律真實在一些情況下會低于客觀真實,少數情況下會與客觀真實南轅北轍。過分強調客觀真實,可能導致不當分配舉證責任,不當減輕當事人的舉證責任,誘發濫用訴訟權利等情形;法院恐怕難以保持中立性、被動性,導致職權不當干預;會使法院不堪重負,造成大多數案件未達證明標準即下判的情形,備受詬病;將導致過寬地認定錯案,無端加重法官的責任和風險等。過分強調客觀真實會導致消極后果,其嚴重性已經顯現。其實,我國民事訴訟證據規則亟待在總結行之有效的司法經驗和借鑒域外先進規定的基礎上進一步科學化、精細化——這比抽象地討論何者應為證明標準意義更大。

(四)對可能質疑的回應

也許有人會對前述十個案例的真實性——包括藝術的真實性,產生懷疑,繼而批判司法保護說缺乏實踐基礎。但筆者堅信,有實務經驗的人不會有此懷疑。也許有人認為舉例中描述的部分事實是法院難以知曉的,不會也不應納入考量范疇。的確,前述案情有些事實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可能不會講,甚至竭力避免法官知曉,法官也不可能調查清楚當事人復雜多變的想法——當然,洞察內心不等于調查清楚,但對于準確查明事實、公正裁判仍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

也許有人會批評本文是狹隘經驗主義,“本土特色”過于濃厚,充其量只能解釋國內的民事訴訟現象,而不能解釋國外的民事訴訟現象,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筆者應當對論者的部分肯定表示感謝,可論者確信國外沒有非正常現象嗎?哪種學說是絕對真理呢?為引進而引進國外理論,其意義又有幾何?須知,“本土的才是國際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即使只能解釋國內的民事訴訟現象,亦屬在國內有一定價值的理論,又有何不可?“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常青。”理論研究不能閉門造車、照搬照抄,而應當承接地氣,立足現實、高于現實,有問題意識,最好能夠解釋、解決一些現實問題。司法保護說可能有待進一步完善,但總體而言是符合實際的。

也許有人會批評本文是法律工具主義,貶低了法律的價值和地位。但是,本文絕無此意。吃喝拉撒是生存的基礎,圣賢先哲也要吃喝拉撒,切不可因其有平凡的一面而否認其偉大的一面。現代法律以正義和人權為目標,以保障自由、建設民主法治為己任,作用重大、意義深遠,無論怎么強調也不過分。有學者指出,“法不是一個具有其自身目的的、獨立存在的制度,相反,法只不過是一個工具——制訂和實施法律的人可以通過它實現在其他方面確定的政策和目標的工具。”[20]法律是社會規范和裁判規范,這一屬性決定了其可司法性。與實踐聯系越密切、運用越廣泛、認同度越高的法律,越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越能不斷發展、走向發達。若否認了法律具有工具性的一面,則如同將法律祭上了神壇,“可遠觀而不可適用焉”。可以認為,一部不可司法適用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已淪為具文,很難稱其為真正的法律。這種法律的宣示意義遠遠大于實際功效,絕非規則之治,會將宣示意義瓦解殆盡,最終會導致人治,殊不可取。

其實,對本文最多、最大的批判可能是政治性批判,而不是學術性批評。也許有人會批評本文“把當事人想得太壞了”,“沒有群眾感情,把群眾妖魔化”,違反了群眾路線、歷史唯物主義;或認為司法保護說源于“刁民”,只對“刁民”管用,是“刁民之學”。但這決非筆者的本意,筆者也對這些頗具泛政治主義、民粹主義色彩的批判及其標簽決不茍同。也許本文不是那么“政治正確”,但絕無任何貶損、抹黑當事人的意思,更沒有背離群眾路線、歷史唯物主義的傾向。必須重申,多數案件是正常的、典型的,絕大多數當事人是通情達理的。司法要為民、親民、愛民,把當事人當親人——這是絕對正確、絕對必要的。不過,2012年《民事訴訟法》第十章關于制裁妨害民事訴訟的行為的規定,《刑法》第313條關于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的規定,至少能夠證明國家對這些行為持否定性評價,也從側面反映了當事人的行為并非都是適法的。稍微正視現實,我們就不得不承認:并非每個當事人都是“可愛”的。如果否認這一點,循此邏輯則應當刪除《民事訴訟法》第十章和《刑法》第313條——這無異于“自廢武功,自毀長城”,勢必造成破除司法強制性、消減司法權威性的荒謬后果。

過于理想化的假想和學說,小而言之用以指導辦案可能造成錯案,大而言之指導立法會造成制度漏洞,甚至危及制度本身。須知,建立在“人性善”觀念基礎上的制度,始于道德浪漫主義,只是“看上去很美”,往往理論上不能自洽,實踐中更不足以自行;而建立在“人性惡”觀念基礎上的制度,正視“基本國情中的消極因素”,往往能真正得到落實,將制度成本和消極影響降至最低,并有效防范風險。常識告訴我們,能忍受悍妻的丈夫,也能和賢妻較好相處,反之則不然。民事訴訟制度也不例外。

五、結 語綜上所述,民事訴訟目的應當是當事人運用民事訴訟制度的目的和國家確立民事訴訟制度的目的的統一,二者有重合之處,也可能存在矛盾、沖突。民事訴訟目的學說的衡量標準應當滿足以下三點:應當能夠最大限度接近真實、合乎情理地解釋絕大多數民事訴訟現象;應當涵攝絕大多數當事人的目的,是對各方當事人的目的的歸納和抽象;應當使當事人的訴訟目的和國家確立民事訴訟制度的目的的交集最大化。權利保護說、權利保障說、維護法律秩序說、糾紛解決說、程序保障說、利益保障說、平衡論、多元說和多層次說等相關學說,均存在一定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理論模型過于簡單化、理想化。通過在糾紛產生、發展、解決過程的大視野中審視民事訴訟現象,本文提出“司法保護說”,認為當事人參加民事訴訟的目的是以法律為攻擊防御手段從民事訴訟中獲得利益、減少不利益,國家確立民事訴訟制度的目的是通過司法程序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正當權益,對不合法、不正當的主張則不予支持和保護。該說契合民事訴訟實踐,能夠較合理地解釋絕大多數民事訴訟現象,有效整合了民事訴訟目的的兩個方面,克服了既有學說的缺陷,故應予提倡。ML

參考文獻:

[1]常怡.民事訴訟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31.

[2]譚兵.民事訴訟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6-7.

[3]宋振武.訴訟證明限度的經濟學分析[J].刑事法評論,2009,(1):537.

[4]邵明.民事訴訟法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33.

[5]劉榮軍.論民事訴訟目的[J].政法論壇,1997,(5):87.

[6]江偉.民事訴訟法專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61.

[7]吳英姿.民事訴訟法——問題與原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51-52.

[8]陳虎.站在學術的前沿與世界對話——陳瑞華教授訪談錄[G]//法學家茶座:第22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74.

[9]陳柏峰.無理上訪與基層法治[J].中外法學,2011,(2):230.

[10]江必新.不要把調解視為完美無缺的解糾方式[EB/OL].(2012-12-27)[2013-01-05]. http://www.lawinnovation.com/html/Mgfx50rlt/8107.shtml.

[11]張嘉軍.民事訴訟調解結案率實證研究[J].法學研究,2012,(1):44-45.

[12]韓世遠.裁判規范、解釋論與實證方法[J].法學研究,2012,(1):47.

[13]李祖軍.民事訴訟目的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56.

[14]湯維建.民事訴訟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6-27.

[15]張衛平.民事訴訟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5.

[16]邵明.民事訴訟法理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12-113.

[17]潘劍鋒.民訴法修訂背景下對“訴調對接”機制的思考[J].當代法學,2013,(3):110.

[18]張衛平.民事訴訟中的誠實信用原則[J].法律科學,2012,(6):157-158.

[19]吳澤勇.中國法上的民事訴訟證明標準[J].清華法學,2013,(1):80-86.

[20]P·S·阿蒂亞.法律與現代社會[M].范悅,等,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127.

The Reflection on the Purpose of the Civil Litigations

and the Advocating of the Theory of Judicial Protection

WANG Denghui1,2

(1.Law School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2. Chongqing Jiangbei District Peoples

Procuratorate, Chongqing 400020, China)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e civil litigations, which should contain the purpose that the parties to use the civil litigation system and the states purposes to establish the system, is the unity of the two aspects of purpose. There is an overlap between the two aspects, also conflicts. The doctrines about the purpose of the civil litigation should be able to explain the vast majority of related phenomena most closely to the reality and reasonably, and to maximize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two aspects above. The existed relevant theories, such as the theory of right protection, the theory of maintenance of law and order, the theory of dispute resolution, the theory of procedure safeguards, the theory of interest safeguards, the balance theory, the plurality theory and the multilayered theory, all have some defects, largely because their hypothetical model is too simplistic and idealistic. After having reviewed the civil litigation phenomena in a wide vision over the process from the arising to the resolving of disputes, the theory of judicial protection believes, that the parties purpose to participate in the civil litigation is to take the law as a means of attack defense as to obtain benefits or reduce harm, and the states purpose to establish the civil litigation system is to protect the legal and justified rights, while the illegal and improper claims should not be supported or protected.

Key Words: the purpose of the civil litigations;litigation phenomena;the theory of dispute resolution;the theory of judicial protection

本文責任編輯:李曉鋒

主站蜘蛛池模板: jizz在线免费播放| 成人精品亚洲| 亚洲视频一区| 日本成人一区|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最新亚洲av女人的天堂|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免费无遮挡AV| 欧美日韩高清在线|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国产小视频在线高清播放| 找国产毛片看| a亚洲视频|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免费国产福利| 99在线小视频|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二区| 114级毛片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一区|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日韩A∨精品日韩精品无码| 成人午夜久久|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国产91色在线|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1区2区3区|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天天视频在线91频| 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欧洲av毛片|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在线视频97| 日a本亚洲中文在线观看| 狼友视频国产精品首页|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日本色综合网| 久久99精品久久久大学生| 欧美亚洲综合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9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焦| 欧美性久久久久|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无码AV动漫| 毛片视频网址| 777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观看| 综合色天天|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 日韩天堂网| 欧美国产综合色视频| 激情国产精品一区|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国产系列在线|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五月婷婷综合网|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青草视频久久|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AV老司机AV天堂|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 国产黑人在线| 9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焦|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专区免费无码aⅴ|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