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敏華
[摘要]通過研究國內圖書館為外來勞務工群體服務的相關文獻,并進行統計分析,評析研究現狀,探討研究存在的不足,為今后的研究與服務工作提供實踐指導。
[關鍵詞]外來勞務工;讀者服務
1概述
外來勞務工,泛指從農村或中小城鎮到大中城市務工,而沒有取得當地常住戶口的特殊群體,其范圍涵蓋了外來工和農民工。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農民工總量已達到26 261萬人,比2011年增長3.9%。由于“勞務工”這一稱謂的范圍比“農民工”和“外來工”更大,對該群體更具概括性,因此,本文所進行的圖書館對外來勞務工群體服務研究,也包含了目前國內對“農民工”和“外來工”群體的圖書館服務研究。
外來勞務工是城市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們為城市的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隨著勞務工群體的不斷壯大,他們對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長。為了向外來勞務工群體提供更好的圖書館服務,2005年9月,深圳市寶安區圖書館在轄區內的福永大洋工業園區建起了第一家專門為勞務工服務的圖書館——福永大洋分館;2008年4月,深圳市首家命名為“勞務工圖書館”的寶安區圖書館艾美特分館正式對外開放。隨著各地勞務工圖書館的不斷建成,國內圖書館界對于為勞務工(或農民工、外來工)群體提供圖書館服務的研究也在不斷增多。根據對CNKI“中國學術期刊網”的檢索發現,此類研究最早發表的學術論文是《圖書情報知識》2005年第1期中倪傳明和祝東紅聯合撰寫的《把農民工納入到主流文化視野中:論公共圖書館如何為農民工提供文化服務》[1]。而隨著國家教育部重點課題“農民工教育模式探索”(DGA050100)、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外來農民工融入城市問題研究”(06BSH024)立項開展研究,通過對北京、武漢、深圳三地勞務工的知識能力與圖書館需求進行調研,為該領域的研究提供了一組較有價值的調查數據[2] [3] [4]。
為了更好地把握研究脈絡,筆者對CNKI進行了檢索,把檢索范圍設為“圖書館學、圖書館事業”類別,檢索關鍵詞設為“農民工”“勞務工”“外來工”和“外來務工”分別進行檢索,時間截止到2012年底,檢索結果合并后過濾掉與主題無關的文獻和報道性文章,共得到該領域學術論文149篇。通過對這些文獻進行綜合分析,可以了解目前國內圖書館為勞務工群體開展服務的現狀,為政府建設勞務工圖書館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證數據,并反思目前該領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為今后的研究與服務工作提供實踐指導。
2統計數據分析
2.1 發文數量與時間分布分析
從發文時間分布來看,研究圖書館為勞務工群體服務問題最早的學術論文發表在2005年,之后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到2011年達到研究的頂峰,2012年稍有回落。從表1可以看出,對該領域的研究興起時間并不長,2005—2007年屬于研究起步階段,2008—2010年研究穩步發展,文獻數量逐漸增加,2011—2012年進入研究的繁榮階段,發文量進一步提升。對照國家有關部門近年來發布的關于勞務工群體的規范性文件,2005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布《農民工維權手冊》;2006年,國務院推出《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2008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切實做好當前農民工工作的通知》等等,不難發現,業界對勞務工群體服務關注度的不斷提升,正是密切配合了政府部門近年來日益關注該群體的生存與發展問題,是圖書館行業自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的體現。
3.1 理論研究
研究圖書館為勞務工群體服務的理論問題的文獻不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1)知識援助論。以王子舟等人為代表,通過對勞務工知識貧困現狀的調研和分析,提出圖書館向勞務工群體實施知識援助的制度創新方法與具體行動方案[5];周新躍等人則提出,圖書館作為公益性的知識管理機構,應向農民工提供以知識資源、技術資源為中心的專題知識組織服務[6]。2)補償教育論。無論是在組織還是在物質或活動的載體功能上,社區圖書館都可承擔起社區農民工補償教育的重任[7]。3)社會資本重構論。農民工現代城市型社會資本的重構對于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社區圖書館作為一種社會支持力量,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8]。
3.2 建設與管理體制研究
專門研究勞務工圖書館建設與管理體制的文獻數量最少,只有寥寥幾篇,但對于勞務工圖書館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探討和研究,卻是該領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朱亞萍認為,要建立起勞務工圖書館的服務運行機制、績效考評機制和后續發展保障機制,按照轄區地域特點和圖書館的服務半徑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在區域內逐步形成一個覆蓋面寬、結構合理、發展均衡、效益顯著的勞務工圖書館網群[9]。
3.3 服務內容研究
論述為勞務工提供圖書館服務的具體內容和方式的文獻是目前該領域研究的主流,大約占了149篇文獻中的2/3。大多通過對圖書館性質與職能的闡述,指出興建勞務工圖書館的必要性,或強調圖書館為勞務工群體服務的意義,并介紹相應的服務措施。如朱明認為,農民工融入城市的最大障礙是信息情報的缺失,因此,建構農民工信息情報機制是農民工融入城市的一個基本路徑[10]。鄭小紅提出,圖書館應該按照柔性服務的要求和平等開放的原則,提供多元化服務項目,延伸服務范圍,改善新生代外來工的文化生態環境[11]。
3.4 實證研究和地區經驗總結
主題屬于實證研究和地區經驗總結的文獻各有十多篇,主要通過對某一地區勞務工群體利用圖書館的情況進行調查,根據結果分析影響勞務工利用圖書館的障礙和因素,提出解決方法;或以某一區域推行勞務工圖書館服務的經驗和教訓作為樣本進行分析,為這項工作的持續開展提供參考與借鑒。這兩類主題文獻的研究對象有著明顯的地域特征,主要以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和東中部省會城市為陣地開展調研,這一方面顯示了勞務工群體在這些區域生活與流動對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當地開展勞務工群體圖書館服務的創新性與先行性。
4研究現狀評析與展望
4.1 研究現狀與不足
4.1.1 研究與實踐推動政策出臺。業界對外來勞務工群體服務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促進了相關政策的出臺。一方面,業界創新服務手段,為勞務工群體提供了形式多樣的人性化服務,效果顯著;另一方面,通過實證調查和對區域樣本的研究,業界從服務模式、人員與經費保障、服務可持續推進等方面均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見和建議。特別是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具有區域性特色的勞務工圖書館建設與服務已初具規模,為當地政府部門公共文化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據。比如,深圳市在2013年4月16日出臺的《深圳市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規定》,就是該市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出臺的第一個部門規范性文件,當中對外來勞務工群體享受圖書館服務從制度上提供了政策保障。
4.1.2 服務內容研究收獲較大。研究圖書館為勞務工群體提供的服務內容與具體措施的文獻占了較大的比例,雖然當中存在一部分重復列舉普遍經驗做法的陳述性文獻,但也有一部分文獻提出了較具創新性和實用性的做法。可以看出,目前國內圖書館的勞務工服務已不僅僅局限于單一館舍和單一形式,而是從服務范圍的延伸,服務形式的多樣化,甚至服務人群的細分等方面都在反復的論證和具體實踐中收獲了大量寶貴的經驗。尤其是對于勞務工子女、新生代勞務工等特定群體的圖書館服務研究,以及對勞務工群體的知識援助、閱讀保障、信息權益保護、柔性服務等的研究,都體現了圖書館服務中的人文關懷。
4.1.3 理論研究尚未形成體系。首先,對該領域的理論研究深度不夠,大量的文獻除了強調這項服務的必要性以外,主要停留在探討開展具體服務措施這一層面,重點探討勞務工圖書館服務持續開展的保障機制與績效考核機制的文章非常少。而這恰恰是確保這項工作深入推進與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環節。其次,對服務人群的界定不統一,導致該領域的理論研究非常松散而不成體系。大部分文獻研究對象為“農民工”,而把從中小城鎮進入大中城市務工的群體排除在外,還有部分文獻研究對象為“弱勢群體”,把勞務工與老人、兒童、殘障人士等歸入一類,前者的研究對這一群體把握不夠全面,后者則是研究的專指度和針對性不足。因此,盡早厘清“外來勞務工”的概念和涵蓋范圍,有利于該領域研究的繼續開展。
4.1.4 實踐研究存在區域局限性。目前該領域的實證調查與實踐研究主要局限在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以及北京、武漢、廣州等大城市,這與當地經濟建設發展較快,外來勞務工人數眾多,政府重視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勞務工群體進入的城市不僅僅局限于上述地區,其他中西部地區的大中城市同樣存在著數量龐大的進城務工群體。而在這些城市,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相對缺乏,保障相對滯后,勞務工的圖書館服務權益更應受到關注。
4.2 研究展望
開展外來勞務工群體服務既是圖書館的性質和職能所決定的,又是在構建和諧社會背景下圖書館界所需承擔的社會責任。綜合以上分析,在今后該領域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更多地關注以下問題。
首先,應該重視勞務工圖書館建設與發展長效機制的建立問題。通過目前國內不同區域建設勞務工圖書館的成敗經驗,探索可持續發展所需的制度安排、人員經費保障、考核機制等,評估現有政策的不足之處,研究政府、業界與社會力量在這項工作中所應該扮演的角色,等等。
其次,要重視勞務工群體細分服務的研究。當前,新生代勞務工的比例正在不斷上升,他們與第一代勞務工相比,群體特征與服務需求已經有了很大的差別。還有勞務工子女的服務問題、勞務工融入城市成為居民后的服務問題等,都值得業界去探討。
最后,還要結合城市產業轉型升級,拓寬勞務工群體服務的思路。產業結構轉型最終會影響到外來勞務工群體的構成。應該認識到,外來勞務工是一個流動的群體,因此圖書館所面對的是一個不斷變化著的服務群體,群體的變化必然導致服務需求的改變,因而也會對圖書館服務提出新的挑戰。與此同時,對勞務工圖書館建設的規劃也應該在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之下進行長遠的謀劃。
[參考文獻]
[1] 倪傳明,祝東紅.把農民工納入到主流文化視野中:論公共圖書館如何為農民工提供文化服務[J].圖書情報知識,2005(1):107—109.
[2] 郜向榮,侯瑋辰,王子舟.北京市農民工知識能力及對圖書館需求的調查報告[J].圖書館,2008(4):4—10.
[3] 董克,張珂,程良,等.武漢市農民工知識能力及圖書館需求調查報告[J].圖書館,2008(4):11—17.
[4] 吳麗娟,吳志偉,朱海明,等.深圳市外來務工人員知識能力及圖書館需求調查報告[J].圖書館,2008(4):18—24.
[5] 王子舟.圖書館如何向農民工提供知識援助[J].山東圖書館學刊,2009(1):4—8.
[6] 周新躍,羅濤,李煦,等.金融危機下面向農民工自主創業知識組織服務[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9(9):200—202.
[7] 朱明.社區圖書館發展路徑探析——以某市S社區農民工補償教育為例[J].圖書館論壇,2007(3):12—15.
[8] 楊玫.社區圖書館在農民工社會資本重構中的作用[J].圖書館建設,2008(10):47—50.
[9] 朱亞萍.勞務工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思考[J].圖書館論壇,2012(3):54—58.
[10] 朱明.農民工融入城市過程中信息情報機制的建構[J].情報資料工作,2008(2):87—89,96.
[11] 鄭小紅.公共圖書館為新生代外來工提供柔性服務的思考[J].圖書館建設,2011(3):96—98,102.
4研究現狀評析與展望
4.1 研究現狀與不足
4.1.1 研究與實踐推動政策出臺。業界對外來勞務工群體服務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促進了相關政策的出臺。一方面,業界創新服務手段,為勞務工群體提供了形式多樣的人性化服務,效果顯著;另一方面,通過實證調查和對區域樣本的研究,業界從服務模式、人員與經費保障、服務可持續推進等方面均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見和建議。特別是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具有區域性特色的勞務工圖書館建設與服務已初具規模,為當地政府部門公共文化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據。比如,深圳市在2013年4月16日出臺的《深圳市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規定》,就是該市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出臺的第一個部門規范性文件,當中對外來勞務工群體享受圖書館服務從制度上提供了政策保障。
4.1.2 服務內容研究收獲較大。研究圖書館為勞務工群體提供的服務內容與具體措施的文獻占了較大的比例,雖然當中存在一部分重復列舉普遍經驗做法的陳述性文獻,但也有一部分文獻提出了較具創新性和實用性的做法。可以看出,目前國內圖書館的勞務工服務已不僅僅局限于單一館舍和單一形式,而是從服務范圍的延伸,服務形式的多樣化,甚至服務人群的細分等方面都在反復的論證和具體實踐中收獲了大量寶貴的經驗。尤其是對于勞務工子女、新生代勞務工等特定群體的圖書館服務研究,以及對勞務工群體的知識援助、閱讀保障、信息權益保護、柔性服務等的研究,都體現了圖書館服務中的人文關懷。
4.1.3 理論研究尚未形成體系。首先,對該領域的理論研究深度不夠,大量的文獻除了強調這項服務的必要性以外,主要停留在探討開展具體服務措施這一層面,重點探討勞務工圖書館服務持續開展的保障機制與績效考核機制的文章非常少。而這恰恰是確保這項工作深入推進與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環節。其次,對服務人群的界定不統一,導致該領域的理論研究非常松散而不成體系。大部分文獻研究對象為“農民工”,而把從中小城鎮進入大中城市務工的群體排除在外,還有部分文獻研究對象為“弱勢群體”,把勞務工與老人、兒童、殘障人士等歸入一類,前者的研究對這一群體把握不夠全面,后者則是研究的專指度和針對性不足。因此,盡早厘清“外來勞務工”的概念和涵蓋范圍,有利于該領域研究的繼續開展。
4.1.4 實踐研究存在區域局限性。目前該領域的實證調查與實踐研究主要局限在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以及北京、武漢、廣州等大城市,這與當地經濟建設發展較快,外來勞務工人數眾多,政府重視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勞務工群體進入的城市不僅僅局限于上述地區,其他中西部地區的大中城市同樣存在著數量龐大的進城務工群體。而在這些城市,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相對缺乏,保障相對滯后,勞務工的圖書館服務權益更應受到關注。
4.2 研究展望
開展外來勞務工群體服務既是圖書館的性質和職能所決定的,又是在構建和諧社會背景下圖書館界所需承擔的社會責任。綜合以上分析,在今后該領域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更多地關注以下問題。
首先,應該重視勞務工圖書館建設與發展長效機制的建立問題。通過目前國內不同區域建設勞務工圖書館的成敗經驗,探索可持續發展所需的制度安排、人員經費保障、考核機制等,評估現有政策的不足之處,研究政府、業界與社會力量在這項工作中所應該扮演的角色,等等。
其次,要重視勞務工群體細分服務的研究。當前,新生代勞務工的比例正在不斷上升,他們與第一代勞務工相比,群體特征與服務需求已經有了很大的差別。還有勞務工子女的服務問題、勞務工融入城市成為居民后的服務問題等,都值得業界去探討。
最后,還要結合城市產業轉型升級,拓寬勞務工群體服務的思路。產業結構轉型最終會影響到外來勞務工群體的構成。應該認識到,外來勞務工是一個流動的群體,因此圖書館所面對的是一個不斷變化著的服務群體,群體的變化必然導致服務需求的改變,因而也會對圖書館服務提出新的挑戰。與此同時,對勞務工圖書館建設的規劃也應該在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之下進行長遠的謀劃。
[參考文獻]
[1] 倪傳明,祝東紅.把農民工納入到主流文化視野中:論公共圖書館如何為農民工提供文化服務[J].圖書情報知識,2005(1):107—109.
[2] 郜向榮,侯瑋辰,王子舟.北京市農民工知識能力及對圖書館需求的調查報告[J].圖書館,2008(4):4—10.
[3] 董克,張珂,程良,等.武漢市農民工知識能力及圖書館需求調查報告[J].圖書館,2008(4):11—17.
[4] 吳麗娟,吳志偉,朱海明,等.深圳市外來務工人員知識能力及圖書館需求調查報告[J].圖書館,2008(4):18—24.
[5] 王子舟.圖書館如何向農民工提供知識援助[J].山東圖書館學刊,2009(1):4—8.
[6] 周新躍,羅濤,李煦,等.金融危機下面向農民工自主創業知識組織服務[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9(9):200—202.
[7] 朱明.社區圖書館發展路徑探析——以某市S社區農民工補償教育為例[J].圖書館論壇,2007(3):12—15.
[8] 楊玫.社區圖書館在農民工社會資本重構中的作用[J].圖書館建設,2008(10):47—50.
[9] 朱亞萍.勞務工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思考[J].圖書館論壇,2012(3):54—58.
[10] 朱明.農民工融入城市過程中信息情報機制的建構[J].情報資料工作,2008(2):87—89,96.
[11] 鄭小紅.公共圖書館為新生代外來工提供柔性服務的思考[J].圖書館建設,2011(3):96—98,102.
4研究現狀評析與展望
4.1 研究現狀與不足
4.1.1 研究與實踐推動政策出臺。業界對外來勞務工群體服務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促進了相關政策的出臺。一方面,業界創新服務手段,為勞務工群體提供了形式多樣的人性化服務,效果顯著;另一方面,通過實證調查和對區域樣本的研究,業界從服務模式、人員與經費保障、服務可持續推進等方面均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見和建議。特別是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具有區域性特色的勞務工圖書館建設與服務已初具規模,為當地政府部門公共文化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據。比如,深圳市在2013年4月16日出臺的《深圳市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規定》,就是該市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出臺的第一個部門規范性文件,當中對外來勞務工群體享受圖書館服務從制度上提供了政策保障。
4.1.2 服務內容研究收獲較大。研究圖書館為勞務工群體提供的服務內容與具體措施的文獻占了較大的比例,雖然當中存在一部分重復列舉普遍經驗做法的陳述性文獻,但也有一部分文獻提出了較具創新性和實用性的做法。可以看出,目前國內圖書館的勞務工服務已不僅僅局限于單一館舍和單一形式,而是從服務范圍的延伸,服務形式的多樣化,甚至服務人群的細分等方面都在反復的論證和具體實踐中收獲了大量寶貴的經驗。尤其是對于勞務工子女、新生代勞務工等特定群體的圖書館服務研究,以及對勞務工群體的知識援助、閱讀保障、信息權益保護、柔性服務等的研究,都體現了圖書館服務中的人文關懷。
4.1.3 理論研究尚未形成體系。首先,對該領域的理論研究深度不夠,大量的文獻除了強調這項服務的必要性以外,主要停留在探討開展具體服務措施這一層面,重點探討勞務工圖書館服務持續開展的保障機制與績效考核機制的文章非常少。而這恰恰是確保這項工作深入推進與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環節。其次,對服務人群的界定不統一,導致該領域的理論研究非常松散而不成體系。大部分文獻研究對象為“農民工”,而把從中小城鎮進入大中城市務工的群體排除在外,還有部分文獻研究對象為“弱勢群體”,把勞務工與老人、兒童、殘障人士等歸入一類,前者的研究對這一群體把握不夠全面,后者則是研究的專指度和針對性不足。因此,盡早厘清“外來勞務工”的概念和涵蓋范圍,有利于該領域研究的繼續開展。
4.1.4 實踐研究存在區域局限性。目前該領域的實證調查與實踐研究主要局限在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以及北京、武漢、廣州等大城市,這與當地經濟建設發展較快,外來勞務工人數眾多,政府重視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勞務工群體進入的城市不僅僅局限于上述地區,其他中西部地區的大中城市同樣存在著數量龐大的進城務工群體。而在這些城市,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相對缺乏,保障相對滯后,勞務工的圖書館服務權益更應受到關注。
4.2 研究展望
開展外來勞務工群體服務既是圖書館的性質和職能所決定的,又是在構建和諧社會背景下圖書館界所需承擔的社會責任。綜合以上分析,在今后該領域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更多地關注以下問題。
首先,應該重視勞務工圖書館建設與發展長效機制的建立問題。通過目前國內不同區域建設勞務工圖書館的成敗經驗,探索可持續發展所需的制度安排、人員經費保障、考核機制等,評估現有政策的不足之處,研究政府、業界與社會力量在這項工作中所應該扮演的角色,等等。
其次,要重視勞務工群體細分服務的研究。當前,新生代勞務工的比例正在不斷上升,他們與第一代勞務工相比,群體特征與服務需求已經有了很大的差別。還有勞務工子女的服務問題、勞務工融入城市成為居民后的服務問題等,都值得業界去探討。
最后,還要結合城市產業轉型升級,拓寬勞務工群體服務的思路。產業結構轉型最終會影響到外來勞務工群體的構成。應該認識到,外來勞務工是一個流動的群體,因此圖書館所面對的是一個不斷變化著的服務群體,群體的變化必然導致服務需求的改變,因而也會對圖書館服務提出新的挑戰。與此同時,對勞務工圖書館建設的規劃也應該在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之下進行長遠的謀劃。
[參考文獻]
[1] 倪傳明,祝東紅.把農民工納入到主流文化視野中:論公共圖書館如何為農民工提供文化服務[J].圖書情報知識,2005(1):107—109.
[2] 郜向榮,侯瑋辰,王子舟.北京市農民工知識能力及對圖書館需求的調查報告[J].圖書館,2008(4):4—10.
[3] 董克,張珂,程良,等.武漢市農民工知識能力及圖書館需求調查報告[J].圖書館,2008(4):11—17.
[4] 吳麗娟,吳志偉,朱海明,等.深圳市外來務工人員知識能力及圖書館需求調查報告[J].圖書館,2008(4):18—24.
[5] 王子舟.圖書館如何向農民工提供知識援助[J].山東圖書館學刊,2009(1):4—8.
[6] 周新躍,羅濤,李煦,等.金融危機下面向農民工自主創業知識組織服務[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9(9):200—202.
[7] 朱明.社區圖書館發展路徑探析——以某市S社區農民工補償教育為例[J].圖書館論壇,2007(3):12—15.
[8] 楊玫.社區圖書館在農民工社會資本重構中的作用[J].圖書館建設,2008(10):47—50.
[9] 朱亞萍.勞務工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思考[J].圖書館論壇,2012(3):54—58.
[10] 朱明.農民工融入城市過程中信息情報機制的建構[J].情報資料工作,2008(2):87—89,96.
[11] 鄭小紅.公共圖書館為新生代外來工提供柔性服務的思考[J].圖書館建設,2011(3):96—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