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君林
在2013年即將過去的時候,重慶市巫山縣廟宇鎮天地農機合作社負責人回望一年來的耕耘與收獲興致勃勃:“我們今年采取土地流轉、托管或入股的方式,承包了2100畝土地,并實行水稻、油菜輪作方式,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為搶時播種、收割,我們在生產過程中實施全程機械化生產,幾十臺農機同時在田地里轟轟作響,場面很是壯觀,不僅合作社的社員樂,其他農戶也跟著樂。”
天地農機合作社只是重慶市眾多農機合作社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重慶市在扶持和引導發展農機合作社、破解農民種田難題上做了大量工作。如今,全市大大小小的農機合作社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有力地推動了傳統農業向專業化、機械化、規模化轉變,真正實現了小合作、大服務。
農民熱切盼農機,合作生產需求大
“我2013年種了3畝地,打了將近3000斤谷子,多虧了農機合作社。”在云陽縣盤龍街道石樓村,68歲的王大爺高興地對筆者說。王大爺的兒子兒媳都在幾百里之外的重慶工作,老伴去世后,他一人獨守田園,平時連生活起居都有困難,更不用說種地。看著好端端的耕地就要荒蕪,他心里憋得慌,是云陽縣禾豐農機專業合作社為他解除了后顧之憂。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大批農民進城務工,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現象開始凸顯。像石樓村王大爺這樣超過60歲仍從事農業勞作的人不在少數,由于年老體弱,許多農民已無法承受傳統高強度的耕作,種田成了難題,農民對農機作業的盼望十分熱切。特別是在山區、丘陵地帶,由于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薄弱,加之山邊農田地力差、產量低,很多人都不愿再種地,一度出現農田成片拋荒現象。
針對農民對農機作業需求大的現狀,2013年,云陽縣盤龍供銷有限公司順勢而為,成立了重慶市首個由工商資本投資入股領辦的新型農機專業合作組織——禾豐農機專業合作社。該社以股份形式組建,現有成員15名,由盤龍公司及法人和13名村支書、農機手組成,另選舉了5名理事會成員。合作社全部農機設備由盤龍公司出資購買,共14臺適合山區作業的合盛牌IZ-105型多功能微型耕整機,為該社最大股東。其他入股農民每股100元,入社、退社自由。
2013年秋收,農機合作社小試牛刀,便取得了顯著效果。石樓村村民王遵祥樂呵呵地對記者說,他種植了1.3畝水稻,以前要十多個人一天才能收割完,2013年請合作社機收用了不到一個小時,而且田里沒有拋撒稻谷,比人工收割干凈得多。他還給筆者算了一筆賬,按照傳統的收割方式,請人收割至少要花700元,今年用機器收割只花了250元,還做了到顆粒歸倉。
“采用農機作業,不僅節省了勞動力,還降低了種田成本,有效解決了勞動力短缺和山邊農田拋荒問題,現在很多農民找到合作社,想把自家的田地轉包給合作社耕種。”禾豐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告訴筆者。他還說,下一步合作社將購買插秧機、高性能聯合收割機、拖拉機、脫粒機、噴灌設備等農機具,幫助農戶代耕、代種、代收,全程實行機械化,擴大土地的復種指數,同時將稻草變成牧草,有效利用資源。
優惠政策一攬子,政府推廣力度大
“今年農機專業合作社購買農機比往年更劃算了,經工商登記注冊的農機專業合作社購買補貼目錄內的小型耕作機械和小型聯合收割機,每臺可分別增加補貼500元和1000元。”永川區五間鎮朝陽農機耕作服務社負責人溫勇指著新買的多功能拖拉機說。
據了解,為調動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和農機服務公司等農機服務市場主體購置農業機械的積極性,提升服務能力,今年重慶市財政局、市農業委員會出臺了比往年更加優惠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新政策規定,經工商登記注冊、取得營業執照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及其成員,購買補貼目錄內的小型耕作機械和小型聯合收割機都要增大補貼力度,購買這兩類機械的補貼比例達到了40%。
“貸款難,融資渠道少,貸款審批不易,一直是制約合作社擴大再生產的一大‘瓶頸。”重慶市農委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圍繞解決農機融資難,助推全市特色效益農業和現代農業發展,市職能部門積極探索農機投入新模式,2013年8月研究制定了《2013年農機融資試點項目實施方案》,力爭為全市政府扶持的農機合作社(農機服務公司)提供農機購置擔保貸款1000萬元。
依托市政府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各區縣也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措施,大力推廣農機服務,積極推動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例如,為整合農機資源,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降低勞動作業成本,解決農村勞動力缺乏而導致土地撂荒及大型機具重復購置(閑置)等問題,渝北區根據實際情況,成立“1+x”助農農機專業合作社,即在成立渝北區助農農機專業合作社(總社)的基礎上,在兩江新區外的農民有積極性、有條件的鎮成立分社。總社及下屬分社購置農機具,除享受國家、市級農機購置補貼外,區財政還給予補貼;為全區的困難農戶、無勞動能力人員提供農機作業服務的,也由區財政給予相應補貼。
“沒有政策的扶持,沒有政府的支持和幫助,我們合作社走不到今天。”萬州區助耕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感慨地對筆者說。該社在籌建之初,萬州區農機管理局對他們大力支持,積極為他們出主意、想辦法,如投入扶持資金2萬元,投放機插秧示范項目,配套“陽光培訓工程”項目培訓農民機耕手100名,贈送機耕、植保機構11臺(套),培訓收割機手等。
重慶市農機局相關負責人說,從市政府到各區縣政府,通過出臺一系列農機補貼政策,創新實施各種有效舉措,必將吸引大量城市資本進入農村開展農機作業服務,從而大大推動全市的農機化推廣進程。
市場前景無限好,農機服務收益大
“以前,每年農閑時我都要外出打工,到了農忙時節再回到合作社,忙完后再次外出打工。現在不用這樣折騰了,因為合作社開拓了新的服務領域,我可以在家門口實現打工和農機作業兩不誤。”重慶市長壽區驕驥農機專業合作社機手陳會周滿臉歡笑地對筆者說。
驕驥農機合作社于2007年在長壽區云臺鎮組建成立,屬于當地起步較早的農機合作組織。該社發起人程惠澤坦言,當初之所以要組建農機合作社,是因為看到從事農機服務業有利可圖,商機潛力大。他告訴筆者,合作社起家時只有一臺微型農耕機,不過,當年年底合作社就吸收了二十多名成員,買了8臺微耕機。
一開始,合作社的服務模式單一,就是將農機租給合作社成員,合作社收取折舊費,為農民耕種、收割,根據土地情況每畝收取80~180元費用,這樣的服務模式農機利用率并不高。2008年,程惠澤說服村民將大面積水田“打包”交給合作社作業,費用較市場價略低,當年作業面積就增加了800畝;2011年,針對長壽區農機維修幾乎是空白的實際,合作社先后在該區成立了10個維修站,年均維修農機2000臺次;前不久,合作社又拓展了新的服務領域——與生產微耕機的重慶犇牛機械有限公司合作,攬下了該公司的售后維護業務,雙方還約定,農閑時合作社成員可以到犇牛公司打工。
如今,驕驥合作社擁有成員183人,各種農機179臺,包括收割機、插秧機、農用拖拉機和大型旋耕機等。多種服務模式促進了合作社作業面積逐年擴大,如今已達4萬畝/年,幾年來累計為機手帶來工資收入320萬元。合作社的服務范圍也從云臺逐年擴大到渡舟、葛蘭、石堰等鄉鎮和臨近的墊江縣、梁平縣等地。2010年,驕驥農機合作社被國家農業部評為全國農機專業合作社示范點。
像驕驥農機合作社這種從無到有、從小變大、從弱變強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在重慶市還有很多,例如,獲得全國農機合作社示范社稱號的巫山縣廟宇鎮龍骨坡農機專業合作社,自2010年組建以來,共投資300多萬元購置農業機械,組建了機耕、機插秧、機防、機收4個農機作業服務隊,農機作業服務面積達5000畝,作業區域內,水稻耕、種、收全程機械化生產基本實現,每年能為社員節約成本兩百多萬元。
(作者聯系地址:重慶市渝北龍溪武陵路70號 郵編:40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