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財經

在筆者印象里,一直把海正藥業(600267)當原料藥公司看,把恒瑞醫藥(600276)當成創新制劑藥的代表。可惜恒瑞醫藥的年報中,沒有最近幾年的藥品分類數據,所以真正的比較,只能是2000年到2004年這五年。
先說說我的觀點吧:以2000年為起點的話,當時的兩家公司確實在同一起跑線上,而十四年后的今天。一家市值390億,一家卻只有130億。市值上比較,海正藥業輸了很多。再看收入的比較,2011年,恒瑞醫藥45億,海正藥業50億。凈利方面,2011年恒瑞醫藥8.7億,海正藥業為5億。2012年恒瑞醫藥繼續穩定增長,而海正藥業卻業績陡降,這也意味著,不管海正藥業多優秀,但實際上,它的經營還沒進入成熟穩定階段,而恒瑞醫藥,早已具有了抗風險的能力。
恒瑞醫藥的十年發展
2000年到2004年,恒瑞醫藥的腫瘤藥從1.33億到5.77億。而海正藥業的腫瘤藥是從1.20億到3.72億。兩家企業品種相同的還有抗感染藥,恒瑞醫藥從1億到2.55億。海正藥業從3300萬到1.32億。
除了上面這兩項可對比的意外,恒瑞醫藥還有一點點麻醉藥,有包裝收入,而海正藥業還有寄生蟲和心血管藥,且都是上億的收入。
表面上看,應該是海正藥業占優勢,因為有4個品種都上億元。而恒瑞醫藥只有2個。恒瑞醫藥唯一具有的優勢就是抗感染藥,明顯強于海正藥業。
到了2004年,恒瑞醫藥出售了包裝業務,開始精簡。而海正藥業則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四個品種哪個都沒放,還有醫藥銷售。這一年,海正藥業不管收入還是凈利都是高于恒瑞醫藥的。看了行情軟件,當時海正藥業的市值似乎略高于恒瑞醫藥。
造成兩者真正發展上差異的,應該是2004年到2014年這后十年。會是什么原因呢?筆者總結大概有以下幾點:
1、恒瑞醫藥懂得少而精,一直在找拳頭產品用勁兒。比如抗腫瘤藥,直接撐起了恒瑞醫藥的半邊天,占到了收入的一半。而海正藥業,產品線就顯得凌亂很多,2004年時最強的是心血管藥,有6億收入,抗腫瘤藥只有3億多,遠遠落后于恒瑞醫藥。另外就是寄生蟲、抗感染,銷售,都占據了收入一部分,但是都不夠強勢。
2、恒瑞醫藥懂得復利和持久,雖然恒瑞醫藥的抗腫瘤大概6億,明顯強于海正藥業,但是海正藥業的心血管藥也有6億收入,也能算拳頭產品。可是,2004到2011年,海正藥業的心血管藥收入只有3.22億。而恒瑞醫藥,腫瘤藥依然非常強勢。按說心血管藥也是個大市場,而海正藥業卻把曾經的強勢給做沒了,這一增一減,復利的威力就顯現出來了。
3、銷售為先、專一取勝。恒瑞醫藥細分產品的銷售收入一直在增長,條理也很清晰:腫瘤、抗感染。它的力量幾乎就集中于這兩方面,主攻市場再加精力集中,當然能有好收獲。反觀海正藥業,卻比較亂。筆者猜想,是董事長心比較大,想要規模,不舍得放棄自己的產品,那么多條線投入的后果,往往不是強大,而是顧此失彼,哪項都不占優勢。包括現在,海正似乎仍然存在這個毛病(攤子不光沒縮小,反而鋪的更大了)。
至于海正藥業有沒有重視銷售,或者為什么銷售成了短板,那應該是他們領導解決的問題,至于做股東的,只看數據,同樣是腫瘤藥,同樣的起點,別人從1億做到6億,而海正藥業只從1億做到4億。
被低估值的海正藥業
恒瑞醫藥是否高估我不知道,因為它的確是家優秀的企業。而海正藥業不管有諸多的不是,筆者能確定的是它目前比較低估。
為什么認為海正低估呢。企業和人一樣,有缺點也一定有優點,就看各個時期哪方面能起決定作用,哪方面又能比較占優了。
海正藥業的前幾年的發展再亂,但是今年之后,它想亂應該也亂不下去了。原料藥你有,制劑你有,銷售也有專門公司,生物藥你也走上正軌了。下一步還想干嘛?至少醫藥方面沒什么擴展空間了,所以盡管鋪攤子的過程真的很痛苦,但這痛苦被十年前持有海正藥業到今天的那些股東們承受了。而此時新投資者的介入,更多是來摘桃子的,因為海正藥業沒地方再去鋪攤子,只能向前發展了。
海正藥業還一個優點,就是在生產的布局和投資上不惜力,在研發上也不惜力,既先進又有規模。短期看,誰銷售好誰占優,但若把時間放長一點,一定是誰生產出色誰研發出色誰才能占優,而銷售反倒成了無所謂的。
寫到這里想起兩家公司還有一個區別,可能也是造成兩家企業領導人策略不一樣的原因。這世界上任何的獎賞都不如利益一致這四個字更有誘惑。企業的股東也一樣,如果你想讓管理者給你賺錢,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給他股份。海正藥業與董事長個人無關,自然不會以業績為導向,而是用企業來實施他的理想。恒瑞醫藥不一樣,是個人的企業,危機感很強,不賺錢就會睡不著覺,自然會把賺錢放在理想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