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偉興

果蔗是近幾年我縣在種植業結構調整中逐步發展起來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由于種植效益較高,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到目前為止,全縣果蔗種植面積已達1200多畝。然而,由于蔗農盲目施肥、管理不當,生產出的果蔗節密不甜、莖細低產、品質差、市場價格不高。鑒于此,特設果蔗不同肥料種類的對比試驗,目的是探討不同肥料與果蔗品質的因果關系,以便為果蔗生產提供指導依據。現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一、材料與方法
1. 試驗地點 試驗地選在縣城城西村壩尾塅,前茬為水稻冬閑田,土質為砂性壤土,肥力中等,排灌方便,稻田試驗地面積3.0畝。
2. 供試蔗種與肥料種類 供試蔗種為廈門同安果蔗。供試肥料有:希臘產45%三元含硫復合肥,養雞專業戶清掃的雞糞(殼、糞比約為5∶5),福建永定坎市產17%碳酸氫銨,漳州南靖產13%過磷酸鈣,廈門產48%硫酸鉀。
3. 試驗設計 試驗設4個處理,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共12個小區,小區面積6米2,每小區定植40株。4個處理分別為:A處理畝施雞糞2000千克,B處理畝施三元含硫復合肥100千克,C處理畝施雞糞1000千克+三元含硫復合肥50千克,D處理畝施碳酸氫銨100千克+過磷酸鈣75千克+硫酸鉀50千克。以上4個處理施肥從果蔗分蘗(5月15日)以后開始,每隔20~25天施1次,分6次施完,施肥量按“頭尾少、中間多”的原則進行,其比例分別為10%、15%、25%、25%、15%、10%,肥料撒施后覆土(但雞糞施后不必及時覆土),以減少肥分損失。
4. 栽培管理 試驗田畝用蔗種約550千克,蔗種萌芽后結合中耕除草統一澆施稀薄人糞尿或用0.4%~0.5%碳酸氫銨對水澆施,每10天澆施1次,連續3次;甘蔗分蘗至伸長期間分2次施用,每畝統一追施碳酸氫銨50千克、硫酸鉀25千克;分蘗后期每畝定株約4500株,多余分蘗鏟除。試驗小區中除按處理施肥外,其他栽培管理措施相同。
5. 生育期記載 甘蔗種植時間在2月28日,萌芽期4月10日,分蘗期5月25日,蔗莖伸長期6月24日,成熟期11月10日,收獲期11月15日,全生育期約260天。
6. 經濟性狀考查 甘蔗收獲前每小區田間考查30株,測量莖長、莖粗、莖節數、莖節長。取小區全部有效果蔗稱重,除以小區株數得出果蔗平均單株重;每小區取品質中等以上的果蔗10株,按頭、中、尾分段測定其含糖量,算出平均值。
二、結果與分析
1. 田間經濟性狀比較 據田間觀察,各處理小區的蔗莖長短、莖節長度以及莖粗有明顯不同,以D處理小區蔗莖最長,B處理小區蔗莖最粗,A處理小區莖節最長。
2. 室內經濟性狀考查比較(見附表) 果蔗采收后,經室內考查,結果與田間觀察對比結果相一致,D、B處理的施肥效果較其他處理好,這兩個處理的莖長、莖粗、單莖重分別比A處理增加20.46厘米、11.5厘米,0.3厘米、0.55厘米,0.365千克、0.405千克;小區產量分別比A處理增加19%、21%,經差異顯著性測定,達到顯著水平。D處理莖節數與莖節長優于B處理,B處理莖節多、短,嚴重影響了品質。根據上述試驗結果,以D處理的肥料種類和施肥量對果蔗生產有利,既能增加產量,又能提高品質。
3. 含糖量比較 經對各處理小區蔗莖頭、中、尾分段測定,含糖量由高到低的排列為D>C>A>B,D處理含糖量比B處理高1.4%,經品嘗,D處理的果蔗吃起來疏松、糖分足、品質優。
三、小結與討論
綜上所述,以D處理即畝用碳酸氫銨100千克+過磷酸鈣75千克+硫酸鉀50千克的肥料種類與施肥量比較符合生產莖節長、粗大、高糖的優質果蔗;A處理即雞糞處理小區果蔗較矮小,單莖重小,可能是由于養雞專業戶清掃的雞糞肥力較低,不能滿足果蔗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具體有待進一步探討;根據本試驗D處理小區的果蔗質量,按照氮肥在分蘗期前先施30%,其他肥料在分蘗期至9月底前每隔20~25天施1次,按“中間多、頭尾少”的原則分6次施完的方法是合理的,基本能滿足果蔗生長需求,達到高產、優質。
(作者聯系地址:福建省上杭縣農業局 郵編:36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