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柏生
歷史學家早已告誡過我們:絕對的權力帶來絕對的腐敗。這就是說,任何權力都不能失去監督。故而西方哲人提出了許多分權限權措施,用以限制絕對的權力。實踐證明,這些分權限權措施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實行是成功的。由于國情不同,西方的許多分權限權措施在中國行不通。比如,美國的總統、州長這些“一把手”的權力非常大,從不實行“集體領導”,但他們卻能很好地行使權力,而我們集體領導制下的某些“一把手”卻在決策時瀟灑地把“集體”拋到一邊,獨享權力。這就說明,“一把手”手中的權力不在大小,而在有無人監督。在法律賦予的權限范圍內,美國的總統、州長權力極大,美國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有著絕對集中的權力,各州州長法律也沒規定要實行集體領導,決策全由州長主導。但是,權力如此集中的總統、州長卻不敢為非作歹,克林頓與實習生的緋聞事件,讓一個小小的獨立檢察官不依不饒,差點被拉下馬;那些習慣一臉嚴肅的法官、檢察官雖然知名度遠不如總統、州長,但卻憑借著長了牙的法律,讓總統、州長發怵;而那些號稱“無冕之王”的記者,更是“張牙舞爪,不可一世”,專門揭露官場大人物的丑聞。反觀我國,某些“一把手”的權力凌駕于法律之上,相關記者報道縣處級以上貪腐官員需有關部門批準,負面新聞當地媒體不敢報道,眾多的監督措施大多未能得到有效實施。更為諷刺的是,一些地方貪官領導反而反貪,那情那景,讓人欲說還休。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山西省對“一把手”的分權限權措施不是釜底抽薪,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效果肯定不會那么顯著。
不過,即使是這樣,我們依然要借鑒推廣。當“一把手”不直接管人、財、物,就會對直接管人財物的副手起監督作用,限制其權力。另外,在此提一下羅伯特議事規則,因為它是開會的規距,按照這樣的規矩開會才會民主,才會得出公正的結果。然而,黨政機關缺乏一套嚴格的會議規則以約束領導干部,這樣就讓“一把手”在會議上游刃有余,很容易將其意志凌駕于集體之上,缺少嚴格規則的會議就往往給那些“一把手”貪官提供了賣官鬻爵、賤賣公產的機會。所以,要杜絕貪腐,就要樹立程序意識,迫使“一把手”按規則辦事,無法操縱會議,讓他們在貪腐的道路上時時都能感到辦事不那么順暢,權力受到制約。
有人說“一把手”被限權了,腐敗從這一群人會轉移到另一群人那里。這種可能性的確是存在的,但畢竟 “另一群人”的腐敗能量無法與“一把手”相比,危害性相對有限。而且,從監督角度來說,“一把手”監督副手容易,副手監督”一把手”則難上加難。總之,對“一把手”分權限權的措施只是治標之舉,根本措施在于樹立監督的權威,保持紀委、檢察院、新聞媒體等的獨立性,使其真正成為打虎滅蚊的“悍將”。在紀委不能垂直領導的情況下,檢察院則應垂直領導,這是列寧當年的設想;只有這樣,法律才會真正長上利齒,“一把手”貪官才會伸手必被咬,有所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