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暉
社會保障類支出日常審核探索
——以貴州省為例
●鄧 暉
社會保障類支出日常審核是財政部賦予專員辦的一項重要職責,不僅直接關系到中央惠民保障政策的落實,也是專員辦推進中央預算支出事前控制的重要抓手。財政部駐貴州專員辦在2013年的審核工作中,從克服抽樣審核局限性和完善關聯主體協同性的思路出發,積極探索“量化+聯動”的監管新模式,取得良好成效。
對于參保(合)人數基礎數據的認定一直是社保類審核的要點,雖然財政部授權文件并未硬性規定審核覆蓋面,以往審核實務中也多以樣本抽審作為數據核減的直接依據,但這種方法存在的局限性和風險性卻不容忽視。以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為例,貴州省 2012年在已試點 73個縣 (市、區)的基礎上新增 15個縣(市、區),從而實現了全省88個縣全部納入國家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覆蓋范圍。在基礎數據顯著擴容的情況下,如何科學核定申報數據的準確性,最大限度地防范數據系統性差錯風險成為擺在審核人員面前的一道難題。
對此,貴州專員辦對審核方法進行了改進創新,引入“定量指標分析法”,采用“兩個偏離度”指標對各縣(市、區)60周歲及以上參保人數的真實性進行邏輯校驗:第一個指標是申報2012年參保人數期初數與貴州專員辦上年度審核確認的2011年參保人數期末數之間的偏離度;第二個指標是根據各縣(市、區)2012年中央補助55元基礎養老金支出憑證月度明細表計算得出的60周歲及以上參保人數與申報數之間的偏離度。
實踐中,審核人員對全部88個縣的參保人數基礎數據進行了逐一校驗,對校驗得出上述兩個指標偏離度超過設定范圍又無法提供合理原因說明的予以特別標注,并按統一尺度進行預警提示和定向排查,最終發現共有五個地市的12個縣(市、區)參保人數不準確,涉及新農保15860人,城居保1591人。通過引入這一標準化方法,不僅操作起來更有科學性,而且得出的審核結論也更加可靠了。
專項資金日常審核的突出特點是常規性和連貫性,要保證審核工作的平穩運行和順暢銜接,必須建立健全關聯主體間的溝通協作機制,對此貴州專員辦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強化了細節做法。
(一)切入數據源頭,加強與地縣級基層主管機構和申報經辦人員的直接互動
以往的面上審核主要針對資料案頭審查,遇到問題也主要通過省級主管部門追蹤核實。2013年,貴州專員辦在社保類審核中加強了與各地、縣醫保部門和經辦人員的電話溝通,一方面直接詢問和查證疑點,快速鎖定相關責任人和問題根源,提高了審核認定的效率和權威性;另一方面通過及時反饋審核情況,進一步做好政策方面的宣傳解答,推進了監督與服務并重的良性效果。
(二)增加溝通頻率,完善與省級主管部門之間的聯動協作
在養老保險審核中,貴州專員辦提早介入基礎申報階段,與省人社廳研商新的資料報送要求,在下發文件中明確要求各地全面報送中央補助基礎養老金支出明細表,為貴州專員辦創新審核方法提供了重要支撐。量化審核完成后,專員辦及時將結果反饋省廳,請其二次復核確認,保證了最終審核結論的嚴謹性和準確性。在醫保審核中,專員辦就審核發現的預算指標結余、報表填報口徑、信息管理系統數據提取等問題與省級主管部門保持了動態溝通,并將他們關心的政策執行要點在審核報告中予以客觀反映。
隨著社保類日常審核規程和監管力度的不斷細化強化,各審核事項的申報規范性持續提升,核減率逐年下降。在此背景下,貴州專員辦下一步將結合工作探索成果,更加注重從機制方法創新和加強調研反饋方面推動審核工作邁上新臺階。
一是繼續優化調整量化審核方法,并將年度間參保人數的變動趨勢納入定量分析框架,同時密切關注省內各地社會保障基礎業務數據信息化建設進程,督促建立健全計算機信息網絡系統,為探索便捷高效的審核操作接口,進一步完善審核流程。
二是抓住專員辦監督工作轉型的契機,將包括社保類支出在內的日常審核整體納入全過程、常態化預算支出監管機制的建設之中,充分發揮事前控制作用,同時在貴州專員辦與部內業務司局建立經常性業務溝通機制的框架下,切實加強動態交流和情況反饋。
三是立足宏觀,從財政投入和監管的角度加強政策調研,認真思考社會保障城鄉統籌、多層次體系建設、財務可持續性和基金管理監督方面的熱點難點問題,發揮專員辦的特有優勢和作用,為推動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言獻策。■
(作者單位:財政部駐貴州專員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