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丹寨縣農村集體 “資金、資產、資源”以“收進一個口袋、支憑一支筆頭、中心一套賬、審計全程跟進”為抓手,加大對農村集體“三資”監督審計力度,確保“三資”在“陽光晾曬”,牢牢扎緊農村“錢袋子”。
一是強化“三資”厘清工作,確保監管到位。將農村集體“三資”納入全縣反腐倡廉“陽光監管”總體規劃,縣財政、監察、審計、農業等部門深入全縣161個行政村開展清產核資的審計工作,以農村集體會計賬為依據,采取“以物對賬、以賬對物、賬實相符”的方式,全面清點資產的品種、規模、型號、數量,查清資產資金的來源、去向和管理情況;采取實地勘測丈量的方式,查明資源實際數量及其權屬,徹底對“三資”的賬內外、庫內外、村內外全面厘清“三資”,做到不留死角、不重不漏的同時,及時在公示欄內進行公示,接受群眾監督,確保“三資”厘清的真實性。
二是發揮職能作用,確保管控到位。充分發揮鄉鎮就地就近的監管職能,圍繞管住資金使用權、資源處置權、資產管理權和審批服務權,建立登記臺賬,健全管理制度,并實行“村財鄉管”、“村事鄉助”,加大對農村資金收付監管、資產處置管控、資源整合調整的全盤跟蹤,確保“三資”規范有序、經營有效、監管到位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三是建立長效機制,常態化監管到位。針對部分村村務監管工作中出現弱化、同化、異化等因素,制定了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制度和辦法,依托民生資金電子動態監管系統,創建農村集體“三資”公開平臺和服務平臺,將161個行政村的集體“三資”管理納入監管網絡,實行集中管理、全程監控,確保“三資”在“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發揮保值、增效、增值的杠桿作用。
(陳貴旭 潘貴榮 劉世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