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
“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順應了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展的愿望,提供了一個包容性巨大的發展平臺,具有深厚歷史淵源和人文基礎,能夠把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同沿線國家的利益結合起來。要集中力量辦好這件大事,秉持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近睦遠交,使沿線國家對我們更認同、更親近、更支持。要本著互利共贏的原則同沿線國家開展合作,讓沿線國家得益于我國發展。要做好“一帶一路”總體布局,盡早確定今后幾年的時間表、路線圖,要有早期收獲計劃和領域。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要抓住關鍵的標志性工程,力爭盡早開花結果。
黃淑和(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
打造“法治央企”是中央企業做強做優的必由之路,對于推進法治國家建設和市場經濟進程具有重要意義。新時期和新形勢對打造“法治央企”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在打造“法治央企”上努力取得新成效。依法治企是推行依法治國的微觀基礎,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程的必然要求,是中央企業深化改革、做強做優的內生需要。中央企業要全面貫徹落實“依法治國”的部署要求,以打造“法治央企”為抓手,找準定位、主動作為,充分發揮企業法制工作在服務改革、支撐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要更加全面地保障依法合規經營,切實依法維護企業合法權益;要更加深入地服務企業改革發展,進一步推動企業法制工作與改革發展各項任務深度融合;更加有力強化法律風險防范,更加重視健全法律風險防范機制。
齊驥(住房城鄉建設部副部長):
近期的房地產市場政策主要是借市場調整的窗口期,把一些行政色彩比較濃的干預措施盡可能剔除,不太贊成把去除行政化的政策叫做“救市”。這類干預遲早要離開房地產市場。目前,除了幾個特大城市由于人口規模控制問題沒有放開之外,大多數城市已經把幾年前推出的限制購買措施進行了調整。
王兆星(中國銀監會副主席):
深化金融改革需考慮多方面因素。深化金融改革需要把握好三大平衡。第一要把握好促進金融業發展與支持實體經濟之間的平衡。國際金融危機已經證明,脫離實體經濟的金融自我發展、自我循環、自我創新不可持續,最終必將帶來金融膨脹和金融危機,嚴重損害實體經濟的發展。深化金融改革必須以更好地滿足實體經濟有效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第二要把握好市場化改革方向與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之間的平衡。金融市場化改革的方向是明確的,就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但深化改革絕不能偏廢政府的調控和管理作用,自由市場不是萬能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并非是全部作用,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與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之間并不矛盾,而應該是相輔相成。第三要把握好改革、發展與風險防范之間的平衡。
徐林(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展規劃司司長):
目前中國許多地方政府的融資工具以及項目的性質在收益和期限匹配上存在較大問題,導致地方政府融資成本偏高,債務負擔加重。由于基礎設施項目大都帶有公益和準公益性,一次性投入規模很大,現金回報較低,因此需要特別關注城市基礎設施投融資可持續的問題。解決方式之一是建立一個多元、可持續的基礎設施投融資體系。對于一些收益較好、較穩定,而且未來收益漸漲的基礎設施項目,可以更多通過公私合作、即目前熱門的PPP 模式,鼓勵私營企業與政府進行合作,參與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但對于一些收益較低或者短期沒有收益的項目,則不得不采用政府融資、財政投資或者政府發行債券的方式來籌集資金。從中國目前現實情形來看,地方政府融資面臨的一個較大問題在于其融資工具、項目的性質在收益和期限匹配上存在較大問題。于是,地方政府融資成本偏高,債務負擔加重。下一步需要通過金融體系的完善為所有基礎設施投融資項目提供成本合理、形式多樣且期限匹配的融資服務,這樣能使地方政府的債務更加合理。
馬懷德(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
當前,政府主要承擔的職能是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尤其是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應該成為政府最主要的職能。在經濟調節方面,應該奉行一個原則,“政府之手”只在市場失靈或者是市場不能發揮應有作用的時候,才能夠用行政的方式去介入。此外,對市場主體而言,凡是法律不禁止的都可以做,對政府而言,凡是法律沒有授權的都不可為,這就是界定市場和政府邊界的主要原則。
竹立家(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依法治國的中心含義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的中心含義是依憲執政。換言之,依法治國是通過法律的手段來監督、約束和規范公共權力的運行。依法治國的重點就在于對公共權力的制約規范。它們之間的關系非常明朗,從某個層面甚至可以說,依法治國就是依法治權。因為憲法就是規范公共權力的運行,保證公民的權力;執政過程必須是按照憲法、法律來辦。憲法的特點在全世界都一樣,就是制約公共權力。在依法治國的總框架下,反腐的一個主要內涵是,應從“反”到“預防”,從“反”和“抓”到建立規章制度來限制和監督公共權力。
楊開忠(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區域科學學會會長):
長江經濟帶發展要善用集聚經濟,要明確經濟、人口集聚的“軸線”格局,要順其自然有序推進城市群發展,要加強國家級新區、自由貿易園區在長江經濟帶內陸地區的布局,要發揮珠三角輻射引領作用。集聚經濟是重要的市場力量,也是提升區域競爭力的戰略途徑。一般來講,人口和經濟集聚有一個由“節點”到“軸線”再到“域面”的順序漸進發展過程。政府規劃和政策要道法自然,恰當有序地引導這一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