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蓮
(合肥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9;安慶職業技術學院電子信息系,安徽 安慶246003)
農業信息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縮小城鄉差距、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物聯網技術的應用逐漸走進了人們的生活。21世紀的到來,再一次掀起了農業的信息革命,使這一技術的推廣引起了眾多國家領導階層的密切關注。然而怎樣將物聯網技術融入農業信息化發展中,這是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新課題。
我國農業正處于傳統耕作農業轉向現代信息農業的過渡階段。農業的發展應積極跟上時代的腳步,要利用現代化物質進行農田改造,用現代化科技進行武裝,用現代化運營模式進行營銷,用現代化思維將農業帶入一個全新發展領域。我國是人口大國,更是農業大國,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具有巨大的生長空間。為了避免固步自封,實現農業信息化成為現代化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1]。
山東地區不僅是我國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之一,也是全國范圍內農業迅速發展的典型地區,其優越的地理環境是促使其經濟發展在前端的基礎保障。與此同時,山東地區有著發達的信息技術,給物聯網在農業中的應用提供了生長契機。本研究將針對這一具有代表性的地域展開深入剖析,分析當地農業信息在物聯網中的運用情況,依據實際情況,為農業建設目標提供發展策略。
(1)加強應用主體管理原則 本研究主要探討的是農業信息化在物聯網中的應用,因此應有針對性地對農業需求管理進行綜合性評估,具體而言,即以農業企業為主導,將農業領域內的評析模式納入到企業經濟研究中進行對比分析,判斷出農業企業的實際應用需求,從而進一步提升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水平。
(2)系統性原則 在農業應用需求的研究中,其涉及范圍是非常廣泛的,大體上能全方位地表現出農產企業的實際應用需求。例如,對于農產企業應用需求產品,應熟悉農業物資信息,了解相關物聯網服務項目,切實掌握好農業產品中的相關數據指標。與此同時,應有針對性地掌握企業應用特點,調查企業需求,切實研究好農產品經濟環境。
(3)反映性原則 建立完善的農業應用需求數據指標系統,將繁瑣的企業應用需求轉變為量化運算的信息數據,清晰地反映當地農業企業應用需求,為農業信息的應用提供參考。所以應著重把握農業企業數據標準的選擇以及其發展趨勢,使其能詳盡地表現出應用需求水準。
(4)實踐性原則 即要求有關農業企業應用需求的數據能運用到實踐工作中來,爭取做到指標數據化。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業應用需求指標提出了新要求,即每個指標都要做到精細、全面,不然很有可能因為數據過于繁瑣而使得數據指標無法應用于實際操作中來。與此同時,還要求應用需求的設計指標盡可能地精簡,只選取核心數值,刪除掉重復出現的數值或者關聯度較小的數值,從而減少實踐應用中的工作負擔。
(5)擴充性原則 伴隨著信息科技的不斷進步,農業應用需求的工作范圍也隨之擴展,同時由于農業信息化在物聯網技術運用中逐漸深化,信息消費水平的指標不再是一個單一的固定數值,而是一個不斷變動的過程,因而適當保留數據指標中的空隙空間,能促進農業信息在物聯網中的應用。
由近年來統計結果可知,我國對于物聯網在農業中的應用研究相當重視,僅研究者已成千上萬,然而其研究終究還是沒有落實到具體的農業分類上來,就現代農業在物聯網中的應用來說,重點應對其進行精細分類以及系統的總結,其內容大體涵蓋以下幾點:農業耕地資源、農田灌溉、生產技能、土壤條件、氣候質量、氣象災害、產品分類、基礎養殖、運輸交通、遠程服務等。
通過對眾多農業信息資料的分析,結合前人的研究報道和自身實踐,本研究具體提出了一些有關農業信息在物聯網技術中的應用需求,以期盡可能地彌補農業應用中的漏洞,其內容主要包括:定量施加有機肥、合理地監測生態環境、準確地把握氣候變化、實現智能的節水灌溉、運用高效的溫室養殖、加強管理農業養殖的病蟲害問題、動物個體識別健康養殖、監控動植物生長機能、規劃產品分揀、調節物流運送途徑、健全倉庫管理機制、提供產業買賣渠道、檢修機械。在實現農產品遠程控制的基礎上,全天候地監測動植物生長情況[2-3]。
采用加權的SERVPERF與SPSS分析軟件對物聯網技術進行綜合評估。利用李克特量表對研究數據進行系統歸納總結,確切要求受訪者按照實際情況回答農業信息中的具體應用需求以及無必要需求,同時依據不同的需求管理,將其劃分為5個層次,從上往下即必要需求、需求、普通需求、無需求、特別沒需求。本研究對山東地區的5個城市進行了定點調查,通過對120家農業企業進行數據分析發現,其熟悉物聯網農業技術應用的企業有110家。
(1)選取應用需求中的公共因子。確定每一應用因子的數據提取率,最好使其提取率維持在95%以上,這樣調查結果才能更顯著。對于因子的提取選擇,應讓特征值的數值標準盡量大于1,同時讓累計數據共享浮動在70%~80%之間。
(2)命名應用需求公共因子。根據不同農業應用需求調查顯示如下:
氣象監測:0.959、-0.034、-0.043、-0.034、0.045;
生態環境監測:0.977、-0.019,-0.069,-0.61,0.050;
智能溫室:-0.24、0.723、-0.405、-0.276、0.121;
病蟲防災:-0.18、0.913、-0.105、-0.162、-0.076;
節水灌溉:-0.15、0.658、-0.243、-0.160、-0.708;
精準施肥:0.980、-0.04、-0.056、-0.059、0.033;
動植物生長情況監測:-0.138、-0.173、0.870、0.004、0.30;
動物個體識別健康養殖:-0.135、-0.108、0.896、-0.158、-0.004;
產品分揀:-0.144、-0.195、0.887、-0.017、0.285;
機械遠程控制:0.028、-0.313、0.132、-0.086、0.626;
物流配送全途徑:-0.133、-0.092、-0.134、0.951、0.019;
倉庫儲存管理:-0.089、-0.098、-0.027、0.958、-0.067;
產品供應鏈可追溯:-0.098、0.12、-0.278、0.940、0.026;
機械故障診斷:0.015、-0.239、0.14、-0.085、0.627;
機械工作情況監測:-0.068、-0.136、-0.158、-0.069、0.711。
從以上結果可以看出,精準施肥、生態環境以及氣象檢測數據最大,普遍維持在0.9以上,顯然比其他變量因子要大,因此,上述3項應用因子被統一稱為生態環境管理,計算平均值得出該需求因子的貢獻率為26.986%。
通過需求應用的數據分析,大體上可以解決2個農業信息化在物聯網運用存在的問題,即因子需求權重以及區域維度需求優先級。
2.3.1 因子需求權重
按照因子需求重要性進行排序,結果如下:環保管理>資源控制>農業生產環節管理>農產品食用安全>農業設施。就當前我國所參與到的農業工作來說,其總體方向上是比較注重農業的前期作業,往往容易忽視掉農業后期的食品管理加工以及購銷。通過對此類情況的分析,可以使農業物聯網的發展朝著客戶需求前進,實現農業技術的信息化。
2.3.2 區域維度需求優先級
對山東地區的農業發展模式進行系統分析,可以得出現代農業生產對于物聯網的應用需求是較高的,對于不同地區農業信息發展來說,其信息化的應用需求也是不一樣的,建立完善的農業企業管理機制,引進高新技術手段,可以促進我國農業信息化的穩步前進。
物聯網技術是新時代的高新產品,對于很多農民來說,物聯網技術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本研究根據對農業信息的調查,應用SPSS評估軟件進行需求分析和服務決策,獲得信息統計決策支持服務,逐漸明晰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信息中的重要地位,從而讓更多的農學家開始積極投入到農業信息在物聯網中的應用研究中來。
[參考文獻]
[1]儲成祥,戴嘯濤,楊曉冬.我國農業信息化中的物聯網技術應用需求評價與對策研究——以蘇南地區為例[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9):35-41.
[2]戴起偉,曹靜,凡燕,等.面向現代設施農業應用的物聯網技術模式設計[J].江蘇農業學報,2012,28(5):1173-1180.
[3]費玉杰,馮莉,郭華,等.河南省三門峽市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與推廣[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2,(6):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