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 戰(zhàn)
(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湘潭 411201)
跨文化語用模糊策略的言語功能
曠 戰(zhàn)
(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湘潭 411201)
簡要介紹語用模糊的概念以及會話策略的定義與分類。在中英語料的基礎上主要從保留顏面、降低責任、廣告宣傳、轉換角色、制造幽默這五個方面分析探討了跨文化語用模糊策略的言語功能,以期增強對模糊策略言語功能的系統(tǒng)性認識,全面深入理解語用模糊策略圍繞跨文化交際意圖展開的本質和規(guī)律,從而更好地為跨文化交際服務。
語用模糊;會話策略;言語功能;交際意圖
語言的模糊性作為一種典型的語言現象,長期以來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會話活動的語用分析和研究已開始從靜態(tài)描寫轉變?yōu)閯討B(tài)研究,主要內容包括話語角色類型、話語活動類型、語用模糊與會話策略等,其中代表性人物有J.Thomas[1]、俞東明[2]、崔國鑫[3]等。但迄今為止,基于英漢兩種語料,從跨文化視角運用語用學理論框架對模糊策略的言語功能進行系統(tǒng)而深入研究的文獻尚不多見。跨文化交際過程本質上是在有關文化、社會、語言等變量的基礎上,對交際結果進行預測的過程。這是一個積極的創(chuàng)造性預測過程,也是一個對交際過程中產生結果的追溯性解釋過程[4]28。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選擇何種的語言形式的語用策略都將取決于跨文化交際意圖。本文擬從語用模糊和會話策略切入,以期增強對模糊策略言語功能和跨文化交際意圖的系統(tǒng)性認識,多維度、動態(tài)詮釋跨文化言語交際。
“模糊”這一概念和理論最先由美國學者Lofti Zadeh于l965年提出。此后Lakoff于1972年提出“模糊限制語”這一概念。Burns則把模糊語看作一種語用現象,Channell認為模糊語與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有著密切聯系。而我國學者伍鐵平最早對語言的模糊性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5]。根據Thomas和俞東明[6]336-337的觀點,語用模糊是指說話者在特定的語境下或者上下文中所使用間接的、模糊的或不確定的話語向聽話者同時表達數種言外行為或言外之力的這類語言現象。例如:在Would you like to go with me?這句話語中,它既可以同時實施“請求、邀請或命令”等不同的言外行為,也可能是這三種言外行為兼而有之,其界限非常模糊。語用模糊大致包括3種類型:1)多重語用模糊(pragmatic multivalence),它表示在同一話語中說話者對不同的聽話者表達不同的言外行為;2)雙重或數重語用模糊(pragmatic bivalence/plurivalence),是指同一話語對同一聽話者表達兩個或兩個以上,有時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言外之力;3)條件性的雙重言外行為(conditional bivalent illocutionary act ),它可用句式if X then Y或if not X then Z來表示。
跨文化交際過程中,話語語用模糊的這種不確定性往往是說話者為了使話語的言外之力的不明確帶有某種意圖,是為了交際雙方的共同利益,有助于取得理想的交際效果。
會話策略是在言語交際過程中,說話者通過對相關語境中語言的語音、結構等選擇,從而產生具體的話語意義以達到交際意圖的手段或途徑。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們使用語言的過程既是不斷選擇語言形式的過程,也是不斷選擇語用策略的過程。
Thomas[6]338將會話策略概括成兩大類:(1)話語層面的會話策略;(2)語篇層面的會話策略。其中,話語層面的會話策略又可分為以下兩類,一是說話者的元語用評論語(speaker-oriented metapragmatic comments, S-MPCs),它還包括言外之力的顯示手段;二是聽話者的元語用評論語(addressee-oriented metapragmatic comments,A-MPCs)。語篇層面的會話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種:一是限定語篇的長度,這一方法使說話者有足夠的話語空間使自己的話不被聽話者打斷;二是確定談話的主題和意圖,即占主導地位的一方首先決定談話的題目和目的,對方一般只能就這一主題和范圍參與談話。三是深入談話內容,交談雙方占優(yōu)勢的一方對談話中已知的事實以有利于自身的語言加以重新表述。
會話策略的研究在跨文化語用學研究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語用策略運用得當是否關系到跨文化交際意圖能否順利傳遞和言語交際的成敗。研究會話策略本質就是研究交際者如何在具體的語境中運用語音、詞匯句法、社會語言學等各方面的知識來產生和理解言語和非言語信息,做出準確的判斷,從而推進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語用模糊在跨文化言語交際中的運用十分廣泛,這既是交際意圖的現實需要,也是一種交際策略。下面我們主要從保留顏面、降低責任、廣告宣傳、轉換角色、制造幽默這五個方面來分析探討語用模糊策略的言語功能。
(一)保留顏面
在跨文化言語交際中總要顧及禮貌,而使用什么樣的語言形式取決于交際意圖和文化語境。為此,人們常常會有意識地駕馭語用模糊這個交際策略來維護自己和對方的面子,以便更好地為交際服務。維護對方面子既是個人素質的自我體現,也是人們在保證言語交際在和平友好的氛圍中進行,同時為自己贏得的積極正面的社會價值的有效途徑。例如:
(1)A: Buy me some apples in the supermarket, will you?
B: Probably only about five minutes are left, I’ m afraid.
A是中國留美學生,B是其美國室友,A知道B要開車外出;但B馬上要去辦一件重要的事,可能就沒有時間給室友買蘋果。為了恪守禮貌和減少正面拒絕的沖突,同時又要表達出“我沒有時間給你買蘋果”的含義,B沒有開門見山回答,而是巧妙運用模糊限制語Probably、about、I’m afraid委婉地拒絕了A的要求,從而到達了交際意圖——成功地緩和了否定的語氣,使話語顯得禮貌得體,也給對方保留面子,不至于處境尷尬。再比如:
(2)家長:老師,我兒子在學校成績如何?
老師:據我所知,他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對于家長的提問,老師沒有直接說出他成績很差的事實,而是用模糊限制語結構“據我所知”委婉地表達了該層意思,禮貌地維護了家長和孩子的面子。Brown和Levinson[7]102也認為,如果人們想要在交往中相互合作,就必須保留彼此之間的面子,最好的辦法就是使用禮貌語言。而模糊限制語的靈活運用就是確保禮貌原則順利實施的常用策略。
(二)降低責任
Leech[8]23-24認為,語用模糊的不確定性使話語言外之力的不明確是帶有明顯的交際意圖。說話者讓聽話者對其話語的交際意圖產生若干種解釋的目的是為了有意讓聽話者承擔由該話語引起的后果的一部分責任,使自己處于一種進退自如的主動狀態(tài),例如:
(3)I think you’d better leave the country immediately.
根據不同的語境,這句話的交際意圖既可理解為一項“建議”,也可看作是一個“警告”或“威脅”。聽話者很可能將其理解為一種威脅,而說話者事后仍可能詭辯說這只是處于友好的動機所提出的一項建議,對聽話者的行為造成的損失可以不承擔任何責任。再比如:
(4)“有消息說,哈爾濱前副市長朱勝文在哈爾濱鄉(xiāng)房第三監(jiān)獄服刑期間,于2003年12月29日從獄中三樓一間廁所的窗戶跳下摔死,據稱,朱勝文跳樓時,至少有一名獄警試圖阻止,但沒能成功。”……[9]134
記者在采訪中也采用了“有消息說”,“據稱”等模糊限制語,因為他獲取的信息具有不確定性。在此條件下,借用模糊限制語的語用功能既可幫助記者達到報道該信息的目的,同時又可以防止報道失真后可能承擔相應的某種責任(比如法律責任)的交際意圖。可見說話者在傳遞某一信息時,往往在其來源未得到充分證實之前,有意識地運用語用模糊策略可以避免可能承擔的相關責任,或減輕承擔責任的力度,或降低負面效應等,這就是語用模糊策略在特定語境中所體現的言語功能。
(三)廣告宣傳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不難發(fā)現廣告經常用模糊語用策略進行宣傳,以達到招徠顧客,為企業(yè)促銷,并樹立良好的企業(yè)形象的交際意圖。例如:
(5)據中華中醫(yī)學會資料調查表明:許多中老年人得了病以后,服用藥物上都有著一定的誤區(qū)……同時資料也表明:采用多病多藥的治療方法時,由于藥物之間所帶來的毒副作用,導致脾胃損傷,使人體無法正常吸收營養(yǎng),體質下降……世界衛(wèi)生組織資料顯示:中老年患者平均每人患有三種以上疾病,老年人死亡的原因中,有三分之一不是自然死亡,而是因為用藥不當……[9]134
上例中劃線部分的模糊限制語也可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提高目標信息所謂“權威性”和“真實性”,從而達到廣告宣傳效應的意圖;但從信息的真實性看,這些模糊限制語之后所指示的信息也許就是商家自撰,普通讀者與消費者根本就無從考證,因而可能具有一定的欺騙性,這也是模糊策略在廣告語中的話語功能。
(四)轉換角色
角色既包括交際者在交際過程中所選取的社會身份(社會角色),還包括他們與話語信息之間的相互關系(話語角色),而話語角色又可分為話語的生產者和話語的接收者兩大類。依據話語的生產者對傳遞的信息所擔負責任的大小,J.Thomas[6]331-333又將該大類細分為五種具體的話語角色:作者、說話者、傳遞者、傳聲筒和代言者。
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我們也可經常發(fā)現參與談話的雙方都巧妙地運用語用模糊策略來進行話語角色轉換,從而成功地遵守禮貌原則和合作原則,實現自己的交際意圖。下面我們主要從說話者的角度來探討語用模糊策略的話語角色轉換功能。例如:
(6)Maybe Tom knows the difference.
(7)小王什么時候回來—聽他鄰居說,大概下周周日。
上兩句中,說話者在使用“Maybe”和“聽他鄰居說,大概”這些模糊限定語時,巧妙地把話語角色從說話者轉變?yōu)閭鬟f者,既在承擔責任與否之間有了回旋的余地,同時還動態(tài)構建了符合自身利益的話語角色,避免別人指責自己說話不誠實的交際意圖。此外,我們經常在報紙和網絡上看到像“據悉”、“昨天有媒體報道稱”等模糊限制語,通過這些語用策略的使用,“作者”這一話語角色在交際過程中就同時行使了“代言者”和“傳聲筒”等幾種話語角色的作用。角色轉換是語篇生產者用來構建意義,特別是建構人際意義的重要手段之一,對角色轉換進行語用模糊策略分析,在于更好揭示和詮釋話語角色轉換背后的所蘊含的話語的經驗意義和人際意義,最終確定語篇所表達的交際意圖。
(五)制造幽默
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通過運用一些恰當的語用模糊策略,從而達到制造出一種幽默詼諧的氛圍,達到談話愉悅輕松的交際意圖。語用模糊的幽默功能主要在于交際者能利用跨文化交際語境,通過語言固有的歧義性或模糊性來達到該效果,根據系統(tǒng)功能語法的語言觀[11],幽默的產生主要體現在語音層、詞匯句法層、語義層這三個方面。
1.語音層主要是指交際者利用諧音,將話語中的某個或某些字詞有意曲解為與其發(fā)音相同或相似但意義卻并不相關的字詞,諧音笑話來源生活,其內容涵蓋很多方面。例如:
(8)香客:“是什么讓您看透紅塵,出家修行?”方丈曰:“因為我家的貓。”香客不解,問:“這與貓有啥關系?”方丈笑道:“我年輕時家中一貧如洗,就對著家里的貓哭泣,我問它,我將何處安身?那只貓?zhí)ь^對我說:喵(廟),喵(廟)……”
香客明確提到出家原因,而方丈卻故意把“喵”曲解為“廟”,借此言彼,妙趣橫生,達到既巧妙化解自己的尷尬,又另人忍俊不禁的交際意圖。
2.詞匯語法層面上的歧義無疑是幽默笑話產生的主要機制,這也為此類幽默笑話的生成與理解以及背后所蘊含的交際意圖提供了一個有效的語言學分析解讀途徑。例如:
(9)Policeman: “I can’t bear a silly man like you.”
Beggar: “of course, but your mother can.”[12]
上面的對話之所以讓我們覺得可笑,就是因為句中的動詞bear具有歧義性和模糊性,當它作“容忍”之意時,該小句表示的一種是心理過程,而當作“孕育”來解時,該小句表述的是一種物質過程。
3.因為語篇信息焦點、內部句法關系、語篇信息的完整程度、指代成分所指對象的不確定性等不同,話語在語義層次上的模糊性表現為同一語篇可能有不同的理解[13]。交際者往往利這種語義上潛在模糊性對話語進行曲解,達到產生幽默的交際意圖。例如:
(10)A: My husband never loves me,does yours? B: I don’t know. But he never mentions your name.在這一笑話中,A的本意是問B“你丈夫愛你嗎?”而B故意利用她的話語信息的不完整性將她的話語故意曲解為“Does your wife love me?”,把語篇的參與者看作是B的丈夫和A,這就既讓我們感受到她有意的答非所問,又體會到她有意幽默,制造愉悅氣氛的交際意圖。
本文對近些年來興起的語用學范疇—語用模糊和會話策略進行了界定和分類;在此基礎上,分析探討了語用模糊策略幾種主要的言語功能;語用模糊策略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受制于交際意圖和各種語境要素。語用模糊會話策略的使用與交際意圖密切相關,多維度多視角去分析探索分析語用模糊策略的言語功能不僅有助于更好地為言語交際服務,更有助于全面、詳盡、深入地考察和把握跨文化會話活動類型的本質和規(guī)律以及更好地比較和對比跨文化語用學范疇,為語用學理論研究、發(fā)展和運用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1]Thomas.J. 1991.Pragmatics: Lecture Notes[C]. Lancaster University.
[2]俞東明.會話活動類型的語用研究與跨文化交際[J].外國語,1999(5):14-19.
[3]崔國鑫.會話分析的語用研究[J].外語學刊,2009(3):79-82.
[4]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5]胡文靜,李慧霞.論《原野》中的語用含糊[J].語文學刊,2011(5):74-76.
[6]何兆熊.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7]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8]Leech.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London: Longman, 1983.
[9]冉永平.語用學:現象與分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0]李霞.探析使用模糊語言的目的[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3(2):72-75.
[11]胡壯麟,朱永生,等.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2]蘇杭,劉承宇.英語言語笑話的及物性分析[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8-32.
[13]方傳余,王蒙.會話幽默中的曲解策略[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63-68.
(責任編輯:張新玲)
Verbal Function of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Vagueness Strategy
KUANG Zha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Huhan 411201)
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pragmatic vagueness and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verbal strategies, this paper, with the assistance of Chinese and English corpora, mainly discusses and analyses the verbal function of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vagueness strategies from five aspects: keeping face, reducing responsibility, advertisement, shifting role, making humor, so that the verbal function of pragmatic vagueness strategies can be understood systematically, and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and law that all the pragmatic vagueness strategies are guided by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intention can be achieved.
pragmatic vagueness; conversational strategies; verbal function; communicative intention
H315.9
A
1009-8135(2014)06-0121-04
2014-07-28
曠 戰(zhàn)(1973-)男,湖南湘潭人,湖南科技大學講師,碩士,主要研究語用學、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等。
湖南省教育廳資助科研項目(13C297)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