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榮,王繼開
(常州工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2)
2012年12月,由江蘇省教育廳主辦,江蘇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和江蘇省高校科技發展中心承辦的“江蘇省第一屆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成果(項目)交流會”在南京國際展覽中心順利召開。經過學校和省組委會層層篩選,常州工學院藝術設計專業一項項目入選交流會,該項目是由藝術設計專業師生組團完成的一個寺廟景觀規劃設計方案,由指導老師負責牽線搭橋、簽訂合同、設計指導、質量把關,學生向學校申報、立項、結項等。高年級與低年級學生分工合作、全部包攬設計任務,學生多次趕赴項目現場收集資料,了解客戶方意圖,與客戶方溝通交流,分析解決一道道難題,最終順利完成設計方案并全部被采納。該項目具有典型的科技創新訓練意義,能使創新成果真正轉化為具有實際使用價值的應用技術成果。這也是文章著重要探討的藝術設計專業“實際項目法”教學模式的改革嘗試。
常州工學院藝術設計專業下設環境藝術設計和平面藝術設計兩個專業方向。近年,憑借學校意工廠創意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意工廠)這一平臺,成立了環境藝術設計工作室和平面藝術設計工作室,師生組團完成科技創新訓練項目多項,主要以轉化為應用技術成果的設計、咨詢為主,相繼完成并被采納應用的項目有南山禪寺景觀設計、慈山禪寺景觀設計、石佛禪寺景觀設計、紫竹禪寺景觀設計、馬杭天主教堂景觀設計、新安基督教堂景觀設計、歐開通信技術有限公司辦公樓室內裝飾設計、第一人民醫院東區花園浮雕景觀墻設計,還有歐寶櫥柜有限公司緣木純美櫥柜門店改造方案及門店推廣用宣傳冊設計、石磬建筑裝飾材料有限公司企業推廣宣傳冊和樣本及VI設計、黃金首飾禮盒設計等,正在進行的項目有西山禪寺景觀設計和西林禪寺景觀設計。
上述創新訓練項目在申報時都要制定相應的教學訓練目標。如學生通過參與完整的設計創作和接觸現場施工,要從中總結經驗,積累知識,提高自己的創新實踐能力和創業素養,鍛煉獨立完成設計、制作的能力,為今后從事本行業的工作和自主創新積累寶貴經驗。學生通過參與被采納應用的實際項目,總結一套完整的、切實可行的實踐運作模式,以吸引更多的客戶與學校合作,并能將此成功模式傳授給下一屆學生,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和得到鍛煉。
每個項目都有嚴格的前期準備、過程管理、跟蹤實踐、設計指導四方面的實施步驟與監控。以南山禪寺景觀設計實際項目為例,首先是前期準備。指導老師有針對性地進行必要的知識講解和相關應用軟件技能培訓,使學生掌握自己參與的項目知識以及相關軟件運用技能,以便提高實踐活動的積極性。進行項目所需相關材料的信息收集和初步整理,查閱相關文獻資料,通過初步分析,與客戶交流,達成合作協議,做好具體的時間和階段性工作安排。對項目已有線索進行深入分析,深入了解項目設計的現狀、歷史沿革,以保證自己的設計具有一定的深度、廣度和意義。
其次是過程管理。由學校大學生實踐管理部門和學校產學研平臺意工廠進行宏觀行政管理,包括按照管理辦法的項目申請、立項、驗收及簽訂合同把關、中期檢查等。指導老師定期組織學生針對設計方案進行討論、總結,修改完善,提高實際應用技術含量,對實踐活動的每個環節嚴格把關,細化目標過程管理,保障實際訓練項目的質量和效果。由學生項目負責人具體明確項目分工,明確階段性要達到的成果,每周定期集中討論分析,解決創新訓練中出現的各種難題。
再次是跟蹤實踐。在指導老師帶領下,參與具體項目洽談、現場勘察和素材收集,進行前期方案設計,結合前期準備的資料,完成設計實踐活動項目的總體思路、項目的設計創意現場說明。完成具體文案、草圖、總體平面、功能分析、交通流線、景點分布及效果圖創作。總結設計成果,撰寫研究報告和論文,完成項目驗收。將創新訓練活動與專業技能、專業理論相結合,進行實踐創新,由此探求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的“實際項目法”教學新模式。
最后是設計指導。該項目由兩位多年來一直從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及相關領域教學工作的指導老師負責指導,一位在景觀規劃設計項目實踐方面曾經多次輔導學生實踐創新項目,熟悉景觀設計原理,能熟練運用各種設計軟件,輔導學生參加設計競賽并多次獲獎。另一位從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近20年,曾在各類專業期刊上發表環境藝術設計方面的論文20多篇,對設計實踐教學有獨到的見解和頗深的造詣,近年來,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學生。指導教師通過講解景觀規劃設計的原理、方法、路徑,幫助學生對方案進行反復推敲、分析、探討,對整個訓練項目推進過程經常提出理論聯系實際的建議,做到精益求精,力求使客戶方滿意。在學生研究報告和論文撰寫過程中也提出許多修改意見,循序漸進,反復修改,直到符合要求,使學生通過實際項目訓練逐步掌握了研究報告和論文的撰寫方法。論文最后在中文核心刊物上公開發表。
喬伊斯和韋爾是較早把“模式”引進教學領域的美國學者,他們所著的《教學模式》一書談到:“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和作業、選擇教材、提示教師活動的一種范式或計劃。”他們試圖通過“模式”來說明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各種類型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或框架,表現教學過程程序性的策略體系。我國有學者將教學模式定義為:“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理論指導下,為設計和組織教學而在實踐中建立起來的,各種類型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和活動程序及其實施方法策略體系。”也有人定義為:“按照一定教育理論、教學原則和教學經驗,圍繞一定的教學目標而設計的可操作、可控制的結構性流程”,“為完成教學目標、任務實施教學內容所采取的一定的教學目的、教學手段、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的總稱”。總之,教學模式是依據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所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每一種特定教學模式的結構均應包含理論依據、教學目標、操作程序、實現條件、教學評價五大因素[1]。
常州工學院藝術設計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雖然沒有被正式列入培養方案,但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實踐內容、采納意見、校內外評價等,可以被認作是正常教學活動的補充和延續,是值得嘗試和推廣的新型教學模式。該校藝術設計專業開展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以來,所有校級、省級、國家級立項項目均為實際項目,要求有嚴格的立項、驗收等環節,并通過意工廠產學研平臺簽訂技術服務合同。部分項目由于當時尚不成熟沒有被學校正式立項,但也在二級學院立項了,還有部分項目只是當時來不及申報罷了,也都是實際項目,研究分析后發現其遵循的教學模式都與巴特勒學習模式和拋錨式教學模式非常相似。
巴特勒學習模式是上世紀70年代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巴特勒提出的,他的“七段”教學程序是:設置情境—激發動機—組織教學—應用新知—檢測評價—鞏固練習—拓展與遷移。文章提到的所有項目都為真實項目,其情境不用設置就是真情實境,能快速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作動機,在組織實施時須經過嚴格的前期準備、過程管理、跟蹤實踐、設計指導四方面的教學訓練過程。其中包括新知識、新技術等運用,包括客戶方的采納和校方的驗收評價,以及總結經驗、鞏固練習和傳授給下一屆學生。拋錨式教學模式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確定這類真實事件或問題被形象地比喻為“拋錨”,因為一旦這類事件或問題被確定,它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即達到對該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聯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辦法不僅僅是去聆聽別人(在學校主要是老師)關于這種經驗的介紹、講解、教會,還要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去學成(通過獲取直接經驗學會)。由于拋錨式教學須以真實事例為基礎(即為錨),所以也被形象地稱為“實例式教學”“基于問題的教學”或“情境性教學”[2]。
在一般學校,學生每一階段的知識和技能學習要想通過真實項目來訓練,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藝術設計專業培養方案涉及的專業課程學習,最多也就是采用實例式的教學模式,如先作理論講解和實際案例分析,再讓學生模擬真實項目去完成一套創意設計,一般會從簡到繁、由淺入深,逐步讓學生通過模擬各種單套設計項目掌握設計知識和技能,到了畢業設計這樣的實踐性環節會要求學生模擬完成整套的設計項目,如正好碰到建設企業委托或設計單位尋求合作也會優先考慮讓學生選擇真正的實際項目來完成整套畢業設計,但是,這種機會是可遇不可求的,概率很低。所以,自從該校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活動以來,通過這一平臺來開展大學生設計實踐訓練,可以不受正常的教學進度和時間干擾,師生幾乎都是利用寒、暑假或業余時間完成。近幾年常州工學院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也歷經了很多成功與失敗,在不斷摸索和嘗試改革中逐步成熟起來,從中積累了許多經驗和教訓,與企業及某些特定行業建立了良好關系,比如本地的佛教行業協會,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與該校師生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故許多寺廟景觀設計項目來源穩定,“實際項目法”教學模式才能得以真正實施。文章提出的“實際項目法”教學模式與巴特勒學習模式和拋錨式教學模式相比應該還是有所區別,后者至少不排除人為地模擬情境,是虛設的真實事件,是以實際案例來完成教學,而前者是讓學生參與到真實的項目中去訓練,有實戰經驗的積累,它體現了真正的“情境性”和“真實性”。
在當前各大藝術院校競相改革教學模式的探索活動中,諸如“項目法”“工作室制”等教學模式的探討已非常多見,但真正意義上的完全真刀真槍的“實際項目法”教學模式嘗試比較少見,它的研究探索基礎首先必須建立在穩定的實際項目來源上,其次必須有一支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優秀師生項目團隊。常州工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經過幾年的實踐教學改革,總結出以“實際項目法”教學模式為基礎的教學活動具有以下四方面優勢。
這里所說的教學環境,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教學實驗室,而是指學校意工廠產學研平臺下的工作室,更深層的意義當然還包含師生接觸客戶方、建設方現場環境踏勘、市場調研、設計完成后跟蹤施工等真實環境,這種真實性的環境優勢是其他教學環境所不能替代的。以南山禪寺景觀設計項目為例,師生團隊曾多次赴現場實地踏勘,采集現場信息,參與談判,跟蹤施工,當前期景觀規劃完成后,又把該校建筑設計研究所引見給對方,繼續介入寺廟大殿建筑設計和施工,并接觸后期的大殿室內裝修設計和施工,讓學生感受現場環境,從中獲得感官刺激,激發創意。
這里所說的教學過程,不是正常培養方案預先制定的教學進程,它不會依照常規線性教學模式來進行,往往是按照對方的要求和現場實際情況制定進度周期;不是簡單地讓學生按部就班地接受教師預先設定的目標和任務完成設計訓練,得到一個結果評價,而是學生根據對方的要求設定設計進度和學習過程,并且只許成功不能失敗。所以,它一定有反復修改、反復獨立經歷痛苦學習過程的非常規性鍛煉,教師只不過在此過程中充當引導者、指導者的角色。由于實際項目來源于社會實際,對設計作品的評價應該依據市場客觀因素,另外,還應該以整個過程作為主要評價依據,學生在這樣一種實際過程中的優劣表現,將體現出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應變能力[3]。
“實際項目法”一般按照真實的項目來安排教學內容,學生受訓的內容不會像普通課程教學大綱里規定的那樣是相對固定的單元訓練內容,它具有靈活性和多樣性的優點。從近幾年所承接的項目看,包括了景觀設計、室內設計、推廣宣傳冊設計、VI設計等,即使是寺廟景觀設計也包羅了各具特色的寺廟環境,表現為諸如場地、規模、空間尺度、景點內容、建筑體量等多樣性的特色。項目的多樣性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開闊了學生課外學習的視野,利用工作室平臺為學生營造了真實的企業環境氛圍。如南山寺景觀設計進展到后期甚至還聯合了建筑設計單位和地形勘察設計單位,并且由當地鎮政府出面,邀請幾方設計單位召開協調會,共同完成了整個項目的景觀設計、建筑設計、周邊山體還綠設計等任務,本來單一的項目又延伸出幾個合作項目,讓師生們大開眼界。
“實際項目法”往往根據師生團隊的各自優勢來對接項目,如景觀設計會安排擅長園林景觀方面的團隊,室內設計會安排擅長室內裝修方面的團隊,企業宣傳冊設計會安排擅長平面設計的團隊,同一個團隊也會根據年級的不同和能力的不同合理安排設計崗位,確定項目負責人,教師在團隊里只充當輔導和項目總監這樣的角色。這樣,極大地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化了團隊合作的優勢,提高了團隊工作的效率,培養了學生的責任心和積極向上的主人翁精神,杜絕了一般教學中的任務觀念和應付作業現象。
以意工廠產學研平臺下的設計工作室作為運作載體,按“實際項目法”開展課外實踐教學活動,使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從課內走到了課外,從模擬實例設計教學跨入了真刀真槍的項目設計全過程。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實際操作能力愈來愈強,所學專業知識緊密聯系實際,設計作品或成果更加貼近行業,更加容易被社會認可,為將來畢業后步入社會打下扎實的基礎。同時,由于“實際項目法”教學活動一直是在真實環境中實施,學生的創作熱情經久不衰。另外,由于最終作品或成果是真實的產品,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成就感,也能得到一定報酬和經費支持。所以,常州工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的大學生創新訓練教學模式改革和探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值得推廣。
[1] 楊建中.項目教學法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比較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24(2):12 -13.
[2] 周宇.高職藝術設計工作室項目管理教學活動探討[J].美術大觀,2013(9):151.
[3] 錢原平.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探索[J].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學報,2011,28(3):249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