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中醫藥發展研究中心 蘇 波
高校教育成本管理及控制探究
●湖北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中醫藥發展研究中心 蘇 波
順應我國高等院校發展的要求及高校教育向深度進行的現實,財政部制定頒布了新的高等院校財務會計制度,高等院校的成本核算與管理特點在新制度中得以體現,新制度在適用范圍、成本計量方法、財務報告的編制等方面制定了新規范,為高校財務核算的標準化提供了技術支撐。高校管理者對高校財務會計制度主要變化、實施操作中面臨的難點,須及時應對并理順銜接思路。
高等教育 教育成本成本管理
教育行業投入、產出在時間和空間上存在差異性,使得對教育投入產出的評價、成本核算具有特殊性。從20世紀50年代末起步,教育成本一詞出現,但教育成本核算在理論界沒有達成一致觀點,中外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眾多解釋。英國的約翰·維澤 (John Vaizy) 和美國 的 舒爾茨(Theodore W.Schulte),是上世紀世界著名的經濟學家,最早給出了教育成本的定義。約翰·維澤于 1958出版了一部專著 The Cost of Education,書中以20世紀初到50年代英國高等教育經費的變化為例闡述教育支出的類型。舒爾茨 (Theodore W. Schulte)于1963所著的The Economic Value of Education一書中提出教育成本的三大類別,機會成本的提出對后世影響很大。我國教育界學者和經濟學家結合我國高校的培養特點,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教育成本,北京師范大學的袁連生教授編著的《教育成本計量探討》提出了教育成本的概念,具有深遠影響。隨著高校擴招,高校資金匱乏,高校教育成本引起政府及教育界的關注,財政部于1997年頒布《高等學校財務管理制度》和 《高等學校會計制度》。跨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規模、教育特點和教育格局都有了新的變化和發展,2014年1月1日新的 《高等學校會計制度》頒布實施。新制度亮點之一是高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要求節約資金提高管理效率,實行績效管理;另一個亮點是在原有核算基礎上進一步細化高校事業支出的類別,梳理支出結構和方向。新制度將高校教育成本納入政府監管范圍,但理論指導性強而操作指導性弱,以下幾個問題尤為突出:
(一)參考國外理論不一,教育成本核算理論不統一。我國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對象、會計準則、資金運動特點以及相關的會計假定、賬戶名稱等一直采用預算會計體系,高校教育管理的特殊性、規則的制度性、核算內容的完整性無法體現,成本數據不能準確計算,統計口徑不一,無法進行高校自身和高校之間成本指標的縱向和橫向比較,影響相關招生政策制定及培養經費投入計劃。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對象尚在繼續探討中。一是產品成本核算是為了確定產品的成本,計算產品的收益,衡量投入與產出的價值比,高校生產的產品特指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產出以及為其他教育對象提供的服務。教育產品與其他產品生產既有共性也有特性,產品的完工有耗費是共性,特殊性是高校提供的產品收益具有某種程度上的非量化和滯后性,能否制定出社會認同的高校成本核算體系,最終編制“完工產品成本計算單”,如何精確計算某項“產品”,爭議聲一直存在。是以學生個體為完工產品還是以教育服務的提供即服務本身作為高校提供的產品的觀點無法統一,產品對象的不同必定會導致會計科目設計、費用匯集對象、成本計算方法等不同的成本核算體系,直接關系到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口徑、結果的輸出、信息的內涵,影響高校收益的認定和分配。
二是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特性,使得資金費用的匯集和歸口問題上難以有共識。較大分歧存在于在校教職員工的科研經費能否算作教學一線的支出,這些經費有多少作用于教學一線無法量化;再如離退休人員工資津貼是否應該直接計入每期成本等等。
(三)公立高校非盈利性定位,成本監管動力不足。目前國家尚未出臺嚴格的高校財務管理制度,國家主管部門也尚未把教育成本作為高校績效的考評指標,更未成立垂直領導的教育成本管理機構。教育成本核算與行政管理費用核算在一口鍋里吃飯,高校管理部門缺乏成本監管的指標壓力和績效動力。
(一)高校制定收費標準既要合理還要理性。高等學校收費工作事關廣大民眾的收支分配,事關高等學校的穩定健康發展。 我國高校以公辦為主,為保障公民受教育權利,大學生學費收取的穩定性是必要的,教育亂收費應該得到杜絕,保證合理、科學的學費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9條明確規定:“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高等教育的部分公益性是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的特征,現下某些高校以各種名目收取超額費用,極大加重了學生家庭特別是貧困生家庭的負擔,極少數學生因此放棄進入大學學習的機會。結合我國國情及收入分配特點,合理確定收費標準,科學認證教育成本在國家、家庭和個人間的分擔機制是非常必要的。大學教育非義務教育,大學生家庭和個人也應為此有所付出,準確地計量教育成本指標,可以為政府對國有高校生均撥款比例的制定提供數據信息,制定合理的成本補償機制,也便于改善教育資源配置的邏輯性、有效性和透明度,有利于考量政府責任,理順資源配置,標化資源消耗,促進大學教育的公平競爭和發展。
(二)滿足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高校擴招政策一方面使得學生受教育機會增加,但也導致教育經費缺口巨大,師資不足和教學設施更新減緩的狀況日趨嚴重。歷年來以政府撥款為主,學生學費為經費補充的模式已無法支撐高校的運行。另一方面,由于歷史原因,高校管理者由于沒有利潤生成的壓力,收支意識薄弱,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節約教育資源的觀念沒有形成。再加上財務核算手段落后,財務報告過于簡陋,會計信息失真,阻礙了社會投資者或資助者的投資和捐贈的熱情和信心。確立高校成本管理的經濟效益觀念,有利于吸引社會資金,擴展高校的籌資渠道,解決高校可持續發展的資金瓶頸,為高校引進更多高素質人才和改善教學環境創造更多的機會和保障,最大限度地發揮高等教育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一)培養高校管理者和員工的成本憂患意識,深度理解新《制度》。有了憂患意識才會有做事的責任感、危機感,高校雖然有財政撥款,但某種程度上也是自負盈虧。創造更多的收益,才有更多的資金添置所需的教學設備及后備人才的儲備,提高教職員工的工作熱情。在新《高等學校會計制度》中適當引入權責發生制進行成本管理,提供績效評價的會計信息,強調高校管理的成本意識。隨著成本管理的推進,假以時日,一定會有更科學更完善的獨立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出臺;另外,為如實核算教育成本費用,真實反映高校學生緩交學費的實際情況,應遵循謹慎性原則設置 “壞賬準備”賬戶,完善成本管理鏈。
(二)理清成本分類,回歸成本實質。教育成本具有明顯的間接性和遞增性,因此,核算時應充分考慮高校教育成本多樣性的特點,對成本進行科學的分類,如根據成本發生的性質和用途分為物質成本和人力成本,根據接受教育的相關程度分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根據成員主體分為教學成本、學生生活成本和機會成本等等。在此基礎上,高校應盡早構建作業成本法核算系統。
(三)建立合理的成本控制分層體系。以國家目標和市場需求為導向設定目標成本,強調成本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建立規范的內部控制制度,并制定內控制度,將成本控制深入到成本發生的全過程,校領導、教務處、招生、教學等各職能部門都是成本控制的主體,都應該對成本控制承擔責任。
(四)重視高校財務預算管理和執行。財務預算是未雨綢繆,也是最能體現學校整體管理水平的指標之一,預算指標的綜合性特點能為學校提供資源整合的最優規劃,使學校、部門、個人各受益者的責、權、利關系得以用格式化的形式體現,形成一種有效的內部控制機制,對預算執行遵守“無機動”、“不超標”的全程監督。
1.百海泉、鄧立華.2010.高校會計制度改革探析[J].財會通訊,2。
2.劉莉.2009.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及方法[J].經濟論壇,22。
3.袁連生.2008.教育成本計量探討[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