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河錦
(云南師范大學,云南 昆明650500)
近年來,我國高校校內交通安全事故數不勝數,人車混雜、亂停亂放、亂鳴亂闖的高校校園交通安全問題不僅影響了高校正常的管理秩序,更嚴重威脅著校內師生的人身安全。
相對于城市道路而言,校園道路具有一定的封閉性,主要是方便校內師生的通行。因此,校內交通也不同于城市交通,校內交通主要產生于校內師生教學、生活以及行政、后勤管理、服務的出行需求。由于學校教學、就餐時間比較一致,在校園周期性的上課、下課以及課間轉換教室等人流量集中的時間內,人、車流量劇增,容易出現人流和車流高峰期同步,交通時段相對固定。由于高校師生教學、居住、就餐地點相對集中,校內交通的地段也相對集中,校門、食堂、宿舍區、教學區通常是校內交通最集中的區域。
近年來,隨著高校的大規模擴招與擴建,高校校園規模越來越大,大多高校占地面積上百萬平方米,高校校園規模擴大,相應地導致校園內車輛增多。首先,校園面積擴大,僅靠步行已經不能滿足校內師生出行的需求,一些學生于是選擇自行車、電動車作為代步工具,校園巴士也隨之出現;其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私車成為越來越多的學校教職工,甚至部分學生上下班、上下課時的交通工具;再次,隨著高校校區的增多,穿行于各個校區之間的校車數量也越來越多。另外,隨著高校規模的擴大,后勤社會化趨勢加強,學校內超市、食堂及各種店鋪增多,后勤車輛如餐飲服務用車、超市送貨車、銀行車輛、郵政車輛、快遞車輛等也成為校內交通的一部分;最后,由于高校管理的開放性,高校與社會交流頻繁,大量外來車輛涌入校園,甚至出現有外來車輛借道穿行的情況,增加了部分校園主干道路的負擔,也給校園交通安全埋下隱患。隨著高校校園內車輛增多,人車混雜、亂停亂放、亂鳴亂闖的現象逐漸充斥校園,高校校內道路交通情況不容樂觀。
高校校內交通問題,管理不到位是直接原因。高校對校內道路交通管理也不夠重視,安全保衛包括交通管理工作長期處于學校管理工作的邊緣。大部分高校的安全保衛工作只涉及到校門及行政樓、教學樓、學生宿舍樓等,而針對校內道路交通的專門管理機構在高校的機構設置中并不多見,缺乏專門的管理機構與人員,多數高校也沒有校內道路交通設施與管理的專項經費,從而使高校校內道路交通設施的配置與維護難以得到保障。另外,校園內道路大多沒有劃分車輛、行人分道線,機動車、非機動車和行人搶道而行的情況十分普遍。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9 條的規定,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雖在單位管轄范圍內但允許社會機動車通行的地方,包括廣場、公共停車場等用于公眾通行的場所。因此,除此以外的其他地點均不屬于“道路”的范疇,在上述地點之外的其他地點的道路上發生的車輛、行人碰撞甚至造成人員傷亡或財物損失,均不屬于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也就是說,校園道路不屬于“道路”,大學校園道路并沒有被納入到城市道路管理系統之中,在校園內發生的車輛、行人的碰撞傷亡或財產損失事故,交警不直接介入處理。由于我國現行交通法規對高校校園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管理職權、行駛速度、處罰細則均無明文規定,在實際管理過程中,高校管理部門對于校園中普遍存在的亂停亂放、超速等違反交通規則的行為就只能進行言語上的勸導,缺乏強制執行力。校內交通管理工作只能處于高校管理工作的邊緣,表現為在高校的機構設置中沒有針對校內道路交通的專門管理機構,沒有專門的管理機構與人員,大部分高校也沒有校內道路交通設施與管理的專項經費,等等。校內道路交通管理無法可依導致高校對校內道路交通的管理在制度上不健全、在實踐中無法落實,高校校內交通陷入了管理盲區。
隨著校內來往車輛的增多,車輛的停放問題日漸成為高校交通管理的難點。部分高校新校區在規劃時未充分考慮校園道路的交通需求,沒有配套的停車設施,導致停車泊位緊缺;一些學校停車場規劃時沒有從整體進行考慮,缺乏配套的管理措施,導致部分停車場使用率較低,造成資源緊缺和資源浪費的矛盾沖突。由于停車規劃不合理,導致車輛亂停亂放問題日漸嚴重,教學樓、圖書館、食堂前更成為車輛亂停亂放的重災區。車輛的亂停亂放不僅大大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和通行效率,也給校內道路交通安全埋下隱患。由于大多數校園內道路交通安全設施不完善,如沒有設置減速帶、人行橫道線、車輛與行人分道線等,人車混雜、搶道而行的現象十分普遍,給校內道路交通安全造成威脅。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6 條規定:“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將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納入法制教育的內容。”但高校在校園交通安全教育方面存在嚴重欠缺,高校師生交通安全意識淡薄。部分師生對校園道路交通問題存在認識誤區,認為校園交通不需要遵守交通規則,忽視校內交通安全標志,對設置的交通安全標志視而不見,導致校園內亂開車、亂走路、亂停車現象屢禁不止。同時,這些認識上的偏差,也導致了校內師生對學校道路交通管理規定的不理解、不認同,從而給學校相關部門的管理工作帶來不便,阻礙了學校道路交通管理效用的實現。
由于校園道路交通與城市道路交通還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校內交通違規和交通事故的處理不能完全按照《交通安全法》來進行,致使校內交通違規和交通事故的處理陷入困境。因此,立法部門應針對大學校園交通特定區域規律、特點進行立法論證與研究,盡快出臺一部適用于大學校園的《校園機動車通行管理規定》,為學校管理部門提供明確的法律依據,實現高校交通安全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法律化。同時,還應從國家層面引導高校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本校的校園交通安全管理辦法和規定,形成以國家校內交通安全法律法規為指導,各校結合自身情況進行適當的補充和變通性規定的校內交通安全法律體系。
在高校交通安全管理過程中,高校沒有執法權是影響其校園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因素。校內的交通違規行為并不由具有執法權的交警處理,而實際實施校園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高校卻沒有相應的法律權限,導致高校對校內交通違規行為的處理缺乏法律效力,達不到管理規則的效果。而事實上,高校是事業法人,具有獨立的民事責任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實行的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具有獨立的自主管理職責和國家授予的部分行政管理權。因此,應當在校園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法律依據中明確高校對校園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主體地位,使之能夠依法行使職權,對一般交通違規行為進行處理并承擔責任,以提高校園交通安全管理效率,并解決警力不足的問題。而對于校內交通事故,高校應當具有協助交管部門處理案件的義務。對輕微的交通事故應負責疏散人群,救治傷員,了解情況,做出處理并報交管部門備案;對嚴重的交通事故應及時報告交管部門,做好人群疏散、傷員救治、現場保護等基本工作,等待交管部門人員的到來,并為交管部門處理案件提供真實、有效的證據線索。
學校應根據校園地理環境、校園面積、學生數量、道路狀況和機動車的容量,建立和完善校園交通管理制度。如設立專門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機構,配備專門的交通安全管理人員,對校園機動車的行駛路線、行駛速度、停車要求等作相應的規定制約等。只有從制度上確立了校園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監督和執行的部門、管理措施、事故及車輛的處理辦法,才能在管理中做到有章可循,增強管理力度,有效控制外來車輛,及時處理、糾正違章行駛、停車的行為,減少校園交通安全隱患。同時,學校還應改變以往以靜態管理為主的交通管理方法,逐漸向動態管理轉變。如增加校園交通巡邏力量,及時發現、制止、糾正違章行為;對主要交通要道、路口,在上下課高峰期,應定人定崗,加強崗位責任制,任務到人、責任到人;請交警部門幫助處理校園交通事故和機動車嚴重違章的行為,幫助學校加強校門口及周邊交通秩序的整頓,確保師生員工出入安全等。
首先,高校的校園規劃應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實用性,在規劃過程中充分考慮專家和學校管理部門的意見,合理布局校內土地利用結構,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并適當減少教學區、生活區、活動區之間的機動車路線數量和距離,以緩解校園交通壓力,保證校園交通安全暢通;其次,要結合本校的具體情況,將停車場的建立納入學校建設的總體規劃,在教學樓下、辦公樓下設地下停車場。另外,加強對學校交通硬件設施的改造和投入,按照交通需求和國家標準,完善減速帶、交通標志、人行橫道線等交通設施,滿足校園交通需求,為校內交通提供較為安全的環境,保障學校道路交通安全。
對師生員工進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是法律賦予的神圣責任。高校應該把交通安全教育列入日程,有計劃、有目標地對學生進行交通安全教育,通過大量鮮活的事例,采取人性化的教學方法,使廣大師生真正樹立起交通安全意識。首先,學校應派出專家、學者以《交通安全法》為基礎編寫高校交通安全教育教材,以法律教師、學校保衛干部或聘請當地交管干警擔任授課教師,并將學習時間安排到教學計劃中;其次,應針對各類校內車輛駕駛人員分別采取相應的方式進行交通安全教育。如對教職員工,每年組織一次集中學習培訓;對校車駕駛員、校園巴士駕駛員,每半年組織一次集中學習培訓并進行必要的考試,同時建立相應的交通安全意識與行為的考評機制;對餐飲服務用車駕駛員、超市送貨車駕駛員、銀行、郵政、快遞車輛駕駛員等,應發放交通安全宣傳手冊;對學生,應將包括交通安全在內的安全教育納入公共必修課程;再次,高校應通過校報、電視、廣播站、網絡等媒介積極做好宣傳和教育工作,并鼓勵學生參與學校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使其不斷完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增強安全意識,提高防范能力。
[1] 季培雯,黃慧婷,顧燕.大學校園道路交通安全問題探析[J].中國證券期貨,2013(8).
[2] 陳東.淺析校園交通安全管理[J].生物技術世界,2012(6).
[3] 李偉.高校交通安全管理問題及對策[J].中國公共安全:學術版,2011(4).
[4] 胡華明.淺談校園交通安全管理[J].高等函授學報,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