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平,牟應華,龐青松
(1. 恩施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2. 建始縣教育局,湖北 建始 445000)
恩施州是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也是湖北省唯一被納入西部開發區的地區,工業企業規模相對較小,人力資源缺乏,勞動技術水平較低。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入,恩施州工業快速發展,目前工業年總產值近300 億元,工藝裝備升級換代快,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并形成了以電力、食品加工、建材等為支柱產業的產業體系。地方經濟快速發展,行業企業對機電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既需要“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又需要“高端技能型人才”。中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恩施州8 個縣市的中職學校和恩施州唯一的高職院校恩施職業技術學院構成恩施州職業教育體系,是恩施州人才的主要來源。為了培養服務恩施州經濟發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恩施州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銜接具有重要的意義。筆者結合多年的機電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經驗,深入研究中高職銜接模式,探索了機電專業中高職“2332”銜接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地方支柱產業對機電專業人才需求和學生自我發展需求的實際情況,并基于雙證融通和多證并舉的思路,構建校內仿真、企業見習和校外頂崗的三維實踐體系,中高職學校聯合實施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崗位能力依次遞進的培養模式,以實現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各自的人才培養目標。這種培養模式簡稱為機電專業中高職“2332”銜接人才培養模式。其中:第一個“2”是指企業人才需求與學生自我發展需求分別對應的職業資格等級證和畢業證雙證融通; 第一個“3”是指中職學校、高職院校、企業三方合作,構建校內仿真、企業見習和校外頂崗三維實踐體系;第二個“3”是指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崗位能力等三種能力依次遞進培養;第二個“2”是指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各自的人才培養目標。
中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面向企業生產、建設第一線,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掌握機電技術基本知識與技能,能從事機電設備使用、安裝維修等工作,并能“下得去、用得上”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中職學生取得中專(中職)學歷證書,以及機修鉗工初級工證書或維修電工初級工證書等職業資格證書。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是面向企業生產、管理第一線,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掌握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從事機電一體化設備的安裝、維修和自動生產線運行維護等崗位工作,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能適應機械行業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高職學生取得專科(高職)學歷證書,以及機修鉗工中級工證書或維修電工中級工證書等職業資格證書。中職教育是高職教育的基礎,高職教育是中職教育的提升,兩個階段的人才培養目標要相互銜接,并要求高職學生比中職學生獲得更高等級的職業資格證書。
根據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兼顧學生就業需求和可持續發展要求,按照“理論夠用、突出實踐、注重素質”的原則,構建包括素質教育、基礎教育、專業教育和拓展教育四個模塊的課程體系。第一,構建素質教育模塊。由于湖北恩施屬于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落后,文化基礎差,一些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缺乏學習動機,心理不健康。這些學生大多是升學考試的失敗者,被迫接受職業教育,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的素質教育任務艱巨。因此,在設置課程體系時,強調對中職學生進行文明意識和行為習慣的教育,并借助第二課堂活動,強化素質教育;對高職學生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尚道德情操等教育,提高學生自我決策、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長的能力。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都要通過開設入學教育、軍訓、思想政治課程、職業道德與法律、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國防教育、體育、心理健康等課程,并把素質教育貫穿在中高職教育的全過程。第二,構建基礎知識教育模塊。中職學校必須開設語文、數學(含高職段的高等數學)、英語(含高職段的專業英語)、物理、計算機基礎等公共基礎課(通識教育必修課),以及電工基礎、電子技術基礎、機械制圖、Auto CAD、鉗工工藝、機械基礎、金屬工藝學、互換性與技術測量、工程力學、C 語言基礎、機電檢測、機械機構分析、液壓與氣壓系統安裝與調試等專業基礎課。通過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教學,夯實學生的文化基礎,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專業核心能力,開設電工實訓、金工實訓、零件測繪實訓等基本技能實訓課。第三,構建專業教育模塊。專業教育課程是機電專業的核心課程,包括普通加工設備運用、機床電氣設備運行與維護、單片機技術應用、機械設備拆裝與維護、PLC 技術應用、機電設備故障診斷與維修等主干專業課程,以及普通機械加工實訓、機床電氣設備維修實訓、機電測控課程設計、機械設備拆裝實訓等職業技能實訓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并要求學生獲得相應等級的職業資格證書。第四,構建拓展教育模塊。拓展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崗位能力。拓展教育課程包括機電設備管理、金屬零件成型工藝實施、數控加工設備運用、自動生產線運行維護等職業技術課程以及數控加工實訓、頂崗實習等實踐課程。通過這些課程的教學,培養學生在專業崗位上(機電維修)所需要的專業能力以及在相關崗位上(機加工設備操作員、集控運行員等)需要的能力,并要求學生獲得相應的等級職業證書。
為了實現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的有效銜接,必須推進中職學校、高職院校、企業三方合作。第一,中職、高職、企業三方共建合作平臺,實現三方的師資、設備、技術資源共享,建立滿足校內仿真、企業見習和校外頂崗的三維實踐教學體系。第二,推進教學改革,共享教學資源,是實現中高職有效銜接的基礎。根據課程類別,共建中高職教學團隊,共同構建課程體系,共管教學活動,共用教師資源,實現教學資源的有效銜接;運用項目導向和任務驅動等教學方法,推進“教、學、做”一體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項目任務作為教學內容的載體,引導和驅使學生獨立思考,探尋完成項目任務的方法,學生在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中學得知識,學會技能,學會學習,養成好習慣;合理運用現代信息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三方合作,改革考核評價體系與方法。開展國家職業技能資格認證考試的培訓活動,鼓勵學生獲得職業資格證書;校企合作,改革考核評價體系與方法,結合職業崗位的要求,以能力考核為目的,校企共同考核學生的基本技能和綜合素質,以職業資格證書和技能競賽替代考核。
拓寬渠道,優化課程體系,并以“3+1.5+0.5”模式開展教學活動,即在學生學習的前3年(中職段)安排基礎課程和基本技能實訓課程,著重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以及實施中職教育階段的“雙證融通”教學活動;在學生學習的第七至第九學期(1.5年)主要安排專業主干課、職業技能實訓課和職業拓展課,著重培養專業核心能力和職業拓展能力,實施高職段的“雙證融通”教學活動;在學生學習的最后一學期(0.5年)安排學生頂崗實習,著重培養學生的崗位能力。按照這種教學安排,把中職階段的教學內容與高職階段的教學內容有效地銜接起來,學生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崗位能力逐步遞進,并實現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的雙證融通教育目標。
高等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崗位所要求的知識與技能作為人才培養目標。畢業生就業并不是中職教育的唯一目的,還要滿足部分中職畢業生的升學需求,這部分畢業生有提升能力的強烈愿望。在中高職教育銜接過程中,要把中職學校設置的文化基礎課程和綜合素質基礎課程作為高職教育的基礎。克服過分強調技能本位的錯誤,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都要站在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密切合作,是實施機電專業中高職“2332”銜接模式的思想保障。
以互利共贏為原則,中職學校、高職院校、企業三方合作,共同建設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的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共享實訓資源,滿足校內仿真教學、校外實踐教學和“雙證融通”教學的需要,為實施機電專業中高職“2332”銜接人才培養提供教學資源保障。
“雙師型”師資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關鍵資源。加強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的師資培訓,相互交流,共享教師資源。學校安排教師到企業工作,積累工作經驗;對企業兼職教師進行培訓,掌握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能力。通過中職學校、高職院校、企業的合作,建設專業結構、能力結構合理的“雙師型”教學團隊,為實施機電專業中高職“2332”銜接人才培養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充分利用政府關于中高職銜接教育的相關政策,積極爭取政府支持職業教育事業,制定激勵與約束相容的校校合作制度,推動地方職教集團建設,為中高職銜接創造和諧的環境。
機電專業中高職“2332”銜接人才培養模式,可以推動“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提升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就業競爭能力。研究和運用機電專業中高職“2332”銜接人才培養模式,對推動湖北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具有現實意義,對其他同類專業的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也具有借鑒作用。
[1] 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2] 恩施州統計局. 2013年恩施州統計年鑒.恩施.2014.
[3] 陳玉平,牟應華,向達兵.高職工學結合課程考試改革的實踐與研究[J].職教論壇,2011(5).
[4] 周大農,戚亞光.論高職人才培養主導模式:“雙證融通,產學合作”[J].教育與職業,2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