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水紅
(閩南師范大學經濟學院,福建漳州363000)
21世紀以來,福建省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區域間的經濟差距也日趨擴大。對區際差異尤其是對引起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原因及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異方案的探討一直都是理論界的研究重點,這些理論研究成果對協調區域經濟發展差異起著有效的推動作用,對提高經濟效益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很多學者的研究僅從單一方面進行探討,缺乏全面性。本文詳細分析了福建省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成因,為如何選擇協調方案提供了更全面的參考;同時,在吸取和借鑒已有成果的基礎上,立足于福建省現實經濟基礎,為協調福建省區域經濟發展差異提供對策和建議。
福建省按行政區域劃分為廈門市、泉州市、福州市、三明市、龍巖市、莆田市、漳州市、寧德市和南平市。當前福建省區域經濟發展正處在局部集聚、非平衡發展階段。表1采用各區域人均GDP變量指標來表征區域發展狀況。
從表1中可以看出,2001年至2010年間,福建省大部分地市人均GDP呈較高速增長趨勢。其中,2005年,廈門、泉州、福州和漳州人均GDP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0年,下降的地區只有廈門市,人均GDP由2009年的68937元下降至2010年的58337元,同比下降10600元。表1中數據還顯示,廈門、泉州、福州三市十年來人均GDP水平高于其他6市,2001年至2004年間漳州市人均GDP水平高于三明、龍巖、莆田、南平和寧德,而在2004年以后,漳州市人均GDP水平逐漸被三明、龍巖和莆田超過。

表1 福建省2001~2010年各行政區人均GDP* (單位:元)
*資料來源:根據《福建統計年鑒》(2002~2011)數據制作。
1.沿海與內陸地區的差異。
沿海地區(寧德市、福州市、泉州市、廈門市、莆田市和漳州市)土地面積占全省的22.5%;人口2636.37萬人,占全省的71.5%;2010年沿海地區GDP為11029.49億元,占全省的76.3%,人均GDP達41835元。內陸地區(龍巖市、三明市、南平市)土地面積占全省的77.5%;人口1053.05萬人,占全省的28.5%;2010年內陸地區GDP為3433.26億元,占全省的23.7%,人均GDP為32603元,與沿海地區相差9232元。可見福建省沿海與內陸地區存在較大經濟發展差距。
2.縣級區域之間(含縣級市)的差異。
表2選擇人均GDP作為衡量不同縣級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差異水平指標。

表2 福建省2010年各縣級單位人均GDP* (單位:元)
*資料來源:根據《福建統計年鑒》(2011)數據制作。
從表2可以看出,不同的縣級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也不平衡,人均GDP較高的基本集中在縣級市,這些地區的人均GDP與其他縣之間差異明顯。如人均GDP最高的石獅市與較低的仙游縣之間相差40000多元;而同為縣級市,晉江市、龍海市與福鼎市的人均GDP也相差16000~20000元。因此,福建省各縣級區域之間存在明顯的經濟發展差距。
3.各行政區三大產業比重分析。
三大產業在各行政區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如表3所示。

表3 福建省2010年各行政區三大產業比重分析表*
*資料來源:根據《福建統計年鑒》(2011)數據制作。
從表3可以看出,2010年,第一產業在全市總產值中占比較高的依次是南平、寧德和漳州,占比較低的是廈門和泉州;第二產業在全市總產值中占比較大的依次是泉州、莆田和龍巖,占比較低的是南平和寧德;第三產業在全市總產值中占比較大的依次是廈門和福州兩市,比重分別為49.15%和46.07%,其余六地區第三產業比重均低于40%。通過分析三大產業在總產值中所占的比例可知,三大產業的集中程度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
廈門、泉州和福州東臨海岸線,擁有眾多的天然深水港灣,其中福州—廈門—漳州高速公路縱貫南北,并擁有福州長樂、廈門高崎、泉州晉江機場。莆田、漳州和寧德作為沿海城市,經濟發展緩慢,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交通不便。漳州和莆田境內高速公路少,而寧德地處于沿海山區,與閩南地區相對平坦的地勢相比,交通基礎薄弱,在對外貿易往來及吸引外資方面存在明顯的劣勢。
三明、龍巖和南平橫亙著大山帶,修筑鐵路只能沿河谷走,并且允許鐵路通過的山口也不多,使得對外交往不便利,這就制約了人才和產品的流動,也無法獲得外部資金的大量投入,影響了資源的開發,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1]近些年隨著三明和龍巖高速鐵路的大量建設,兩市的經濟水平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首先,福建省與臺灣隔海相望,有著巨大的地理位置優勢,但在兩岸對峙年代,大中型建設項目在福建省投入較少,本省的工業建設項目傾向內陸的南平、三明、龍巖一帶。而寧德工業基礎薄弱,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在寧德地區的工業建設相對缺乏,這就形成寧德以農業與漁業為主的局面。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地區先后建設廈門經濟特區、閩南金三角開放地帶、臺商投資區,沿海經濟才逐漸有所發展。其次,福建是我國著名的僑鄉,臺灣同胞80%為閩籍,泉州、漳州、福州幾個地區是全省最主要的僑胞集中地。改革開放后,這些僑胞出于鄉情和親緣關系,紛紛回鄉投資興辦企業,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再次,福州、廈門、泉州和漳州等沿海地區的科技人員占全省的70%,該地區的外來人口一半來自三明、龍巖和南平等內陸地區。外來人口的流入,一方面增強了福州、廈門、泉州和漳州的人才儲備,使得該地區經濟發展具有天然的智力資本;另一方面也導致三明、龍巖、南平等內陸地區人才缺失,加劇了人才失衡態勢,削弱了區域經濟發展后勁。
1.國家政策性因素。
20世紀80年代初,國家推行重點發展輕紡工業的方針,并實行了一系列優惠政策,較早開放輕紡工業市場,使其他地區經濟先行受益,勞動密集型產業得到迅速發展。90年代以來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大規模興起,并很快形成閩東南的產業優勢。[2]而三明、龍巖、南平等內陸地區所依賴的資源性工業受國家指導性約束較嚴,而且其初級產品的價格較低,使得沿海和內陸地區在區域經濟發展上相對不平衡。
2.區域經濟市場化程度。
改革開放后,沿海和內陸地區在市場體系建設、政府相關配套政策完善程度等方面的差異,也是導致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相比沿海地區,內陸地區的市場體系發育不完備,政企關系尚未理順,阻礙了該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但近年來,隨著政策優勢的逐步弱化,部分沿海區域仍可以保持較快增長趨勢,其主要原因還在于市場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和配置作用,市場機制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政策退出帶來的影響。
首先,福州、泉州和廈門地區應加快發展,發揮帶動作用,加大輻射力度。三市需加速產業升級轉型,優化產業結構,優先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充分發揮區域帶動作用。其次,莆田、南平、漳州、三明、龍巖和寧德地區應大力提高自身經濟水平,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臺灣地區企業前來投資,以提高接受沿海地區經濟輻射的能力。再次,加強各行政區域的互動發展。要協調地域產業間關系,促進產業交流,實現福建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1.優化內陸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首先,在南平、寧德和龍巖等內陸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中,交通、能源、市政建設等方面還存在不足,特別是高速公路、水利設施等民生基礎項目耗資多、收益低、見效周期長,地方政府一般不愿過多投資。因此,福建省政府層面應該統一規劃,組織興建上述內陸地區的基礎設施。其次,完善“南北—東西”交通網,建設現代化綜合交通網絡;加快建設廈門等主要城市的國際航運樞紐港;加快推進鐵路網、公路網以及省級干線路網建設。
2.提高內陸地區勞動者的受教育水平。
要解決南平、寧德、莆田、三明和龍巖地區人才短缺的問題,從根本上講,就得緊抓基礎教育,提高勞動者的受教育水平。所以,在這些地區的教育方面應實行補助政策,首先,政府撥款加大教育投資,興辦學校,完善教學設施;其次,提供良好的教師就業條件,其中包括工資水平、辦公條件、社會福利,吸引更多外來教師,提高本地教育水平。再次,通過各種補助,吸引人才在本地就職和定居,引導人力資源流向,防范人才流失。
3.提升內陸地區的市場化程度。
在內陸地區,一方面,加大思想解放力度,引導內陸地區居民拋開“小富即安”的安逸思想,鼓勵他們積極投身市場。另一方面,加快市場的硬件和信息建設,為各類市場要素交易提供及時準確的交易平臺和市場信息;加強市場體系建設,建立開放、公平、包容的市場體系,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加快內陸地區的農業管理體制建設,大力推進農村市場化進程。
4.利用財政手段在漳州、南平、寧德、莆田、三明和龍巖地區吸引投資。
首先,政府可以為在內陸地區投資的私營企業和外來企業提供長期低息或無息貸款,減輕企業的負擔,更多地吸引投資。其次,政府可以對在上述地區投資的公司給予援助,并對在這些地區從事民生基礎設施建設的民營企業提供信貸保證。再次,政府可以實行優惠的稅收政策,以增強上述地區的發展能力。通過實行優惠的稅收政策,提高企業生存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為這些地區創造有利的區域投資環境。
5. 加快推進福州、泉州和廈門地區的跨越發展。
首先,在加快福州、泉州和廈門地區的跨越發展過程中,一方面,要做大做強港口群,充分發揮港口優勢,強力推進港口資源整合,充分利用優越的深水港灣資源,加快建設廈門港、福州港、湄洲灣港等海峽西岸三大港口群,提高市場競爭力,推動福州、泉州和廈門地區的跨越發展。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福州、泉州和廈門地區的區位優勢,加強與臺灣地區的經貿合作。建立多個自由貿易點,實現商品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和服務貿易自由化,推動福州、泉州和廈門地區的跨越發展。其次,大力發展福州、泉州和廈門地區的城市群,加快構建以大都市區為核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格局,著力發展福州、廈門、泉州大都市區。要發揮中心城市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具體體現在:廈門市是商務中心、物流中心,可以發揮經濟特區龍頭作用,把商務和物流延續到龍巖市,以龍巖市為次中心,帶動閩北地區經濟發展;泉州市要加強民營經濟的發展,以三明市為次中心,帶動三明地區經濟發展。
6. 加強各行政地區的互動發展。
首先,加強各行政地區的產業互動發展。通過加強各行政地區的產業關聯度,促進各行政地區互動發展。其次,提高福州、泉州和廈門地區市場的專業化程度。福州、泉州和廈門地區市場越專業就越能帶來更多的需求,進而刺激其他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再次,完善省內交通體系。一方面,加大省內公路和鐵路的里程和密度,實現運輸布局合理化,采用財政手段促進交通運輸業的發展,通過運力互補等手段實現運輸均衡;通過技術提升,加強公共交通管理、規劃和運營的能力建設。另一方面,加大各行政地區的鐵路建設,在高速公路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運力,并連接各大港口,使其向內陸延伸,拓展運輸空間。加大連接各行政地區的鐵路建設,完善各行政地區之間的交通體系,以利于更好地加強各行政地區的互動發展,實現福建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1]林旖.1992~2006年福建省地區經濟差異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8,(8).
[2]唐禮智.福建省區域經濟差異原因探析[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