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勝+靳悅
綿羊痘是一種由濾過性病毒引起的熱性接觸性傳染病。綿羊痘病毒屬痘病毒科山羊病毒屬,具有親上皮的特性,大量存在于綿羊的皮膚和黏膜的丘疹、膿皰以及痂皮內。特征性臨床癥狀是在皮膚,尤其在無毛的皮膚和黏膜上出現痘疹(丘疹、水泡、膿皰和結痂),羔羊死亡率高(90%以上),可引起妊娠前期母羊流產。
一、診斷方法
1. 流行病學
2013年3月至9月期間,我團有3個養羊戶養殖的綿羊出現典型的發痘癥狀,此次發病歷經春、夏、秋三個季節,這與大量文獻報道的該病在冬、春季流行有變化;最初有個別羊只發病,隨后發病羊只迅速增加,二十天左右的時間全群感染。同一地區放牧和圈飼的山羊未見發病。細毛羊較雜交羊發病率高,病情也較嚴重。羔羊發病率更高(接近100%),死亡快(13天),死亡率高(90%以上)。部分妊娠前期母羊發生流產。
2. 臨床癥狀
成年羊:患羊體溫升高為40.7~41.6℃,食欲降低,精神不振,眼結膜潮紅,鼻流漿液、黏液或膿性分泌物,呼吸次數37~42次/分,脈搏100~130次/分。在眼周圍、唇、鼻鏡、頰、大腿內側和乳房等皮膚無毛或少毛部分出現痘疹,個別羊只全身出痘。發病初期為紅斑,后形成突出于皮膚表面的丘疹,丘疹增大后變為灰白色結節,結節逐漸變為水泡,水泡破潰后繼發感染化膿。絕大部分羊只可以耐過。耐過的羊只大部分被毛脫落,皮膚表面可見黃色結痂,揭開痂皮后可見邊緣不整齊的凹陷紅斑。
羔羊:患羊體溫升高為41.0~42.2℃,食欲廢絕,精神委靡,眼結膜潮紅,鼻流黏液或膿性分泌物,呼吸次數43~57次/分,脈搏120~140次/分。在眼周圍、唇、鼻鏡、頰和大腿內側上出現大量痘疹,個別羔羊全身出痘。發病初期為大片紅斑,4~9小時后形成突出于皮膚表面的丘疹。丘疹經過12小時左右變為晶瑩剔透的較大水泡。90%以上羔羊死亡,并且大部分在發病初期(紅斑期)死亡。
3. 病理變化
成年羊:在皮膚無毛或少毛部分出現丘疹、皰疹,繼發感染后化膿,皮膚表面凹陷。咽和支氣管黏膜有痘疹。皺胃黏膜上有較堅實的結節或黃豆大小潰瘍。十二指腸黏膜上有少量結節。
羔羊:除皮膚無毛或少毛部分出現痘疹外,其他臟器未見眼觀病理變化。
4. 實驗室診斷
①細菌分離鑒定。無菌采集病死成年羊和羔羊的心、肝、脾、淋巴等組織,分別接種于普通瓊脂和麥康凱瓊脂表面,37℃條件下培養,24小時未見細菌生長,48小時也未見細菌生長。
②病料鏡檢。采集未化膿的丘疹組織,以其切面做涂片,姬姆薩染色后置普通顯微鏡下觀察,可見到橢圓形或類圓形的原生小體。
③動物試驗。將采集的丘疹和痂皮等病料在無菌條件下研磨,加入青霉素、鏈霉素作用4~6小時,取上清液,接種于未經預防免疫且健康的2只羔羊和2只家兔皮內。羔羊接種后2天,出現高熱,在接種部位周圍出現痘疹,隨后全身出現典型的痘疹;家兔只出現一過性的體溫升高。
④病毒分離。將采集的丘疹和痂皮等病料在無菌條件下研磨,加入青霉素、鏈霉素作用4~6小時,接種于長成單層的胎牛腎細胞(MDBK)內,40小時后出現多量細小的空斑。收集細胞培養物,再次接種于未經預防免疫且健康的2只羔羊皮內,也出現典型的發病經過和痘疹。
二、綜合防治措施
1. 平時的防治措施
①加強飼養管理。羊舍保持清潔衛生,通風干燥;定期或不定期嚴格消毒;在冬末春初,要適當補充精飼料、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添加劑,增強羊只體質,提高羊群對外界不良環境因素的抵抗力。
②加強外購羊只的檢疫。購入羊只時,應當強化檢疫工作,隔離飼養21天以上,經觀察和檢疫后完全健康方可與羊群混飼,杜絕從疫區購入羊只。
③進行預防注射。每年春、秋兩季定期預防注射,最好各注射羊痘弱毒苗1次。
2. 發病后的防制
①做好封鎖隔離、緊急預防接種和消毒工作。把患病、疑似患病羊只隔離飼養,由專人飼養,其他人員不得隨意進出羊舍;對假定健康的羊只和周邊受威脅羊群使用弱毒苗進行緊急預防接種;全場及周邊地區加強消毒工作。
②無害化處理。對病羊尸體、分泌物、排泄物和各種廢料等,全部進行深埋。
③發病后的治療。目前綿羊痘還沒有特效療法,抗病毒、細菌的藥物治療效果均不理想,在發病初期用綿羊痘高免血清治療有一定療效,但是治療成本太高。因此,發病后應將患羊嚴密隔離,加強飼養管理,保持圈舍通風干燥,在飼料中添加磺胺類藥物、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添加劑,以控制繼發感染和增強羊只體質。
④解除封鎖。在最后一只病羊痊愈或死亡后60天,不再出現新病例,羊舍、羊群停留場所和護理用具等徹底消毒后,方可宣布解除封鎖。
三、小結
1. 該地區從未發生過綿羊痘疫病,所有羊只多年未做過綿羊痘疫苗的預防性免疫接種,所以,此次發病來勢兇猛,發病率高,羔羊死亡率也很高,給養殖戶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2. 大量資料報道,該病主要在春季和秋季發生,而此次在夏季發病,發病季節有較大的變化,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
(作者聯系地址:王志勝 新疆兵團第八師石河子143團畜牧獸醫工作站 郵編:832021;靳悅 石河子大學病理教研室 郵編:83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