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啟霞
物理教學過程實際上是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所要掌握的知識建構需要有精心的問題設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問題設置來體現。恰當的問題設置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引導課堂方向,誘發學生思考,調節學生思維節奏,與學生作情感的雙向交流。因此,在物理教學中,特別要重視挖掘教材,聯系生活,精心設置問題。
一、新課引入的問題設置
新課引入是新的一節課的開始,其主要任務是進行知識的鋪墊,創設新的物理情景,激發學習興趣,喚起學生學習動機。這個環節的處理是否恰當,對整個課堂教學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實驗引入要求新奇有趣。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而物理實驗具有生動形象的特點。由于中學生好奇、好動,教師根據他們的這一特點,在物理教學當中,設置含有實踐性的引入環節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可以圍繞一節課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讓學生親手操作、實驗,其形式有做一做、試一試等。設置滲透實踐性的引入環節,一般應注意:選用的實驗宜小不宜大,花費時間少,但趣味性要強,啟發性要大;要盡可能地滲透競爭因素。這樣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主動探索的動機,使他們產生強烈的解決問題的欲望。
復習引入要求推陳出新。通過復習引入新課是常見形式,一節新授課涉及的舊知識很多,復習問題的設置絕不能面面俱到,要緊扣知識的生長點和切入點,選擇那些學生已生疏、需要進一步激活的舊知識。
情境引入要求富有啟發性。通過情境引入新課,教師所設置的問題情境應生動、直觀,富有啟發性,力求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如在講解《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的關系》時,可創設這樣一個故事情境:一位婦女正準備穿越馬路,突然一輛小轎車自西向東沖了過來,站在斑馬線上的婦女還沒來得及反應就被撞飛出去,當場不省人事。當時小轎車以超過每小時60千米的速度行駛,可見行車速度過大會帶來嚴重危害,但若司機緊急剎車,之后小轎車將做什么運動?需要用多長時間剎車才有可能避免這場災難?這一情境問題立即引發學生的好奇心,為下一步的教學打下一個良好的心理基礎。
二、新課推進的問題設置
新課教學是一節課的主體,這個階段的問題設置非常關鍵,決定著學生能否順利完成新知的探索。新課推進的問題設置要緊扣新知識的重點和難點。
講授知識重點時的問題設置。這個階段的問題設置要有利于學生發現知識的新生長點,確定知識的重點,以吸引學生集中精力解決、突破。
如在教學《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與速度的關系》時,教師可以先指導學生利用前兩節學習過的速度——時間關系式vt=v0+at與位移——時間關系式s= v0t+(1/2)at2,把兩式中的t消去,可得出vt2- v02=2as。然后通過問題提綱,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公式的理解:(1)該表達式中加速度的方向“+”“-”符號如何表示物體運動性質?(2)末速度為零的勻減速直線運動可否看成初速度為零、加速度相等的反向勻加速直線運動?(3)求勻減速運動的位移時,運用該表達式是否應先求出物體到停止運動的時間?層層進展和深入的問題有效地探究了“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與速度的關系”這個新知識點,也就是該節課的重點。
講授知識難點時的問題設置。這時的問題設置坡度要盡量減緩,要具有很強的啟發性,便于學生理解問題,突破難點、掌握新知識。
如學習《電場強度》時,學生對電場強度定義式E=F/q的理解是掌握場強的關鍵,由于受習慣思維的干擾,學生常會錯誤地認為E∝F,E∝1/q。當學生對場強定義式E=F/q的含義不甚理解時,教師可通過提問引導他們將E=F/q與ρ=m/v和R=U/I進行類比,幫助學生弄清場強的特征。為此,教學中可設置系列問題及時進行點撥:(1)將不同電荷量的試探電荷q分別放入源電荷Q附近的某一點時,電場力F是否相同?(2)電場力F與電荷量q的比值F/q是否不變?(3)電場中某一點的場強大小和方向與放入該點的試探電荷有無關系?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比值定義法只是一種測量大小的方法,電場中某點的場強是唯一的,與放入該點的試探電荷無關”。當學生的思維積極向前推進去攻克難點時,教師的提問又會幫助他們開辟新的路徑,產生新的聯想,達到頓悟和突破。在這些小問題的引導下,學生的思維活動變得嚴密而有序,同時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維習慣。
責任編輯 羅 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