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徐蘭
一、教給方法,引導學生會問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除了要讓學生敢問,還要讓學生會問。教師應當教給學生一些提問的技巧,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1. 抓住自己求知的興趣點提問
興趣是學習的摯友,是學習的一種原動力。凡是感興趣的事物,必然能喚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夠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認識它,掌握它。而所謂興趣點,就是能夠激發學生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促進學生理解的知識點。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抓住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加以思考研究,提出問題。例如:在學習《世界的氣候·氣溫和降水》一節時,我請學生描述本地春夏秋冬四季下雨前后的不同情形,這樣的活動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認識到地理知識和生活有密切聯系,容易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描述的過程中學生自然就產生了“為什么會降水”“降水有哪些主要類型”等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提出問題并尋求答案的學習過程,可以開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 抓住學習內容的重點提問
教材的重點即是所授內容的重點,也是技能訓練的重點,它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任何學習中的問題,在強調滿足學生學習興趣和發揮主動性的同時,必須牢記課程目標,把啟發點放在教材的重點內容上,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給學生創造挑戰自我的機會、獨立思考的機會。只有在知識重點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才會讓學生興趣盎然,樂于探究。例如:《世界的居民·世界的人口》的學習重點之一是“世界人口的增長特點”。在學習這一節時,我利用多媒體展示了“世界人口增長”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分析,學生自然產生了“世界人口增長有什么特點?”“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增長特點?”等問題。這些問題學生自主讀圖表學習后,比較容易完成,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抓住了學習重點提問,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抓住思維的卡殼處提問
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式教學告訴我們,思維“困頓卡殼處”,正是開啟智慧的“啟發點”。抓住學生回答問題的卡殼處采用降低起點、放低難度、變換角度、巧妙過渡等方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不僅可以使學生找到思維的落腳點,而且可以使其茅塞頓開,思維流暢。我們要善于在學生熟視無睹卻蘊藏著問題的內容中挖掘啟發點,引導學生“于無疑處生疑”,學生往往會瞪大眼睛將注意力聚焦到自己提出問題的地方。 例如,在學習《中國的疆域與人口·中國的人口》一節時,針對學生往往會受社會上一些人的影響,無法正確理解我國的人口基本國策的情況,我先讓學生談談自己對我國人口情況和獨生子女政策的了解,再出示“世界上部分國家人口狀況對比”圖、“世界上部分國家國民經濟總值對比”圖、“世界上部分國家國民人均收入對比”圖,學生對比分析后自然產生了“我國存在什么人口問題?”“怎樣看待我國的人口基本國策?”等問題。通過這樣的教學內容一步步誘導著學生的思路,在思維容易卡殼處提出問題,而不是簡單地去記憶教材內容。借助于教材努力發展探究的能力,使全體學生思維的深刻、靈活性、創造性都得到良好的訓練和發展。
二、注重指導,讓學生善問
學生敢問了,想問了,問多了,我們贊賞他們的積極性;同時我們又要重視問題的質量,不要為提問而提問。要引導學生通過思考、研討,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明白,什么該問,什么不該問或者不需要問,進行思維干預,促使學生提升自己的發問水平,懂得好的問題是能啟迪思維,而不是能找到標準答案的問題。如在《地球的面貌·海陸變遷》一節的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展示了“喜瑪拉雅山的山坡上發現海生貝殼類化石”和“南極洲探明有煤礦”的資料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果然學生便產生了問題:“為什么在喜瑪拉雅山的山坡上有海生貝殼類化石?”“為什么在冰天雪地的南極洲有煤礦的分布?”在教學中教師有意創設相關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把思維的關注點放在教學重難點上,讓學生產生有價值的問題,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我就是這樣,在平時教學中,利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思維,教給學生正確的思維方法,啟發學生主動去思考,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責任編輯 鄒韻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