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彥
中學思想品德課是一門構建塑造人的心靈的德育課程,又是一門時代性、理論性、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近年來,中考思想品德考題越來越體現開放性和創新性的特點,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師切實加強思想品德課教學,提高教學實效。如何在新的考試形勢下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快樂而高效地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經過多年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探索與經驗積累,認為結合時事、案例分析法在適應考試的要求,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具有很大幫助。
一、結合時事、案例分析法與思想品德課教學相結合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發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這是為了誘發、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其產生求知的內在動力;或者為了緩釋學生對學習的緊張和畏難情緒,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而進行的教學方法。選用這類時事、例證應使內容具有針對性,有感染力,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講授初三思想品德的《人民當家作主的法治國家》這一框題下的“生活在法治國家里”知識點時,課文設有相關的導入問題,但如果要求學生觀察、思考書上的問題,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課堂氣氛也無法搞活,就難以讓學生理解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個知識點。根據課本內容我設置了這樣一個情景,播放一段“文強案”的視頻。通過以案說法請同學們思考:1.“文強案”現象給國家、社會和個人都帶來了哪些危害?2.通過“文強案”我們得到了什么樣的啟示?3.(歸納)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學生看完這段時事視頻后都積極思考并認真準確地回答了我設置的問題,教學效果和課堂的氣氛活躍起來。緊接著我又循序漸進地引入下一個問題。就這樣,學生們在我的引導下,輕松地接受了本部分的內容。最后我歸納,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1.國家要堅持實行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一切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2.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要堅持依法行政。3.公民個人要自覺遵守法律法規。4.堅持實施“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的治國方略,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和重要保證。
(二)有利于增強直觀效果、化難為易。課堂教學主要是以學習理論知識為主的,而學生掌握抽象的理論知識必須以一定的感性材料為基礎,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書本上的抽象知識而列舉的典型實例,即為化難為易性舉例。這是教學中最重要、最廣泛的例證。設計運用這種例證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貼近學生的理解水平,以便學生以頭腦中的直觀形象為支柱,理解所要學習的知識。例如,在講授初三思想品德《人民當家作主的法治國家》這一框題的“人民怎樣當家作主”這個知識點時,課文設有相關的導入問題,但如果要求學生觀察、思考書上的問題,難以讓學生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個知識點。于是根據課本內容我設置了這樣一個情景,播放一段“政府工作報告”的時事視頻。請同學們思考:1.視頻中“大會”指的是什么?2.“代表”指的什么?是如何產生的?學生看完這段時事視頻后都積極思考問題并認真準確地回答了我設置的問題。然后我又引進下一個問題,學生們在我的引導下,輕松地接受了本部分的內容。最后教師進行歸納: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力是通過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包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來實行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三)加深理解,強化鞏固知識。結合時事、案例分析是在學生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加深理解,鞏固知識的方法。學生都喜歡聽事例或看事例,在上課之前往往已將書上的事例看過,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照搬教材事例,簡單地講讀,學生會感到索然無味,這樣就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不到教學效果。所以,教師必須對教材中的典型事例作靈活處理,把典型事例層層分析成若干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民主意識和競爭意識。
二、結合時事、案例分析法與思想品德課教學相結合的措施
(一)案例的使用要圍繞教學目標,要針對問題的要害和學生的實際,用恰當、確切的典型事例講解,才會有說服力。課堂使用的案例要對準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可以使用正面事例,也可以使用反面事例。不論哪種事例,都要注意與教學內容有內在聯系,能典型地反映出所學知識,容易啟迪學生的思維,利于理解問題。
(二)教師在備課中要認真梳理基礎知識,并理出其內在聯系,做到心中有數,知識脈絡清晰。平時養成讀書看報聽新聞的好習慣,掌握豐富多彩的新鮮材料,這樣才能在備課過程中激發靈感,由書本知識點自然而然地聯想起相關的時事來。
(三)根據有關知識點挑選、準備好時政材料,不能把政治課變成單純的時事課。基礎知識是“源”,一定要認真細致地進行梳理和落實;時事材料要精心選擇,既要注意覆蓋面,又不能太濫,同類材料中要選擇那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社會關注度高的,使基礎知識學習與時事學習相得益彰。
(四)精心設計基礎知識和能力訓練題,講練結合,鞏固提高。訓練題的編制,以時事材料體現基礎知識為主,以多種題型、從多個角度命題,力求達到既能再現基礎知識,又能鍛煉學生分析和表達的能力。
(五)教學過程應遵循啟發引導的原則,在采用案例分析法時,一定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讓學生提出自己的或小組的見解,自己去分析、解決問題。教師應牢記自己的主要責任在于啟發、引導學生去獨立思考,學生見解不一時,引導學生展開辯論,逐步統一認識,切忌教者處處包辦代替,從而違背案例教學的指導思想,阻礙學生的智力開發。
(六)課前利用幾分種的時間讓學生播報一下近段時間發生的熱點新聞,并組織學生對新聞進行點評。在點評中鼓勵學生發言,盡情表達自己的看法、觀點。學生為了準備課堂上的新聞報道,在課余時間看報刊雜志、看電視、聽廣播、搞摘抄、整理要聞等,有利于養成關心國家大事的良好習慣,也有利于培養觀察、分析、歸納和表達能力等。
結合時事、案例分析法讓學生進行主動學習,不僅可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于創造個性,突出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創新能力以及實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在潛移默化間讓學生感悟道理,正確認識、分析社會現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可謂一舉多得。
責任編輯 錢昭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