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沙沙
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解決“一考定終身”、教育公平問題……高等教育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在民眾的期盼中,“一場實質性高等教育改革”似乎已箭在弦上。
作為目前唯一的國家教育現代化建設試驗區及國家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江蘇在教育改革方面的示范作用如何?改革如何破題?《民生周刊》記者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教育廳廳長沈健。
面對諸多問題的盤根錯節,沈健認為:“教育要發展,改革是動力。”
民生周刊:作為全國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江蘇省一直致力于打造高等教育改革的“江蘇模式”,效果如何?
沈健:目前,江蘇有普通高校130所、獨立學院26所,在校生超過180萬人,普通高校和在校生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全省高校建有部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31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51個,擁有教學團隊86個、教學名師38位,質量建設各項指標均居全國第二,僅次于北京。
江蘇將繼續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爭取到2020年實現教育發展主要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成學習型社會和人力資源強省。
民生周刊:江蘇省教育現代化建設情況如何?
沈健:上世紀90年代初,江蘇從蘇南起步,開始了以鄉鎮和學校為重點的教育現代化建設試點,2005年啟動了以縣域為單位的區域教育基本現代化工作。
江蘇各類教育的質量指標均在全國名列前茅。2013年,江蘇省簽署了共建教育現代化建設實驗區協議,省政府出臺了《關于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的實施意見》和《2020年江蘇教育現代化的指標體系》。從今年起,省教育廳、統計局聯合開展了全省教育現代化建設評估工作,發布了省市縣三級教育現代化建設情況報告。
民生周刊:請您簡單介紹一下江蘇省民辦教育改革情況。
沈健:《民辦教育促進法》已經頒布了一段時間,這項法律的制定對于吸引社會力量發展教育起了促進作用。但近年來,我們的經濟和社會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民辦學校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事業法人登記、民辦學校稅收、師資隊伍建設,還有福利待遇和在職培訓等一系列問題。所以,我認為可以適時地進行《民辦教育促進法》修訂工作。
就江蘇省而言,我們正在積極做準備。我們已經按照普惠公益的原則,對民辦學校究竟是營利還是非營利進行分類管理。對于實施普惠公益的非營利的學校,允許其以事業法人身份登記,同時對于教師、業務培訓、申報職稱、申請項目及參加社會保險等方面,都允許和公辦教師享受同等待遇。
民生周刊:您對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有哪些建議?
沈健:高考首要的任務是為高等教育選拔專業性人才培養對象,因此,選拔性的考試首先應該更多地發揮高校的招生自主權,我認為這是一個方向。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必須進行頂層設計。通過高考對高等教育專業性人才進行選拔測試,要和基礎教育到高中畢業階段的是否達到高中課程標準要求的能力水平測試區分開來,這樣問題可能就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