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貴業 田洪青 周桂芝 王淑芬
面部孢子絲菌病1例
牛貴業 田洪青 周桂芝 王淑芬
臨床資料患者,女,59歲,菜農。左側面部紅斑、結痂7個月。患者7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左側面部出現粉刺狀小丘疹,搔抓后逐漸增大,無自覺癥狀。無外傷史、類似家族史及其他病史。查體:系統查體未見異常。皮膚科檢查:左側面部見一直徑約3 cm圓形暗紅色隆起性斑塊,邊界清楚,中央附有黃黑色結痂(圖1)。實驗室檢查:血常規,肝、腎功能均正常。皮損病理檢查示:表皮結痂,假上皮瘤樣增生,較多嗜中性粒細胞移入表皮。真皮內較多嗜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及漿細胞混合性浸潤,并見上皮樣細胞肉芽腫(圖2)。PAS染色:未見菌絲及孢子結構。真菌鏡檢及培養:申克孢子絲菌(圖3)。結合臨床表現,診斷為孢子絲菌病。治療:伊曲康唑100 mg,日2次;局部熱敷。治療2個月后,皮損明顯好轉,面部紅色斑塊顏色變暗,浸潤減輕,覆少許鱗屑(圖1)。

圖1 a:左側面部圓形暗紅色隆起性紅斑,邊界清楚,中央附有黃黑色結痂,直徑約3 cm;b:治療2個月后復診,面部紅斑顏色變暗,浸潤減輕,覆有少許鱗屑

圖2 a:假上皮瘤樣增生,較多嗜中性粒細胞移入表皮(HE,×40);b:真皮內較多嗜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及漿細胞混合性浸潤,并見上皮樣細胞肉芽腫(HE,×100)圖3 分隔狀菌絲的兩側見梅花狀小分生孢子
討論 孢子絲菌病是由申克氏孢子絲菌所引起的表皮、皮下組織及其鄰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可致化膿、潰爛及滲出,有時可波及各臟器。1申克孢子絲菌是一種在室溫下菌絲腐生相和在宿主中酵母寄生相的雙向真菌。廣泛存在于柴草、蘆葦、糧秸、朽木、土壤、沼澤中,帶菌動物抓咬也可傳染致病,病程緩慢,濕熱帶地區發病率較高。2好發于四肢和頭面部等暴露部位。目前該病為沈陽及周邊地區主要的深部真菌病,占深部真菌病確診病例的96%左右。3該病主要通過損傷的皮膚、黏膜及上呼吸道、消化道傳染,以農民或在陰暗潮濕環境中及園林工作者為多。本病臨床分為5型:①淋巴管型;②固定型;③皮膚播散型;④皮膚混合型,兼有固定型和淋巴管型損害;⑤皮膚外型(又稱內型或系統型)。1,4而固定型及播散型則較難識別,極易誤診。皮膚播散型少見,容易誤診,由淋巴管或血液循環播散,皮損周身散發,伴有全身癥狀,可致真菌敗血癥。播散型孢子絲菌病,多見于糖尿病、艾滋病、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等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文獻報道,據初步統計全國已報道孢子絲菌病約3489例,分型病例2356例,其中皮膚型2348例,占分型病例的99.6%。在皮膚型病例中皮膚固定型1235例,占皮膚型的52.59%。文獻中報道的誤診病例多屬固定型的損害,因其損害形態多樣。皮膚感染病原菌一般經過1~4周發病,少數患者潛伏期更長。多數病例皮膚先有外傷,也有病例無明確的外傷史。對主觀癥狀不明顯,但又久治不愈的炎癥性丘疹,結節、潰瘍、疣狀損害、腫瘤樣損害、痤瘡樣損害等,而又發生于暴露部位者應考慮到本病,結合真菌培養則可確定診斷。5
本例患者僅累及面部皮膚,考慮是由于面部輕微外傷后接觸被孢子絲菌污染的物體而被感染所致。本病治療首選伊曲康唑,亦有內服聯合局部應用特比萘芬治療兒童孢子絲菌病療效良好的報道。6
1趙辨.臨床皮膚病學.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433.
2張學軍.皮膚性病學.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84-85.
3高峰,王強,李鐵男.沈陽地區孢子絲菌病48例臨床分析.中國真菌學雜志,2007,2(3):146-147,157.
4秦啟賢.臨床真菌學.上海:復旦大學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2001.277-279.
5王愛平,金星姬,陳偉,等.伊曲康唑聯合特比萘芬治療孢子絲菌病1例.中國真菌學雜志,2008,2(3):26-28.
6李發增,冉玉平.特比萘芬治愈兒童鼻翼孢子絲菌病1例.中國真菌學雜志,2007,2(1):33-34.
(收稿:2013-04-28 修回:2013-06-07)
山東省皮膚病醫院,濟南,25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