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立娟
(佳木斯大學 外國語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試論外語學習中的思維重建
潘立娟
(佳木斯大學 外國語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第二語言的學習受母語思維的影響。語言的普遍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學習外語,但語言的差異性又會給外語學習帶來障礙。母語思維對外語學習既有積極的影響又有消極的影響。原有思維體系的打破與重建即創建一種新的外語思維體系是外語教學改革的根本途徑。
外語學習;母語思維;思維重建;教學改革
外語學習從一開始就是在母語思維的過程中進行的,外語的第二語言系統是在母語系統已經建立、思維能力已形成的條件下建立起來的,因此母語思維對二語學習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思維是一種心理現象,是通過語言進行的,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社會的產物。語言是思維的主要載體和媒介,是表達思維的內容。思維和語言是密不可分的,思維與語言的關系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思維是語言的“內核”,而語言是思維的“外殼”。[1]語言和思維是相互影響的,離開了思維,語言便沒有了表達的內容,便失去了存在的根基;思維同樣離不開語言,沒有了語言,便無從表達我們的思維。外語學習從本質上來說就是要表達我們自己在母語環境下的思維成果。因此,在二語學習過程中,完全摒棄母語思維的影響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
語言具有普遍性,尋找語言之間的相似點對二語學習具有促進作用;語言之間又具有差異,導致目標語的學習過程充滿困難。
(一)母語思維的正遷移
人類的思維是有共性的,作為思維載體的語言也具有共性,母語與目標語之間的這種共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學習外語。母語思維的正遷移是指學習者在進行目標語的學習過程中,借助于母語的語言規則和思維方式,表達和理解同樣或類似的言語行為。[2]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很多語言學家開始研究語言的普遍性。Chomsky 認為普遍語法是人類一切語言都必須具有的原則、條件和規則系統,是人類通過生物進化和遺傳先天獲得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錯誤分析”認為,母語和目標語的相似性越多,在學習目標語的過程中產生的錯誤就會越少;反之如果兩種語言的差異越大,產生的錯誤就越多。漢語和英語這兩種語言系統有一定的相似性。例如,“主語+謂語+賓語”是漢語句子的主要結構,也是英語句子的主要結構。漢語和英語的相似性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地學好英語這門語言。
(二)母語思維的負遷移
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根深蒂固的母語思維對外語學習具有極大的破壞作用,即母語思維的負遷移。不同語言之間存在著細微的差別,語言表達的概念往往沒有一對一的對應關系[3]。
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體系具有很大的差異,例如漢語并沒有主謂一致的問題,“他居住在上海”和“他們居住在上海”這兩個句子中,雖然第一個句子的主語為第三人稱單數,但是謂語動詞“居住”沒有變化;然而在“He lives in Shanghai”和“They live in Shanghai”這兩個句子中,第一個句子的主語為第三人稱單數,因此謂語動詞“live”就要相應地變成第三人稱單數的形式。漢、英語的這種差異使中國英語學習者經常犯主謂搭配不一致的錯誤。
母語負遷移可能使二語學習者在感到困難的語言結構上采取回避策略。例如,漢語并沒有突出虛擬語氣這個概念,導致中國英語學習者在運用英語時不擅長使用虛擬語氣。回避策略是一種消極的心理行為,會阻礙學習者的學習進程,使學習者的語言運用水平停滯不前。
思維是阻礙我們提升英語水平的一個關鍵因素。嬰兒剛出生的時候具有學習任何語言的能力,且這些能力是均等的。但隨著他們的成長,母語學習能力凸顯,并占據主導地位,其它語言的學習能力漸漸被隱藏。我們在最初接觸英語的時候總是尋找這種語言與我們母語之間的共性,當共性越來越少或無從尋找的時候,我們開始排斥這種語言,因為我們太依賴于我們大腦中固有的思維體系去認知、思考和學習。
因此,外語教學改革不僅僅要改革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也要從根本上改變學習者的思維方式。美國語言學家Richard Schmidt 認為, 一個人是否能用外語思維是一個程度問題。外語思維在和母語思維的競爭中經常處于弱勢的地位,習慣是我們大腦中很難改變的一種存在,而我們對母語思維的依賴已成為我們處理任何信息的習慣。筆者就如何打破并重建母語思維體系提出幾點看法:
首先,思維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并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的影響。過去我們的初、高中英語教學主要是引導學生記單詞、語法體系及語言結構。高校英語專業在教學內容上似乎更多樣化,但這只是表面。如很多外語高校的課程設置包括口語、聽力、精讀、泛讀、口語、寫作、翻譯等,這其實仍是初、高中英語教學模式的延續,只不過是把籠統的教學內容具體化,而對文化教學仍抱持淺嘗輒止的態度。文化是同一人群一代又一代共享、獲得和傳承的信仰、習俗、價值、行為、制度以及思維模式的總和[4]。文化不是理論體系而是客觀存在的事物,文化的習得在某種程度上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外國文化教學可以貫穿于外語教學的整個過程。
其次,要轉變教學模式,改革教學內容。思維重建只依賴于文化教學是不夠的,現行英語教學模式的一個弊端就是在不知不覺中導致學生形成了母語思維框架下的英語學習習慣。課堂教學缺乏或根本沒有真實語料、真實語境,學生其實是在母語語境下學習由本民族人按照母語思維創造的英語材料。大部分英語學習者在經過長達十幾年的學習之后,英語實用能力絲毫不見提高。教學內容的選擇主要體現在教材的選擇上,教師可以嘗試選擇由以英語為母語的編者編寫的材料,材料的內容要貼近社會生活、文化、習俗;課堂教學要多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提供各種情景的動畫資料。另外,改善英語教學現狀的一個關鍵因素是教師自身和教育環境,即學校和各級教育部門。如何為學習者尋找到英語素質高、責任心強的教師,如何為外語學習創造“健康”的環境應該成為我們的目標。如果教師素質不提高、教學大環境不改變,外語學習者思維模式的重建就會成為沒有根基的空中樓閣。
母語思維對外語教學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語言之間有共性,這種共性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學習外語。語言之間又有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又成為我們學習外語的障礙。筆者認為,應轉變思維方式,實現思維模式的重建。文化教學應該貫穿于外語教學的整個過程,學習一門語言其實等同于學習一個民族的各個層面;與此同時要改革教學內容、轉變教學理念、注重外語教師的選拔與考核。
[1]陳原.社會語言學[M].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0.
[2]楊樹林. 試論二語習得中的母語思維[J].教育科研,2009 (11).
[3]王初明.應用心理語言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4]王維波,車麗娟. 跨文化商務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2013-12-04
佳木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w2011—074)。
潘立娟(1979- ),女,黑龍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從事外國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研究。
H319
A
2095-7602(2014)02-01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