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利芹
(吉林師范大學 大學外語部,吉林 四平 136000)
同伴互評在團隊任務型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實證研究
唐利芹
(吉林師范大學 大學外語部,吉林 四平 136000)
同伴互評是二語習得領域的一個重要理論,它是建立在社會建構主義理論基礎上的一種學習活動。本文主要對同伴互評在團隊任務型英語口語教學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進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同伴互評能夠有效提高學生互評的能力,改進英語口語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同伴互評;團隊任務型;英語口語教學
2004年,國家教育部高教司制定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教學要求明確規定:“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盵1]這充分表明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團隊任務型口語教學,是一種用任務來驅動團隊合作的教學模式。這種口語教學模式以“為學生塑造良好的練習口語的環境”為前提,用任務驅動的方式讓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討論,用英語進行展示和評價。同伴互評(peer feedback或peer assessment)是二語習得領域的一個重要理論,它是建立在社會建構主義理論(constructivism)基礎上的一種學習活動。同伴互評(peer feedback)本質上與交際法的理論一致,是指學習者對各自完成的學習任務進行相互評價,可以采取兩人互評形式,即結成學習對子;也可以采取多人互評形式,用于各種學習活動中:如書面作業(written work)、口頭陳述(oral presentation)、角色表演(role play)等[2]。
20世紀70年代以來,許多專家學者對同伴互評在二語(EFL)學習中對學習者寫作能力的影響已經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3]。研究表明:同伴互評能提高學習者的寫作能力,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同時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自主性,促進合作學習。然而,有關同伴互評對學習者口語能力的影響的相關研究可以說是鳳毛麟角,這說明同伴互評在英語口語教學中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筆者試圖對同伴互評在團隊任務型英語口語教學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進行研究,以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提升英語口語教學效果。
(一)實驗目的
檢驗同伴互評在團隊任務型口語教學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及對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效果的影響。
(二)實驗對象
本項研究的61名受試者是吉林師范大學非英語專業2010級本科生,分別來自文學、歷史、教育、傳媒、物理和數學六個學院,其英語課均由筆者教授。
(三)研究工具
1.問卷調查
筆者根據課題研究的目的,設計了調查問卷一——《同伴互評問卷調查表——關于大學生對同伴互評的看法調查》和調查問卷二——《同伴互評問卷調查表——關于大學生對同伴互評的功效調查》。調查表共有28項內容,每一項都按李克特式量表提供5個選擇:1表示非常同意,2表示基本同意,3表示同意,4表示基本不同意,5表示不同意。學生根據自己的真實學習情況對調查項目作出回答。學生于第一周填寫調查問卷一,最后一周填寫調查問卷二。
2.訪談
為了獲得更精確、更豐富的研究數據,筆者在期末時(第18周)對部分學生進行了訪談。
(四)實施過程
本研究實施的時間是2011年9月到2012年1月,為期16周,采用PPS教學法進行團隊任務型口語教學。首先,教師在第一周讓學生填寫調查問卷一,即《同伴互評問卷調查表——關于大學生對同伴互評的看法調查》,考查學生是否愿意對同伴的口語進行評價,這是本次實證研究的前提。從問卷結果中,我們了解到學生對同伴互評持有積極的態度。因此,教師對同伴互評實驗班的學生進行團隊任務型口語教學和同伴互評相關知識的培訓,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團隊任務型口語教學的實質,能夠對同學的發言進行有效的同伴互評活動。接下來向實驗班的學生發放并講解口語能力評估表(見表1),從五個層面對學生的口語能力進行評估:(1) 語音、語調(20%);(2) 詞匯(20%);(3)語法(20%);(4) 結構與內容(20%);(5) 流利性與連貫性(20%)。由于我校的大學英語教學實行大班授課,因此教師沒有足夠時間對所有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作出評價。于是筆者在學生開展互評之前,先把學生分為10組,每組6~7人。讓學生在小組內先進行評價,然后每組選出一名代表對發言學生的口語進行評議。在一學期的同伴互評活動中,每個組員必須做到至少發言5次。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又有利于學生發現同伴和自身在英語口語方面的不足,及時作出自我反思與評價。
表1 口語能力評估表
然后,筆者向實驗班所有的學生介紹成功發言所具備的幾大要素:語言的流利性、準確性和連貫性、發言的姿態,必要的手勢和動作、豐富的表情和眼神,適當的語流和語速、和觀眾互動、脫稿發言等。
盡管展示口語的形式多種多樣,但是考慮到過多的變量會影響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因此,筆者選擇了涉及因素最少的口語表現形式——演講(speech)作為考查學生口語的方式。教師利用PPT向實驗班和控制班布置難度適中的學習任務(就某個話題發表自己的觀點或者選擇自己喜歡的話題進行談論),并提出相關要求:學生一周要完成老師布置的兩個任務,利用課堂上20分鐘的時間讓2名學生站在講臺上,依次發言。另外,愿意使用PPT的同學可以借助PPT,發言時間為2~3分鐘。當同學發言結束后,實驗班的其他同學可以根據口語能力評估表的各項指標,針對同伴所作的發言進行相互評估,并提出改善的建議。
1.問卷調查數據的收集
學生于第一周填寫調查問卷一,即《同伴互評問卷調查表——關于大學生對同伴互評的看法調查》。其統計結果如表2。
表2 學生對同伴互評的總體看法
在第16周,筆者讓學生填寫調查問卷二,即《同伴互評問卷調查表——關于大學生對同伴互評的功效調查》。其統計結果如表3:
2.問卷調查數據的分析
從表2我們了解到:大部分學生愿意并且期待對同學的口語進行評價,對同伴互評持肯定態度。他們相信同伴互評能夠激發自己改善口語的渴望和興趣,提高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這驗證了同伴互評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可行性。
從表3中我們可以看出:有83.6%的學生認為評價其他同學的口語可以激發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增強他們學習英語的信心。這主要是因為討論和評價其他同學的口語可以讓他們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拓展思維空間,從而獲得更多的信息并在其口語中加以展示。分別有62.3%和59.1%的學生認為評價同學的口語能夠幫助自身提高口語的流利性和連貫性以及口語交際能力。分別有64.7%和58.2%的學生認為同學的評價能夠幫助自己提高語音語調和詞匯語法。這表明學生在評價同伴的口語過程中,通過借鑒同伴使用的單詞、短語和句型,能夠提高和鞏固自身的英語水平。同時在分析和改正別人錯誤的基礎上,能夠做到引以為戒,提高自身措辭、句型和語法的靈活性和準確性。因此,同伴互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另外在了解學生評價同學口語遇到的困難時,有一半左右(54.1%、47.6%、49.2%)的學生認為在對同學所講述的內容、語音語調、詞匯語法方面進行評價時存在困難。這說明部分學生的英語基礎不牢固,英語知識掌握得不夠扎實。針對這樣的學生,教師應該“因材施教”,從基礎抓起,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最后,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對同伴互評的看法和同伴互評的有效性,在第18周,筆者對15名學生進行了訪談。其中大部分學生認為同伴互評的方法提高了自己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了自信心,同時提高了自己對優缺點的認知能力和糾錯能力,提高了自己在單詞、短語和句型使用方面的準確性和合理性。但仍有一部分學生認為在同伴互評的基礎上,教師應該給予一定程度的點評,指出學生評改的優缺點,從而有利于學生口語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本項研究表明:同伴互評能夠激發學生改善英語口語的渴望和興趣;能夠使學生意識到自己口語的優缺點,提高自身的糾錯能力;能夠促進學生間的合作學習;能夠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其次,大部分學生對同伴互評持有積極的肯定態度,在互評過程中都能積極配合教師,按照同伴互評的要求去操作。但由于大學英語教學采用分級教學,學生來自不同的院系和自然班,他們之間不是很熟悉。因此,一些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在小組討論中不愿意發言,從而阻礙了學生在小組活動中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另外有一部分學生缺乏責任感,不按教師的要求進行討論,而是閑聊。所以,教師一方面應該認真監控學生在課堂上的同伴互評活動,避免互評變成“閑聊”;另一方面,可以把學生在同伴互評活動中的表現與期末成績掛鉤,以督促學生積極地投入到同伴互評的活動中去。本項研究帶給我們的啟示是:只要教師提供明確的評價依據,經過恰當的訓練,并進行適當的指導,學生能夠給同伴的口語作出有效的評議,而且能根據同伴提供的建議改正錯誤。另外,在同伴互評的基礎上,教師應該給予一定的指導和評價,指出學生互評中的優缺點,從而有利于學生口語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和改善。
實踐證明,學生通過同伴互評可以對自身口語能力進行深刻反思,而學生的自我反思遠比教師的諄諄教導更加有效。通過同伴互評的方式對學生口語能力進行評價是可行的、有效的,在提高學生英語口語能力和培養技能方面具有借鑒作用[4]??傊?,同伴互評這一方法能夠有效提高學生互評的能力,改進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陳婉琳.團隊任務型寫作教學中同伴互評反饋形式研究[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2009(2).
[3]李傳玲.同伴互評:四兩之力可撥千斤之石——大學英語口語課堂中的同伴互評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 2009(11).
[4]韓冬晶. 高中英語口語能力表現性評價中師評和生評方式整合的調查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5).
An Empirical Study of Peer Assessment in Team Task-based Oral English Teaching for Non-English Majors
TANG Li-qin
(Public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Jilin 136000, China)
Peer assessment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it is the learning activity based on the social constructivism theory (constructivism). This article mainly studies the feasibility and validity of peer assessment in team based-tasked oral English teaching for non-English maj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peer assessment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assessing each other, improv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oral English, improve th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so as to further improve students’ oral English ability.
peer assessment; team task-based; oral English teaching
2013-10-29
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GH12162)。
唐利芹(1976-),女,山東陽谷人,吉林師范大學大學外語部副教授,碩士,從事英美文化及大學英語教學研究。
H319
A
2095-7602(2014)02-01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