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雷
(長春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科學與人文并重的高校體育教學研究
陳 雷
(長春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目前高校體育教學存在重科學、輕人文的現象,而這與教育部的要求不符。本文以科學與人文融合的思想為依據,探討科學與人文并重的高校體育教學。科學與人文并重的高校體育教學能充分體現體育的價值,也是高校體育教學行為和教學理念的整合,是體育人文精神的傳承。科學與人文并重的高校體育教學能體現高校體育教學“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對學生體育文化的培養產生影響。高校體育教學只有堅持科學和人文并重才能獲得長足的發展,才能真正促進大學生的身心素質發展。
科學與人文;高校;體育教學;研究
高校體育教科研工作呈現出重實際、輕理論的態勢,高質量論文較少,缺乏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重復性、低水平的論文比重大。這都反應我國高等體育教學改革過于重視技能、教法和體質等方面的研究,忽視了增進學生心理健康以及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探索,從而使高校教學呈現出重科學、輕人文的傾向和重復研究的問題。本文從理論上分析了高校體育的科學性和人文性特征,并從理論上提出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內容和方向——科學與人文并重,以進一步貫徹《全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提出的“健身性與文化性統一”的原則。
1.1 高校體育的人文性特征
大學生學習體育不僅僅是提升運動知識和技能的過程,還是提升意志、改變態度、價值觀的過程。高校體育教學能很好地對學生進行非智力素質的培養,具有人文性特點。從體育功能來看,現代社會需要身心素質好、適應性強的人才,而高校體育教學可以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身心素質。
1.2 高校體育的科學性特征
體育作為一門科學,是建立在自然科學的基礎上的,因此體育教學要涉及生理學、解剖學、生物化學、遺傳學等學科的內容。體育教學主要是運動知識、技能和情感等的教學,這些都需要學生在認知過程中完成,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要遵循人的發展規律,所以體育的藝術性和自然性更能體現體育的科學性[1]。現代競技體育已逐漸演變成為科學的競爭,現代體育競賽不僅是運動員體能的競技。
高校體育教學要實現科學與人文并重的體育教學改進,首先要解決高校體育教學要教什么、如何教的問題。
2.1 高校體育教學的內容
2.1.1 高校體育教學核心內容建設
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存在一些誤區。有些學校認為多開設一些體育課程便是對教學的改革,其實教學改革并不是高校體育項目的擴展。如果高校對教學項目沒有規劃,便很難提煉出核心的教學內容,使得教學內容的學術含量低。因此,高校體育教學首先要確定核心教學內容,這是體育教學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2.1.2 高校體育教學內容要符合時代要求
通過研究不同階段的國內外體育教學可以發現,不同時期的體育教學都有時代的烙印。因此,在高校體育教學內容的安排上要考慮目前學生體質的狀況,教學內容要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造成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高校體育教學中,要不斷探索和追求體育教學的科學性、人文性。
2.1.3 體育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人文性
高校體育教學內容涉及的方面較廣,包括生理、心理、健康、健身方法、技術動作等,這些內容屬于身體教育的科學知識;另外,體育還有一種特定的文化知識,如教學禮儀、裁判和組織過程等。體育的科學與人文特點都會對學生的體育態度、認識和行為產生影響[2]。因此,高校體育教學中,科學與人文并重的體育教學更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2 高校體育教學的方法
2.2.1 如何區別教學和訓練
當前高校體育教學中,教學的重點仍然被放在運動項目的技術動作上,而且在教學中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這樣的高校體育教學把體育訓練和體育教學混淆了。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很多學生只能被動學習。同時,以技能為主的教學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使高校體育教學沒有快樂的體驗。高校體育要促進學生身體素質與人文素質的全面提升。
2.2.2 重視體驗式教學
體育教學和其他學科一樣,包含知識教學、情意教學、體驗教學。體育教學應注重情意教學和體驗教學,使學生通過體驗式學習獲得持久的記憶,這樣的教學不同于知識技能傳授式的教學。高校體育項目較多,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來開展體驗式教學,讓學生通過體驗式學習來學習體育。
2.2.3 多種教學模式的運用
大學生在智力上并不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每個學生的運動技能和運動經歷卻存在著巨大的差別。為了實現科學與人文并重的高校體育教學,要從根本上改革目前的教學模式。單一的傳授式的教學模式沒有針對學生的特點,沒有考慮學生的差異。
3.1 樹立“科學與人文并重”的體育教學新理念
在國際競爭愈演愈烈的今天,體育教學的發展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的競技水平,影響著國家的活力和競爭力。因此,高校體育教學要摒棄落后觀念,向培養基礎知識扎實、知識面廣、創造能力強的高素質復合型體育人才方向發展。我國高校一直以來在教學形式和方法上都難以突破,只注重運動成績。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實施“科學與人文并重”的教學理念,不僅僅教授學生運動技能知識,促使其鍛煉身體,還利用體育運動特有的人文性特點來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
3.2 構建“科學與人文并重”的體育教學新思想
科學精神是人類在科學實踐活動中要遵循的價值標準、行為規范,二者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是人的發展。所以,高校體育教學要貫徹科學與人文并重的思想,培養出全民發展的人才,為社會做出貢獻。高校體育實施科學與人文并重的教學,要改變高校多年的落后教學觀念,充分發揮教育的功能,全面貫徹以人為本的人文思想,注重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統一。高校教學不能簡單地培養學生的體育技能,而要把技能培養和人的培養加以整合,實現“知行合一”。
3.3 實施“科學與人文并重”的體育教學新體系
3.3.1 確定終身體育的教學目標
當前,我國正積極推進“全民健身計劃”。這個計劃能否順利實現,還要看其是否能提升國民的終身體育意識。學校是培養人終身體育意識的重要環節,在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思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3.2 制定符合學生興趣的教學內容目前的高校體育教學中,多數項目都是競技體育項目,要求相對較高,學生很難全面把握。很多教學項目并不適合終身鍛煉,學生畢業后,這些學習的項目很快就被放在一邊。要實現體育的人本精神,有必要對高校體育教學進行重構。高校體育教學要針對學生的年齡和特點,為學生提供廣闊的選擇空間,拓闊體育視野,調動其主動參與運動的熱情。
3.3.3 選擇適合年齡層的教學方法
我國在體育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方法往往過分注重運動技能的培養,而且教學幾乎是千篇一律的動作講解與示范,然后分解練習、完整練習和反復練習[3]。這種教學方法雖然沿用了多年,有一定的優點,但也存在很大的不足,忽視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培養,也不利于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并獲得鍛煉樂趣。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師生互動學習,而不是教師講,學生聽和練。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特點和實際需求來創設項目、選擇方法,讓學生參與體驗式學習。
3.3.4 營造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
體育文化作為高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校體育文化可以育人、育心、育智、育體等[4]。為此,高校體育要積極營造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舉辦各類比賽,開辦俱樂部,通過校園宣傳欄宣傳體育文化信息等,以此吸引學生參與運動,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
今后的高校體育教學必須注重“科學與人文并重”的思想,并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對體育教學思想、原理和方法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總之,高校體育教學要順應時代的發展,要變革培養學生的方式和思想,向著科學與人文并重的方向發展,真正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實現科學與人文相融合的高校體育教學。
[1]王軍. 科學人文主義教育觀對我國體育課程改革的影響研究[D]. 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08.
[2]陳仲平,宋征遠.對高校體育教學中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融合的本質特征及途徑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7,(1):34-35.
[3]宋繼新,貢娟.論科學與人文融合的體育運動[J].體育學刊,2004(11):107-109.
[4]徐明.從體育文化的視角論高校育人氛圍的構建[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10,31,(4):23-25.
2014-02-27
陳 雷(1975-),男,吉林長春人,長春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碩士,從事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
G807.4
A
2095-7602(2014)04-01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