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倬鑫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新的經濟交易模式不斷涌現,其中電子商務成為我國市場經濟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借助于電子商務技術,網上購物作為一種經濟、高效的購物方式已逐漸成為一種主流的消費模式。與傳統的商務模式相比,電子商務具有虛擬性和隱蔽性的特點。從稅收的角度來講,征稅主體對實體經濟的稅收征管手段在不斷地完善,但是對電子商務的稅收征管幾乎是一個“真空區”。隨著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網上交易額的數量不斷膨脹,我國的稅收也將更多地被侵蝕。因此,探討電子商務領域的稅收征管問題是極其必要的。本文將首先分析我國電子商務的征稅現狀和問題,然后再借鑒一些國外在電子商務領域的經驗,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議。
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令人驚嘆,但是,從稅收的角度來說,電子商務是對稅收征管的巨大挑戰。對于這樣一種新的經濟運作模式,如何確定征稅主體、怎樣去征稅以及征多少稅都是很大的難題,國家應當如何通過稅收征管去保障國家的稅收利益并引導電子商務有序發展是稅務部門現在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在實體經濟中,我國主要是通過發票來掌控稅收,即所謂的“以票控稅”。但是,對于電子商務而言,要想以同樣的手段來征收稅款是很難的。因為電子商務具有極強的隱蔽性,此外,商品的購買者也缺乏索要發票的意識。現行的稅收征收管理法制定的時間已經比較久遠了,盡管稅收征管法在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完善,但是,卻無法適用于電子商務這種新的經濟模式。對于電子商務的征管,有些地方已經有了一些初步的嘗試,例如,武漢在2011年開出了全國第一張個人網店的稅單。但是,目前我國還沒有出臺全國性的關于電子商務稅收征收管理的辦法。
我國的稅收法律可以分為實體法和程序法,其中實體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及其有關條例組成,而程序法則主要是《稅收征收管理法》。這一系列的法律法規都是針對實體經濟制定的,這些實體法對每個稅種都明確了課稅對象、稅基、稅率以及納稅人等具體的稅制要素。《稅收征收管理法》則對稅務機關如何開展稅款的征收工作以及納稅人如何履行納稅義務等程序上的問題作出了具體的規定。但是,這些法律規定都不適用于電子商務這種新的經濟模式,而且,我國目前也還沒有制定出一部適用于全國電子商務的稅收法律。因此,對于電子商務該不該征稅、如何征稅以及怎樣征收都還處于探討之中,有些地方的稅務部門也還只是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工作。
現行的稅法將征稅對象劃分為五種類型,即流轉額、自然資源、財產、行為以及所得額,與之相對應的有流轉稅、資源稅、財產稅、行為稅以及所得稅,這幾類稅種幾乎涵蓋了實體經濟中的各種交易類型。但是,在電子商務的環境下,傳統的這些稅種并不能滿足需要。對于涉及到銷售商品和提供勞務等類型的交易可以比照增值稅和營業稅的相關規定增稅。但是對于毫無實體經濟交易特點的交易活動,我們很難用現有的稅法去確定課稅對象的性質。例如:以數字形式提供的文字、視頻和音頻的下載和瀏覽等交易活動,如何確定其交易的性質、怎樣去征稅都是很難確定的。此外,網上交易活動的種類十分繁雜,如何對如此眾多的交易活動進行分類本身就是一件很復雜的工作。
在實體經濟中,稅務機關可以通過納稅人的財務賬簿、交易合同、發票以及其他一些單據開展稅款的征收、納稅檢查以及評估等工作。但是,電子商務交易則對稅務機關的監管提出了很大的挑戰,主要表現為電子商務中真實的收入額難以確定。電子商務中,交易雙方幾乎不存在紙質的交易憑證,盡管交易有電子數據,但是,這些數據很容易受到人為的修改并且很難被查出。此外,納稅人可以利用高級的加密技術隱藏很多交易信息。如此一來,如果對交易額征稅,納稅人為了逃避納稅義務可以通過修改交易數據來減少收入,或者通過隱藏技術使得很多交易信息變為無形,并且稅務機關很難通過稽查手段識別納稅人的這種行為,長此以往,稅款的流失將非常嚴重。
電子商務與實體經濟存在很大的差別,在稅法的適用上難以統一,因此,專門制定一套適用于電子商務的實體法律制度會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在制定法律時可以參考實體經濟中的稅收法律法規,要遵循稅法的制定原則,如公平原則、效率原則以及國家主權原則等。由于電子商務涉及的交易活動十分繁雜,為了確保稅法能夠得到普遍的遵從,相關部門要全面研究電子商務涉及的交易行為,對于與電子商務相關的交易行為、交易環節應進行總括性的規定,防止納稅人利用漏洞逃避納稅義務,使C2C 模式下的電子商務征稅行為確實有法可依。在實體法的制定中,尤其要注重明確交易行為賣方的經營所在地、課稅對象以及計稅依據等關鍵問題。對于規模小的網店可以在稅法上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對于鼓勵發展的領域也可以給予優惠政策。總之,法律的制定模式可以參考實體經濟中的法律制度以及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家的做法。
除了實體法的制定外,與之相配套的程序法建設也應加強,對于電子商務的稅收征管也應注重對網絡的應用,以新的手段對新的交易行為進行征管才能更有效地管理納稅人的行為。
1、建立專門的電子稅務登記制度。在實體經濟中,稅務登記是納稅人從事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稅務部門實施稅收征管的首要步驟。對于電子商務,我國同樣可以制定與之相配套的稅務登記制度,這是稅收征管的一個前提和基礎。在電子商務的稅務登記中,尤其要注重留下企業的服務器地址、網頁名稱、電子賬戶以及支付方式等非常重要的信息,稅務機關需要建立強大的信息數據庫從而詳細掌握網店的交易信息。此外,稅務部門還需要與銀行以及網絡服務機構建立聯系,加強信息的溝通,從而為信息的交叉比對提供支持。對于網上納稅人的納稅情況,稅務機關可以定期在網上進行公布,對于表現不佳的納稅人在規定期限內不改正的,可以采取罰款、吊銷營業資格的處罰措施。
2、建立和實施電子票據制度。在實體經濟中,稅務部門通過“以票控稅”有效地提高了稅收征管的效率,對于電子商務,我們也可以通過建立一套電子票據體系來有效防止稅源的流失。因此,稅種的制定以及稅率的制定都要分情況而定,區別對待既能有效進行稅款的征收也可以體現公平原則。發票是交易活動與稅收的關鍵橋梁,我們可以利用強大的技術條件開發出能夠自動識別網上交易活動類型的電子發票,如能成功開發出這樣的電子發票,電子商務的稅收征管將不再那么繁瑣和復雜,電子商務的稅收漏洞也能有效地堵上。
3、建立網上稽查制度。電子商務的發展也是對稅務部門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建設的一種挑戰。為了適應電子商務的“無紙化”特點,稅務部門需要加大對軟件開發的投入力度,開發與電子商務相適應的電子稽查系統十分必要。傳統的稽查手段不能較好地適用于電子商務,稅務部門要利用高科技的手段結合電子稅務登記、電子申報以及電子票據等來監控網上交易行為。
電子商務與實體經濟活動相比更容易分散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而這無疑增加了稅收征管的難度。目前,不同的國家對待電子商務的稅收態度存在著差異,這給電子商務的納稅人提供了逃避繳納稅款的機會,這一點與實體經濟是相似的。為了解決電子商務帶來的國際性問題,國家或地區之間需要加強合作,進行信息的有效交流,共同建設公平、透明、易于管理的國際稅收征收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