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 楊寶石
(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中國經濟經過三十年多的高速發展,其成就舉世矚目。然而長期以來粗放型增長所積累的矛盾日益突出,基于現實經濟發展中不斷積累的一系列深層次矛盾,我國提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戰略,并成為“十二五”規劃的主線,為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我們談了很多年,效果一直不理想,從“九五”規劃提出兩個“轉變”,“十一五”規劃更是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代替過去常提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進入“十二五”以來更加重視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但由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內涵界定不清晰,體制、制度改革滯后,“數典忘祖”的事經常發生,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轉變面臨艱巨任務和嚴峻挑戰。如何有效破解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困局,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扎扎實實的成效,已成為理論界和學術界必須面對和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本文通過對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理論視角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比較研究,重新界定經濟發展方式的核心內涵,從全新視角和深層次視角探究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核心因素,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新的理論思考。
宏觀經濟學視角下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也稱為傳統理論視角下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即當下大家最熟悉的,也是正普遍應用的凱恩斯理論角度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其核心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宏觀經濟學的經濟增長公式。宏觀經濟學的增長公式,即凱恩斯的增長公式,其核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總量GDP是由總需求決定的,而總需求是由三部分組成,用公式表示:GDP=AD(總需求)=消費需求(C)+投資需求(I)+政府購買需求(G)+凈出口需求(X-M)。
(2)宏觀經濟學經濟增長實現路徑。依據凱恩斯經濟學理論,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的增長和財富的積累主要取決于經濟社會的總需求,因而要刺激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刺激總需求來實現。但凱恩斯經濟學理論揭示出三大規律,即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資本邊際報酬遞減規律、流動性偏好陷阱規律,且三大規律發生的作用分別是: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導致經濟社會消費需求(C)的不足;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導致投資需求(I)的不足;流動性偏好陷阱規律導致消費需求(C)和投資需求(I)的不足。由于三大規律共同作用,必然導致經濟社會總需求的不足,進而影響GDP的增長。其結論是,經濟社會要保持經濟增長,必須增加總需求,要增加總需求只有借助政府力量來實現,即依靠政府的經濟干預政策主要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實現。
(3)宏觀經濟學的經濟轉軌。依據凱恩斯經濟學理論,經濟社會經濟轉軌問題的基本思維定式是,只要經濟社會有需求,只要總需求是增加的,不論是國有企業占國民經濟比重大還是私營企業占國民經濟比重大,GDP就可以增加。因而在一個市場經濟還不成熟、法律、法規還不健全的國家,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幾千年封建強權政治沿襲下的“強政府,弱社會”的國家,增加社會總需求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大力發展國有經濟,充分利用國有企業。在這種理論思維定式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國有部門的比例大幅提升,尤其是自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進民退”的過程加速推進,據不完全統計,到2010年,中國國有部門占GDP的比重高達35%以上,沒有一個國家的國有部門占到如此大的比重。其理論的負面效應是:一方面,在中國的國有企業由于享有“共和國長子”的特殊地位,在得到了國家太多的資源、資金、項目的扶持和政策傾斜的同時,又能憑借它的壟斷地位獲得高額壟斷利潤,導致技術創新動力缺失和經濟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國有企業上交國家的利潤比例偏低,大量GDP不能變成消費者的購買力,導致收入差距不斷擴大,消費占GDP比重持續下降。
微觀經濟視角下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也稱新理論視角下的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也就是亞當?斯密理論角度的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其核心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微觀經濟學的經濟增長模型。亞當·斯密200年前提出的經濟增長模型關注的是財富創造,即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全員勞動生產率水平的提升;全員勞動生產率水平的提升主要依靠技術進步,依靠創新來實現;而技術進步和創新又靠什么來實現,主要依靠社會分工和專業化,即社會分工越細、專業化程度越高,那么社會技術水平越高、創新能力越強;分工和專業化又靠什么,主要依靠市場規模(包括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并保持內外需市場的平衡),市場規模越大,社會分工越細、專業化水平越高,最終通過全員勞動生產率水平的提升來進一步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財富的積累。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其主要原因是充分利用了市場,尤其是充分利用了國際市場。中國在充分利用市場范圍擴大的同時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參與國際分工,不斷提高專業化水平,通過專業化水平的提高,以推動技術進步和創新能力的提升,最終在全球范圍內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中國制造”產品,由此創造了世人矚目的“中國奇跡”。但是中國對國內市場的開發和利用是不充分的,隨著世界性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爆發,在國際市場逐步萎縮的狀況下,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未來中國經濟如何保持可持續增長,重點應該是如何有效開發國內市場和繼續開辟新的國際市場,使內外需市場結構趨向平衡,這是未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點和核心。
(2)微觀經濟學經濟增長實現路徑。下面就亞當·斯密理論視角的國內市場開發實現路徑進行闡述。首先分析需求。從亞當·斯密經濟理論角度分析,國內市場需求的產生和市場開辟,依靠的主體是企業,只有通過企業的技術創新,才能開發出新產品進而進一步創造新的市場需求(即經濟學理論通常所講的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刺激消費需求的產生和市場范圍的擴大),如聯想的樂Phone,蘋果公司生產的IPAD新產品。而企業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的內在動力,主要靠市場激勵機制的形成;而激勵機制形成的前提必須是科斯經濟學的產權制度(產權制度的核心是產權明晰),只有產權明晰了并且得到法律的安全保障,企業的創新才有回報,企業才有動力去進行創新、去開發新產品,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實現真正的轉變。基于亞當·斯密的市場需求理論的結論是要擴大市場需求和規模,必須要依據科斯的產權理論來建立、健全市場激勵機制以調動企業技術創新動力,確保創新得到應有回報。其次分析投資。從亞當?斯密經濟學理論視角分析的投資是為了獲得未來的收益,投資是現在的事而收益是未來的事,未來有許多不確定性,不確定性則是經濟學上所講的風險。因此,企業放棄今天的消費進行投資,從機會成本分析則意味著企業放棄今天消費所能帶給它的最大效用,顯然企業放棄眼前消費而冒著風險進行投資,是為了通過投資效率的提升,以獲取未來更多的收益,如果不能提升效率,那么投資不僅沒有任何意義,反而還會給社會帶來巨大的浪費,因而只有具有效率的投資才是可行的,企業具有效率的投資既能為社會創造需求又能最終提高整個社會的效率水平。同時亞當·斯密經濟學理論還指出經濟社會投資的主體是企業,不是政府,政府投資往往是低效率的并以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為代價,因而要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必須要減少政府投資,充分調動企業投資積極性。
(3)微觀經濟學的經濟轉軌。依據亞當?斯密經濟學理論,經濟社會經濟轉軌問題的基本思維定式是,經濟社會的經濟轉型能否成功實現,其關鍵是能否充分發揮企業家的主導作用,尤其是民營企業家的作用(即使企業家根據他的經驗,依據他敏銳的思維判斷,依據他對市場信息靈敏的嗅覺去研究和開拓每一個市場,去發現每一個未被滿足的需求,并通過企業技術創新去創造更多新的需求和培育更多新的消費增長點,通過擴大市場規模去創造更多的GDP),并非依靠政府經濟政策干預;要充分調動企業家積極性,必須在全社會形成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和創業氛圍,而良好的創業環境和創業氛圍的形成,至少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培育:一方面降低國有經濟比重。其關鍵在于將更多的國有資產真正變成老百姓手里的股份,變成他們的資產性收入。如此同時,大幅提高國有企業上交國家利潤的比例,真正做到既“善其身”又“善天下”;另一方面健全和完善產權制度,注重私有財產的保護和合法性。只有私有財產得到合理、合法的保護,才能促使企業家有動力、有精力去進行技術創新,去開拓每一個未被滿足的市場,從而為社會創造更多的需求和更多的GDP,而不至于由于缺乏安全感,當財富創造達到一定程度后,就思考如何轉移財物,如何脫離實體經濟。
通過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理論視角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比較研究,可以引發我們脫離傳統的思維定式,以全新的理論視角重新界定思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核心內涵,通過體制和制度創新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良好創業環境,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扎實成效。主要結論如下。
兩種理論比較分析的結論是:凱恩斯經濟學理論解決的是短期經濟增長問題,亞當·斯密經濟學理論解決的是長期經濟增長問題。經濟學上所講的短期經濟問題主要指由于經濟周期性波動而導致經濟的不穩定性增長;由于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爆發所導致的經濟大起大落等,這些短期經濟問題的出現,凱恩斯經濟學理論解釋是市場運行出現偏差,市場會失靈,這時依靠市場本身“糾錯”是不可能的,只能借助政府的力量,通過政府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尤其是經濟手段對市場實行干預來實現。如當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爆發時引致需求不足、失業增加、經濟萎縮現象出現時,可以遵循“逆向調節”原則,依靠政府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刺激需求,進而刺激經濟的增長,反之。長期以來,我們在經濟理論認識上的重大誤區,在于用亞當·斯密的短期經濟政策去解決長期經濟問題,導致經濟內部的深層次矛盾不斷激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舉步維艱。現階段中國經濟關注焦點應從短期的經濟增長轉向長期的經濟增長,從關注經濟的數量擴張轉向經濟質量的提升,因而必須暫時告別凱恩斯理論回歸亞當·斯密經濟理論(即回歸市場,市場運行會出現偏錯,但市場運行本身就是一個試錯和糾錯的過程),這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能否取得扎實成效的關鍵。
兩種理論比較分析的結論:凱恩斯經濟學理論解決的經濟問題屬于宏觀經濟學范疇,即從整個國家視角關注經濟的增長和財富的積累。其理論核心是要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和經濟發展方式根本轉變,在路徑上可以借助國家經濟政策的外力來推動,無需通過深層次的制度和體制創新的內在動力來實現。如政府實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通過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擴大中產階級比重等措施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實現內外需市場的平衡;如政府增加財政支出,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等措施刺激國內消費需求;如政府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刺激投資需求等。這種實現路徑的負面效應:一方面雖然能使經濟保持快速增長,但是這種增長是以資源和能源的巨大消耗和浪費、以環境和生態的巨大破壞為代價;另一方面這種經濟增長以經濟結構的巨大失衡為支撐。因而這種增長方式不具有可持續性。現階段中國經濟要實現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必須要暫時告別凱恩斯經濟學理論,回歸亞當·斯密經濟學理論,用微觀經濟學問題的方法解決微觀經濟問題;由側重政府宏觀調控轉向關注制度和體制創新。
兩種理論比較分析的結論:凱恩斯經濟學的觀點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要保持經濟增長和財富積累,通過擴大市場需求(包括國外需求和國內需求)來實現。由于國外需求即外需不以本國意志為轉移,即本國不能左右,因而要保持經濟增長可以通過擴大內需來實現,而內需的擴大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來推動。如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爆發時,以美國為首的經濟發達體,依據凱恩斯經濟學理論借助政府積極財政政策和定量寬松的貨幣政策的實施以刺激內需,進而刺激經濟增長,但伴隨經濟緩慢復蘇而產生負面影響是政府巨額的財政赤字和風險巨大的債務危機,進而誘發全球經濟發達體的主權債務危機。亞當·斯密經濟學理論的觀點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要保持經濟增長和財富積累,必須開發市場,而市場的開發要借助供給來實現,供給可以創造需求;而要增加供給,必須激發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內在動力,使企業有動力去研發新產品、去開辟新市場、去創造新供給;而要激發企業的內在動力,必須大幅降低國有經濟比重,并通過體制、制度創新,為最具活力的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環境,政府的作用只能從外部起到客觀推動效應。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們在理論上的一個重大誤區,是用凱恩斯經濟學理論的擴內需去取代市場開發、用國有經濟的快速發展取代私營經濟和民營經濟發展的不足,導致中國企業核心競爭力明顯不足,中國“制造”難以提升為中國“創造”。中國要實現經濟發展方式根本轉變,有效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加速由制造業大國到制造業強國的轉化,必須暫時告別凱恩斯經濟學理論,回歸亞當·斯密經濟學理論,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加快民營經濟發展步伐,同時有效激發企業創新動力,通過創新不斷開辟新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