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卿
(常州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江蘇 常州 312022)
中小企業走出去的路徑選擇及學理分析
○李亞卿
(常州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江蘇 常州 312022)
本文認為,企業走出去是企業的市場行為,政府政策只是創設一個促進的環境。就企業的角度來說,企業有著強烈的走出去的愿望,只是苦于沒有找到走出去的渠道與機會。而中小企業缺少可資抵押的融資工具是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共同難題,不是中小企業走不出去的原因。本文在評介中小企業走出去案例的基礎上,一方面實證了學界共識:有關中小企業能夠走出去的主要影響因素仍然是中國的勞動力、土地的低成本;另一方面也歸納出:企業的生產技術積累,是走出去企業的共同特質。
國際投資 中小企業 走出去戰略
近年來有關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的討論,把可行路徑歸納為技術轉讓、經營許可、跨國并購。這個結論給人的印象是走出去戰略是有技術優勢、規模優勢的大企業的專利。相關文章有關走出去的對策又聚焦在政府的引導、銀行的支持、學界的吶喊方面,給人的印象是企業走不出去的原因是缺乏走出去的意識以及資金、政策支持。
面對全球性經濟蕭條,中國政府的對策是,一方面倡導通過產業轉型升級提升本土企業的競爭力,另一方面鼓勵更多企業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場。這也是經濟轉型時期道路選擇的國際共識。企業走出去可以是投資,也可以是貿易;因為無論貿易或投資都是面向國際市場、參與國際分工的一個體現。根據已有的國際分工理論,企業走出去取決于企業的技術優勢,沒有技術優勢的企業沒有走出去的可能。本文的出發點是:通過筆者所熟知的幾家中小企業走出的商務實踐,歸納出他們走出去的原因,并通過李嘉圖的相對技術優勢分工理論判明,那些不掌握核心技術、沒有生產規模優勢的中小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沒有必然的劣勢。
以下四個案例是筆者親歷過的四個企業的情形。它們的注冊資本、營業額、利稅收入和用工數量都符合中小企業的標準。
大連北泰木屋有限公司,原本是黑龍江伊春市大興安嶺林區的一家生產木地板、木筷子和木制別墅的企業,他們的業務主要是國內,1995年通過企業網上主頁和參加全國木制品交流會,收到了來自日本的訂單。日本是一個木制別墅制作技術世界領先的國家,日本企業為什么從中國進口木制別墅呢?北泰在與日本企業的接觸后逐漸了解到,日本企業從中國進口木制別墅的價格是日本當地產的木制別墅價格的三分之一,而中國產品的價格低濂主要是中國勞動力的成本低。為了保證木制別墅的品質,日方專門派人來中國監工,制成品在中國模擬組裝后,再拆解裝箱運往日本。為降低安裝成本,北泰從中國帶工人去日本進行組裝(從中國帶人到日本組裝木屋,人均月薪是5千元,而用日本當地的工人人均月薪是兩三萬元)。后來日方提出與北泰合資,于是北泰總部也從哈爾濱搬到了大連。因為大興安嶺的林區可供采伐的林木越來越少,每年都有指標限制,隨著國外訂單的增加,國內有限的采伐指標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于是,1998年開始北泰從加拿大進口原木,2003年開始籌劃與國內其它公司合資在非洲建伐木場。
開封東京帽業有限公司是開封一家專門生產禮帽和夏涼帽的企業,每年的銷售額在150多萬元。1995年在一個還是通過電話線上網的時代,這家企業在網上建立了自己的主頁,3個月后,收到來自英國的訂單,隨后這家英國公司訂單量不斷增加,東京帽業又通過參加廣交會聯絡上了澳大利亞的客戶。大家知道,英國的禮帽生產是世界一流的水平,他們為什么要從中國進口禮帽呢?和案例一的原因一樣。英國人從中國進口的不是成型的禮帽,而是生產禮帽的帽坯,因為帽坯的生產環節包括彈絨和漂染兩個環節,而彈絨環節狼煙動地的車間環境對操作工的呼吸系統損害很大,漂染后的污水處理成本又很高,所以英國人從中國購買帽坯,就把這兩個有污染的過程留在了中國。
開封西瓜是全國知名,自1992年始,港商委托開封一家商貿企業在開封種植西瓜。港商要求瓜農在西瓜種植過程不能使用化肥、農藥,瓜田離公路要200米以上,以防止汽車尾氣中的鉛污染。對生產環節港商不僅要求有種植記錄,對管制種植區的每個西瓜都進行了編號。開封種植戶一開始對港方的要求很抵觸,但后來就逐漸適應了。幾年種植之后,瓜農們從中積累了環境保護、生態農業的知識。2005年開封的超市開始與瓜農聯合推出香港標準的無公害西瓜,獲得消費者的認可。香港之所以委托大陸種植西瓜,道理很簡單,因為香港是一個寸土寸金的地方,如果自己種植西瓜,生產成本會是天價。自2001年起,開封農貿公司又簽訂了面向日、韓的大蒜及中草藥種植長期合同。
開封一家做水暖商貿的公司,在開封經營著二十多家連鎖店,公司老板聽去非洲打工的人講,非洲水暖生意好做后,就去非洲考察市場,并嘗試在尼日利亞首都阿布賈開店。當首家店開辦成功之后,他利用國內連鎖經營的模式,在阿布賈開連鎖店,經營效果也非常好;于是,他就專注于非洲市場,并把國內的事情交給太太,自己和兒子全年呆在非洲。因為其國內貨源地主要是義烏的小商品批發市場,義烏靠近出???,所以,出口非洲的采購成本沒有增加。通過這個案例不難看出,商貿企業能夠走出去,得益于中國產品的低成本,但商貿企業對外匯價格非常敏感。由于缺少技術優勢,所以,商貿企業的走出去,常常是如履薄冰。2010年的人民幣對美無升值讓該公司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因為他們是用美元結算的。
有關中小企業走出去的途徑包括:先貿易后投資,跟進去,抱團走出去。以上四個案例,可見中小企業走出去的兩種主要途徑。
案例一、二、三是承接國外生產外包的形式,因為國外的客戶不是消費者或貿易公司而是生產企業,承接外包與直接出口的不同時,承接外包不僅是承包方的追求,也是發包方的追求,雙方都在國際的范圍內尋找對方,與面向消費者的銷售相比,成功的機會大增。案例一通過貿易讓國外的客戶了解我們,然后不斷發現各自需要,找出合作的空間。這是走出去企業的共同做法。先貿易后投資符合人們認知的基本規律。案例三背景下,外方為了加強對中企的指導,合資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在案例二背景下,讓外資與中企合資的可能性較小,但在與外方的合作中不斷學習外方經驗實現中企轉型升級是中企承接外包的一個有益的副產品。
案例四是一個純粹的商貿行為。嘗試在國外開連鎖店,利用原有的進貨渠道,即拓展了市場,經營成本又是可控的,其成功的關鍵不是連鎖經營的商業模式,而是中國豐富的、廉價的貨源。我有一個同事,辭職下海,把鎮江香醋、涪陵榨菜賣到美國,他在中國采購,他太太在美國唐人街專店銷售,同時還賣其它的日用雜貨。他能夠生存下來的原因是,營業時間長,批量小供給及時,保證商品的新鮮度。中小企業之所以能夠成就日用雜貨類的出口,就是因為日雜類品種多樣,備貨繁雜,大型企業不愿做,是給中小企業一個空間。
案例一、二、三、四中企業成功走出去的原因,是中國企業勞動力、土地以及污染的低成本。中國勞動力紅利,在未來5-10年不會完全消失,所以,中小企業這種承接外包的形式,在未來10年仍然是主流。隨著用工成本的不斷上升,這類對外出口總有一天會優勢不在。2010年人民幣升值讓案例四中的對非洲出口變得非常困難??梢?,建立在勞動力、土地低成本上的優勢也是很脆弱的。隨著中國各地經濟增長考評指導的環?;?,有污染企業的成本將上升,出口競爭力將下降。中小企業的技術升級顯得更加迫切。
中國東北有20多家制作木制別墅的企業,在案例一中,日本企業之所以跟北泰合作,是因為日方認為北泰的設計與制作技術經過監督指導可以達到日企的制作標準?;剡^頭來我們得說,北泰木屋多年來的生產經驗積累是其成功的關鍵。即使黑龍江大興安嶺的采伐指標沒有了,依托中國的勞動力優勢,北泰從加拿大進口木料,仍可保有出口的價格優勢。這里還有一個案例,順便說一下。南陽玉器全國知名,行銷全球。其玉材來源于南陽市的獨山。1990年代,獨山玉開采將盡,出于生態保護的需要南陽市政府封山育林,不允許再采玉石。南陽的玉器企業只得從俄國購買石料,在南陽加工,仍能夠繼續維持原來的產業鏈。我們在珠寶店買玉器時,很多人并不知道南陽當地已經不產玉了。上述兩例都說明了,一旦企業擁有了生產能力和品牌優勢,原材料可以實現全球采購。
亞當斯密(1776)絕對優勢分工理論的基本思想是,如果英國人在紡織品生產效率方面是法國的2倍,而法國人在葡萄酒生產效率方面是英國的2倍,則英國人就專注于生產紡織品,法國人專注于生產葡萄灑。李嘉圖(1817)相對優勢分工理論的基本思想是,如果英國人在紡織品生產效率方面是法國的5倍,且英國人在葡萄酒生產是法國的2倍,那么英國人還應該專注于生產紡織品,而讓法國人釀制葡萄酒;因為在紡織品生產方面,英國人有更大的優勢。這就像一個芯片設計師做清潔工不比普通的清潔工干得差,但如果設計師專注于設計,用普通人來做清潔工,則是人盡其才,資源得以有效利用。這也就是為什么再發達的城市都有農民工的崗位,但不一定讓大學生有一個理想的選擇。
我有兩個初中畢業的親戚,現在都在美國超市打工,收入都比我高,受他們的誘惑我也聯系了美國的的一些學校,但截止目前還沒有哪個美國學校同意雇我。除非我愿意去超市理貨,否則美國就沒有我的崗位。但這絕不是說,技術水平越低就業越容易,而是說不同層級的人都有市場需求。在同樣的層級里,比如都是進城務工者,有手藝肯定比沒有手藝者工作易找;但對不同層級來說,就另當別論了。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國家,與發達國家相對,絕大多數企業沒有技術優勢,把非技術的工作做好就有參與國際分工的機會。一句話,中小企業走出去,沒有必須的劣勢。
筆者也試圖給出一個經驗性的結論:相對于沿海發達省份,內陸不發達省份的產業體系不完備,所以,這些地區企業要發展不得不與外埠的企業合作,走出去愿望會更強烈。筆者長期生活在開封,開封有很多人出國工作,這些人的學歷并不高(高中畢業,甚或是初中畢業),原因是開封經濟滯后,很多人在當地就業難,于是不得不走出去。開封周邊鄭州、許昌、平頂山在GDP的總盤子都比開封明顯的大,所以他們出國工作的人相對就少,注意,我這里比較的主要是學歷不高的群體。
技術壁壘換個角度看就是技術標準,別人已經達到的標準,我們還沒有達到,所以我們必須快速的趕上,可以說技術壁壘是企業進步的階梯。中小企業要能夠耐住寂寞,不斷積累,不斷豐富發展自己,在某個領域形成優勢,隨時準備著參與到國際分工、協作中去。中小企業的這個技術存在是支撐企業在中國的勞動力、土地紅利消失后,仍能繼續保持產業鏈中分工地位之關鍵。
中國出口英國的帽坯表面上看中國企業以犧牲健康、環境為代價換來的,但從國內生產的角度看,英國人不進口我們的帽坯,面對國內需求,我們的企業也是要生產的,如何改進生產工藝與降低處理污水的成本是很多中國企業面臨的共同難題。但是在技術水平發展的一定階段上,我們也深感污染也是不可避免的。不難想像當通過技術改造,控制了污染時,成本也就上去了,價格優勢也就沒有了。英國人技術上做不到,中國人短期內也很難超越。這不是說,發展產業帶來污染是應該的;而是說,當我們處于產業分工的低端時,我們必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但我們積累了相當的技術工藝時,我們自然不必選擇有污染的生產環節。再比如,南陽獨山停采玉石,是保護環境,那俄國人為什么還要開采;大興安嶺封山育林,加拿大為什么還要伐木出口到中國?應該說國際貿易中的買與賣都是資源的共享過程。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沒有技術優勢,產業選擇以勞動、土地密集型為主也是符合分工理論的。這也是中國政府迫切倡導產業轉型升級的原因所在。
國內有關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的分析文章在促進措施方面多聚焦在政府的引導、銀行的支持、學界的吶喊方面,給人的印象是企業缺少走出去的意識和資金實力,走出去的關鍵在于政府的推動。就學理的層面來說,企業走出去是企業的市場行為,就企業的角度來說,企業有著強烈的走出去的愿望,只是苦于沒有找到渠道與機會;所以,政府的關懷只是創設一個氛圍。中國資金市場供給是充余的,中小企業缺少可資抵押的借貸工具,那是中小企業發展中面臨的共同難題,但不是中小企業走不出去的原因。
鼓勵企業走出去,并不是讓所有的企業都走出去,一個城市只要有少部分企業走出去,其它企業通過與走出去企業的配套生產,也同樣參與到了國際分工體系中來。因此每個企業不斷地改進技術,生產出質優價廉的產品都是對全球生產率提升的貢獻。現在流行一種分工理論,叫產業鏈分工思想,所謂產業鏈分工思想,無非就是在各國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群之間進行比較,看哪個群體整體上的生產效率更高。各個產業集群之間不僅是龍頭企業的較量,也是配套企業的較量。
大企業走出去的目的,除了獲取國外的市場、技術,規避關稅壁壘,但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是,為自己的資金找一個恰當的投資項目。把國際投資看成資本的逐利過程,是古典經濟學的經典結論。對中小企業來說,首要的是獲得市場,獲取技術只是對外合作有有益的副產品。
[1]李俊敏: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存在問題和對策[J].金融經濟,2011(12).
[2]高建生、高國珍: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SWOT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0(17).
[3]張正德、徐龍偉:關于中小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的思考[J].中國商貿,2011(5).
[4]趙楠: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主體和方式的選擇[J].對外經貿實務,2004(1).
[5]熊小奇、吳?。何覈鴮ν馔顿Y戰略調整及規劃[J].經濟問題探索,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