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北方
在2013年度全省縣域經濟考核中,荊門市東寶區躋身全省22個第一類縣(市、區)中,位列第7。東寶區塊頭不大,在土地、財稅、融資等多種權限上也遠不及一般縣市,但其猶如一只小老虎,辟蹊徑、抄近道,使得近些年來縣域經濟穩健發展:連續七年被評為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市、區),四度進入全省縣域經濟“十強”。回顧發展路徑,東寶區縣域經濟走過了一個“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艱難探索歷程。
東寶建區之初,開放水平不高,像大多縣市一樣,以發展農業經濟為主,經濟基礎相對薄弱。
進入21世紀,湖北省委、省政府針對湖北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薄弱環節,提出以民營經濟為主體,走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之路(簡稱“一主三化”)。如何在“一主三化”指導方針的指引下,找到一條符合東寶發展的最佳路徑,是新世紀以來歷屆區委、區政府和全區人民的共同追求。
“十五”后期,區委、區政府結合東寶城區、郊區、山區、庫區層次分明的特點,提出“經營城郊、興工強區,唱響山歌、興山富民,服務城市、提升三產”的發展思路,并把“經營城郊”確定為銜接一二三產業,帶動山區庫區、推動城區發展的主抓手。
“十一五”時期,東寶以城郊為加快發展的突破口,明確“經營城郊、興工強區”和“經營城郊、統籌城鄉”戰略為這一時期的發展主題,確立“把東寶建設成為全市統籌城鄉發展示范區”作為荊門市“十一五”發展規劃目標之一,城郊的子陵鋪鎮、牌樓鎮被納入荊門城市總體發展規劃,子陵鋪鎮、石橋驛鎮、牌樓鎮成長為全市十大工業重鎮,東寶也躋身全省縣域經濟第一方陣。
回顧東寶經濟社會發展歷程,工業無疑是一段最華美的樂章。
“十五”后期,東寶工業才剛剛嶄露頭角,規模工業增加值還不到10億元,規模企業(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只有50多家,湖北洋豐股份有限公司獨挑工業大梁。
“十一五”以來,東寶立足經營城郊,堅持以工業為主導,著力打造“一條工業經濟走廊”(207國道工業帶)、建設“一個省級工業園區”(東寶工業園)、培育“三大產業集群”(磷化、建材、紡織),向工業強區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洋豐、寶源、葛洲壩、眾和、凱龍等一批中央省市屬企業在207國道東寶段擴張裂變;東寶工業園籌建取得重大突破,基礎配套設施逐步完善,入駐企業不斷增多;磷化產業集群成為全省首批重點扶持的52個產業集群之一,新洋豐肥業跨入“全國民營企業500強”。子陵鋪、石橋驛、牌樓三大工業重鎮連續4年保持全市排頭兵位次。可以說“十一五”時期,東寶工業走過了精彩的五年。
2011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東寶發展歷史上不同尋常的一年。全區上下齊心協力、克難攻堅,扎實開展“工業經濟百日大會戰”、“園區建設攻堅年”等活動,繼續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2012年,新一屆區委、區政府團結帶領全區上下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實干攻堅,實現經濟開發區建設大突破、項目建設大推進、招商引資大見效,磷化、建材、紡織等優勢產業穩步發展,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裝備制造等新型產業異軍突起。全區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59.7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利稅40.8億元,與“十五”末相比,分別增長693.43%、854.15%、1431.42%。
經過多年來發展,東寶工業結構不斷優化,不僅僅是“洋豐”一枝獨秀,而且呈現出比翼齊飛局面,全區規模工業企業發展到109家,其中億元企業達到35家,一舉突破了縣域經濟產業層次低、生產方式落后、自主發展能力差的三大瓶頸,跳出了“膏煤磷”等單一發展資源型經濟格局,實現了產業向“高新大”轉變,形成了磷化工、建材、紡織、農產品加工等主導產業。
東寶在工業走廊創造一個個奇跡的同時,總有拳腳施展不開的感覺:外地客商要落戶、本土企業要擴張,“走廊”已不能適應發展之勢,難以承受基礎設施薄弱之重。
建設自己的工業園區,既是工業發展的時代所需,也是東寶人的迫切愿望。經過不懈努力,2008年2月,東寶工業園正式獲得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籌建。由此,轟轟烈烈的園區建設大幕徐徐拉開。
5年多來,區委、區政府牢固樹立工業園為大、工業園為重、工業園為先的理念,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速度推進,大力發揚“白加黑”、“5加2”精神,各路精兵強將向園區集結,各種優勢資源向園區傾斜,搶晴天、戰雨天,開展了一個個“大會戰”、一次次“大攻堅”,工業園區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累計投入資金10億多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了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道路骨架,供水、供電、通訊、排污、綠化、網絡等基礎設施基本配套,集中平整土地近1萬畝,搬遷農戶近600戶。
到2012年,園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99.6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7.24億元,實現稅收3.5億元;入駐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15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家,年銷售收入過億元企業達到59家。
“十二五”時期,是東寶主動融入“中國農谷”建設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也是東寶全面融入荊門建設區域性大城市的黃金發展期。
2013年,新一屆區委、區政府堅持與時俱進,立足區情實際,突出規劃引領,繪就出東寶未來的美好藍圖,制定了“立足產業強區,建設長林新區,爭創中國農谷‘四化’同步發展先行區”戰略構架,旨在以新型工業為主導、現代服務業為依托、特色優質農業為基礎,探索產城融合發展新路徑,打造“一核四區”——“一核”,即重點將西外環以東、建泉水庫以南、楊竹流域以西、中心城區以北100平方公里的核心區域,打造成為產業發達、服務配套、生態良好、宜居宜業的東寶新城;“四區”,即30平方公里的東寶經濟開發區、20平方公里的楊家橋現代物流園區、30平方公里的楊竹流域生態文明新農村示范區、20平方公里的圣境山文化旅游和生態宜居區。
新區建設戰鼓擂響后,東寶圍繞“快建設、早建成、早投產”的目標,在項目建設單位之間開展建設競賽;圍繞“招商引資、投資增幅、服務效能”三個方面,在鄉鎮街道之間開展項目包聯服務競賽,比誰簽約和儲備的項目多、比誰發展的步子邁得大、比哪個轄區項目進展快,通過扎實開展“道路建設年”、“項目建設大會戰”、“招商引資大競賽”等活動,新引進項目46個,新開工項目43個。華能熱電、子陵風電、昊天山水城等重點項目進展順利,福居家具、新緣機械等9個項目建成投產。
新區骨架基本拉開,初顯雛形;“四大組團”競相發展,雄姿初展。
在東寶經濟開發區,基礎配套設施更加完善,安棧口路、安棧口北路刷黑封油,華晟一路、新臺東路和西路、新城北路等8條新建道路全面開工。拆遷安置同步推進,新橋新安花苑、長崗錦繡家園、子陵張家灣等新型社區基本建成。新興產業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新引進電子類項目5個,總投資17億元;裝備和機械制造類項目6個,總投資5億元;森工家具類項目4個,總投資6.8億元;現代物流類項目5個,總投資23.7億元。
在楊家橋現代物流園區,大型商貿物流組團百盟一馬商業茂、聚四海水產品批發市場、億美特再生資源、弘業物流二期、聚通物流等重點項目開工建設,一個新的商業副中心呼之欲出。
在楊竹流域生態文明新農村示范區,臺灣漢光農貿物流園、潤澤神州現代農業園等項目成功落戶,花卉苗木、健康養殖、精品果蔬等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態勢良好;荊鐘、革集新型農民小區主體工程全部完工,“雙龍苑”一期工程建設進展順利,中國農谷建設示范區、新農村建設示范區、“兩化”“兩轉”示范區、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儼然成形。
在圣境山文化旅游和生態宜居區,昊天山水城、龍鳳山生態觀光園初具規模,昊天雅閣酒店即將開業;亞鑫置業、華能家屬區等房產項目和葛洲壩水泥廠片區改造即將啟動建設,游樂園、五星級酒店、高檔房產、休閑度假園等項目規劃納入議事日程,區域對人氣、資金的吸引力不斷增強,屆時這里將成為荊門一顆耀眼的城市明珠。
2013年,東寶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0.44億元,同比增長10.8%;規模工業增加值88.31億元,同比增長17.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0.33億元,同比增長27.6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8.51億元,同比增長13.7%;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38億元,同比增長9.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1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710元,分別同比增長12.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