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燕,夏飛
基于心理契約理論的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調查研究
高燕,夏飛
(宿遷學院,江蘇宿遷223800)
以民辦高校宿遷學院為例,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了解高校心理健康組織和學生之間的責任與期望,運用spss17.0數據統計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剖析了民辦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為建構符合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特點的新模式提供了參考。
心理契約;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新時期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筆者將從心理契約的角度,通過對筆者所在學校的學生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進行訪談,并開展問卷調查,運用spss17.0軟件對問卷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結合當前大學生健康教育的時代背景與新的形勢,旨在研究當前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和應對措施,從而為構建一種基于心理契約論的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供數據參考。
本文運用心理契約理論對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做一調查,運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
采用自己編制的量表,量表的可靠性是0.920,證明量表的內部統一性較強,可以采用。量表共涉及兩大部分:一是學生自己對自身責任的評價;二是學生對學校組織責任的評價。采用Likert5點量表形式,“1”代表“完全沒有履行”,“5”代表“履行全部”。分數越高表明評價越高。
時至今日,研究者對心理契約的概念與內涵也未形成統一的認識。心理契約(Psychological Contract)起源于心理學,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初,曾被引入管理領域,組織心理學家Argyris在其《理解組織行為》一書中使用過“心理的工作契約”來描述工廠雇工與工頭之間的關系,但他對這一概念并未作出具體而明確的界定①;1962年,被稱為心理契約之父的Levinson又提出,員工與組織間的隱含,不能公開的之間的期望的總和是心理契約②;美國的Schein則認為心理契約是介于組織與個體之間的一些不能明文規定的期望③。
本文認為,作為一種契約關系的心理契約,應該由雙方構成,因此組織和員工都是構成這種關系的必要條件,同時雙方相互間的作用也會影響到這種契約關系。完整的心理契約研究應該包括組織和員工兩個角度,本文中的雙方指的是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組織與大學生群集。而在本文中,只探討員工(學生)角度的心理契約,即員工(學生)對自己責任和義務的感知和責任。
筆者從心理契約角度出發,設計了三個開放性題目:1.您對現在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現狀是否滿意?2.您作為學生,您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組織有哪些期望?高校實際履行情況如何?3.您作為學生,您覺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責任和義務是什么?實際履行情況如何?筆者對所在高校的大一到大四的各個專業學生進行了座談(訪談)與個別交流,從交談中了解到學生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現狀并不是很滿意,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了解甚少。通過座談與交流,筆者發現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學生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期望較高,而對學校實際責任履行滿意度并不是很高;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途徑等有著強烈的需求,特別是對實際生活、學習中的相關專業指導要求較高,而學校在實際責任履行中并不是太關注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不足。
問卷中,筆者再次將上述問題進行了加工提煉并設計問卷。問卷內容主要有三個部分,即基本信息、學生自身責任的履行狀況和學校責任履行狀況,共計27個子項目。基本信息部分主要包括性別、專業和年級三個要素;學生自身責任方面涉及有關主動反映自身心理狀況、積極參與院系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認真對待學院的心理測試等6個子項目;學校責任方面共涉及教育的目標、教育的具體內容、教育的途徑、評估體系與組織管理體系4大方面19個子項目。筆者運用了spss17.0軟件對問卷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根據可靠性分析,我們得出本問卷的Cronbach's Alpha為0.920,見表1。表明調查問卷具有較高的內在一致性,可以采用。根據相關性分析,我們發現27個子項目之間具有較高關聯性,學生責任與學校責任之間也有顯著關聯性。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50份,回收235份,回收率為94%,有效問卷229份,有效率為97.44%。樣本的具體情況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性別比例基本持平。從年級數據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大學二年級。因為在校生中,大學二年級的學生參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較多,活動經驗較為豐富,所以此次問卷調查就以大學二年級學生為主。專業主要集中在文科(達58.5%),因為文科學生對學院的事情有較多的關注和參與,所以相關調查也更有說服力。從表2可以看出,樣本分布合理,這樣處理能夠保證樣本分析的合理性和準確性。
本文主要分析學生的心理契約內容,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責任履行情況進行了分析。
(一)學生感知自身和學校責任履行狀況(見表3、表4)
從統計結果來看,學生對自身的責任履行情況,選擇履行大部分和履行全部的占60.84%,從中可見現在的大學生越來越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正視心理健康問題了。學生對自己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組織的責任履行評價較高的前三位是:能偶爾了解常見的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現;認真對待學校組織的心理健康測試,如實反映自己的心理狀況;積極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組織開展的活動。不過,在絕大部分同學認同的同時,我們也看到還有39.16%的同學對心理健康教育還是存在很多的誤區。平時他們不會去閱讀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書籍,對參與院系各項活動也不是很積極,對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著回避的心理,這些問題值得關注。
從學生感知的學校實際履行責任的狀況來看,學校的責任履行狀況可以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學生感知的學校責任履行得最好的前3位依次是:第一,幫助大學生自我提升,培養健全的人格結構,塑造健康的心靈;第二,幫助學生增強自我心理健康,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水平,最終為自我的全面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開發心理潛能,達到自我實現;第三,引導學生多與好友、同學、同齡人心理溝通。這三個項目中有兩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說明學生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持肯定態度的。高校對此項工作重視程度也比較高。學生對學校的責任履行感知最不理想、排在后3位的是:第一,定期收集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調查;第二,制定相關機構及工作人員職責制度;第三,引導學生主動通過網絡、網友等社會方面途徑進行心理傾訴。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履行情況
由表5顯示,學生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是持肯定態度的,其中選擇履行大部分的學生占了42.07%,履行全部的占了28.24%,累計占到70.31%。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履行情況(見表5)
由表5顯示,學生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基本上持肯定態度,其中選擇履行大部分的學生占了39.74%,履行全部的占了23.76%,累計占到63.5%,但是仍然有36.5%的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不是很滿意,特別是關于學生的學習、自身的發展等方面的內容還不是很全面。由此我們也應該看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一定問題,聯系學生實際、切實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的作用沒有完全發揮好。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徑的履行情況
調查顯示,學生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徑滿意度不是很高。選擇履行較少的平均人數占8.89%,選擇履行一般的占26.83%。特別表現在學生對定期收集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數據,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調查滿意度較低;在加強學生與家長的心理溝通方面做得還不夠;學生對于學校開展的校園文化活動滿意度也不高等,這表明我們所采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要切實有效,不能流于形式。
(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評估體系和管理體系的履行情況
調查顯示,學生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體系和評估體系滿意度不是很高。選擇履行較少的占9.93%,選擇履行一般的占29.69%。特別是關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的設置以及工作人員的職責方面,學生的滿意程度相對較低。其次,對教師的專業程度學生的滿意度也不高。由此可以看出,學生關注的是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給他們帶來切實的關心和幫助。
根據以上數據處理和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學生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期望和實際責任履行之間存在差距
從問卷中我們可以看每個因子中都有選擇完全沒有履行的選項,而選擇履行較少部分和履行一般的學生也都占到了40%左右,證明學生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期望是很高的,但是在實際的履行中還存在差距。
2.學生對自身責任履行情況評價較高
從問卷調查可以看出學生對自身責任的履行評價較高,選擇履行絕大多數和全部履行的占了60.84%。從中可以看出學生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重視,也在不斷地深入了解和積極地參與,對心理健康方面專業的方式、方法絕大多數的同學是可以接受并參與其中的。
3.學生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基本上持肯定態度
學生對高校心理健康的目標持肯定態度,學生認為高校心理健康能夠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困惑,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塑造健康的心靈。
4.學生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途徑、管理體系和師資隊伍等評價不高
由調查可以看出,學生對教育內容的需求是最詳細的,特別是學習、生活中的一些心理調適,但是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這些基本的需求實際滿意度不高;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信任還不夠,對現有的教育途徑接受程度還不高等。
本文從心理契約的角度研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心理契約角度來研究大學生的心理需求以及雙方責任的履行現狀。我們發現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高校和學生兩個對象有著強烈的期望,而在現實的責任履行中并不盡人意。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除了關注雙方的主體性需求之外,也要注重雙方溝通的重要性以及溝通雙方的人員素質、校園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積極地履行雙方的責任,構建良好的心理契約,促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發揮。
注釋:
①Argyris C.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London: Tavistock Publications,1960.
②Levinson H,Price C R,Munden KJ,etal.Men,Management and Mental Health.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③Kotter J P.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Managing the Joining-up Process.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73,15:91-99.
[1]徐黎黎.以課程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07.
[2]田仁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論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08.
[3]李冬名.學校社會工作介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研究[D].成都:四川農業大學,2010.
[4]姜巧玲.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D].長沙:中南大學,2012.
[5]周秀艷.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工會論壇(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1): 107-108.
[6]解軍強,張文孝.心理契約理論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運城學院學報,2011(4):81-83.
[7]吳峰麗.基于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D].南京:南京郵電大學,2011.
[8]趙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構研究[J].才智,2013(3): 90.
[9]屈正良,朱翠英,夏金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實施模式研究[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61-64.
[10]姜志強,陳浩彬,張玲莉.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摭論[J].中國電力教育,2010(9):151-153.
[11]樸素艷.構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立體化教育模式[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49-50.
[12]李春青.論心理契約視角下高校教師管理[J].鄭州師范教育,2013(5):33-36.
[13]朱其志.心理契約視角下大學班級管理新探[J].管理學刊,2011(1):103-105.
[14]朱擁軍.心理契約視角下的高校青年教師管理[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1(4):18-21.
[15]賈杰,王晶.心理契約視角下的高校教師激勵機制分析[J].考試周刊,2009(2):25-26.
責任編輯:周澤民
G44
B
1673-0887(2014)04-0099-05
10.3969/j.issn.1673-0887.2014.04.023
2014-04-18
高燕(1984—),女,講師。
蘇北地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項目一般課題(SBXLKTYJ1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