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丹
特別關注
推廣PPP模式需轉變觀念
成丹
為化解20萬億地方債務風險,解決新型城鎮化建設融資困難問題,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財政部力推PPP模式。從2013年底全國財政工作會議專門研討PPP模式,到2014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在基礎設施等領域首批推出80個示范PPP項目,再到2014年5月國家發改委公布《關于發布首批基礎設施等領域鼓勵社會投資項目的通知》,80個項目清單面世,推廣進程的不斷加快,預示著PPP模式將加速落地。
PPP是指政府與私人部門之間為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以特許權協議為基礎,彼此之間形成的一種伙伴式合作關系。PPP模式的推廣有助于緩解地方政府債務壓力、提高公共產品供給效率、激發社會資本活力。早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就開始了對公私合作模式的探索,但終因BT、BOT等模式未能較好實現社會綜合效益提高等問題而遭遇擱淺。PPP模式難以實現持續、有效推廣的主因還是與發展理念、配套環境不適應有關。因此,要順利推廣PPP模式,不僅要從法律和制度上為PPP的推廣創造條件,還需從以下幾個方面轉變觀念才行。
首先,政府需轉變觀念,從關注融資功能轉變為重視提高效率。融資是PPP模式實現的目標之一,而推行公共事業市場化改革的重要目標是實現公共產品和服務提供效率的提高。過分注重“融資”功能造成了政府重準入輕監管,運營效率低下等一系列問題。該觀念不轉變很容易使PPP模式步BT、BOT等模式后塵淪為單純的政府融資工具。
其次,“政府管理”理念需轉變,從重行政干預、重政府主導轉變為重契約、重雙方合作?!罢芾怼崩砟钕碌牡胤秸^于強勢,缺乏合作意識和契約精神,市場意識薄弱,在公私合作過程中過多地使用行政手段干預公共資源直接配置,致使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難以發揮,市場的活力和創造力受到限制。
再次,政府合作對象需轉變,從重國企、央企轉向兼顧民企。由于我國情況比較特殊,“國企”和“央企”大量存在,一般將二者提供的資本也視為社會資本。我國目前實踐的PPP項目合作對象多為國企和央企,這種合作方式下政府與企業實質上并沒有分開,政府的作用就是直接控制、直接管制,企業的優勢很難發揮,從而引致政府兜底風險、企業為社會買單等問題的出現。另外,在PPP項目招投標過程中,私人資本和外資難以與國有資本進行平等競爭。盡管政策允許私人資本和外資的引入,但國企特別是央企獲得強大的政府資源支持,使私人資本和外資無法參與競爭,導致PPP項目由于競爭不充分而損失效率。
總之,推廣PPP模式必須轉變觀念,才能營造一個適宜PPP發展的生態環境,才能在當前的經濟背景下,真正實現PPP模式落實國家戰略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