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祥輝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4)
完善高校黨內民主決策機制的思考
蔣祥輝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4)
完善高校黨內民主決策機制,是提高高校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的重要環節,是新形勢下加強高校黨內民主建設的重要內容。目前我國高校民主決策中存在決策民主程度不高、決策程序不夠周密、參與民主決策意識淡薄等問題,通過剖析高校民主決策機制存在問題的原因,可以為完善高校民主決策的策略提供參考。
高校;黨內民主;決策機制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要堅持民主集中制,健全黨內民主制度體系,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高等學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艱巨任務,高校推行民主決策,關系到高校進步發展的成敗。因此,提高高校民主決策的水平,探索符合高校特點的黨內民主決策機制,是完善中國現代教育體系的訴求,也是踐行黨內民主,推動高校民主建設,促進高校科學發展、健康發展的重要動力。
黨的十七大以來,國內關于高校黨內民主決策機制的研究邁入新的階段,許多高校都形成了黨內選舉、黨內干部選拔任免、黨的代表大會等制度,但是,高校黨內民主建設還不能完全適應當前高等教育的發展,黨內民主決策機制也不健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1 高校決策民主程度不高
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學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但在一些實際的工作中出現了有的一把手一手遮天、獨斷專行現象。本應由常委會集體討論決定的問題和事宜卻由個人決定,毫無民主可言,常委會和全委會形同虛設。此外,高校專家、學者、普通教職工通過座談會、校長接待日等形式參與學校一般或重大事情的決策,但參與只是一種形式,意見或建議作用甚微,廣大教職工對高校內“三重一大”問題不甚了解。有的高校面對廣大教職工最關心、最現實的問題時,態度過于抽象、模糊,教職工了解很少,民主氛圍較差,廣大黨員、群眾不能很好參與民主決策。
1.2 高校民主決策程序不夠周密
實現黨內民主決策重點在于決策程序的民主與規范。目前,許多高校的決策制度大多是些原則性口號與要求,缺少具有操作性和程序性的內容,決策的前瞻性和對策性研究不夠,評價監督體系不夠健全,缺乏配套的保障措施;執行中選擇自由度比較大,經常出現重制度供給輕制度執行的情況,相關工作難以在基層真正得到落實,這些都需要在實踐中加以補充和完善。
1.3 高校黨員主體參與民主決策意識淡薄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各級黨組織要保障黨員主體地位,健全黨員民主權利,落實黨員的知情權、參與權、選舉權、監督權,提高黨員對黨內事務的參與度。”高校黨員是高知群體,對黨內民主認識比較清晰,有較強的民主意識。但實際上,高校黨員在高校民主決策過程中的作用不突出,他們不愿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行使民主權利,認為與其在黨內政治參與花時間與精力,不如做自己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參加者過于“領導化”和“行政化”,廣泛性不夠,影響了黨員主體地位的確立和發揮,更加影響了黨內民主決策氣氛的形成。
2.1 個人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影響
決策是高校領導的基本職責和首要工作,決策是否正確,關系到學校發展的成敗與興衰,而決策受到決策主體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它決定著民主決策的方向性和實現程度。但有些高校領導的價值觀發生偏差,缺乏為廣大教職工服務的意識,在發展決策中,不顧全局和廣大教職工的利益,個人利益至上,為彰顯政績,大搞政績工程,透支學校發展空間。有些高校領導人生觀、權力觀不正確,對人、對事不講原則,搞親疏遠近,對上級“阿諛奉承”,對同級“彼此利用”,對下級“趾高氣揚”。在決策中,看不起普通黨員和群眾,不相信群眾智慧,致使群眾參與流于形式。更有些高校領導甚至以個人好惡為轉移,自己喜歡的事,不切實際也要去做,自己不高興的事,切合實際也不同意做,結果在輕信盲從的基礎上作出的決策往往失當。
2.2 慣性心理的影響
慣性心理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殘存的原始本能,是由于先前的活動而造成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當外部環境無變化時,慣性心理發揮積極作用,有助于人迅速地解決問題,但當環境變化時,慣性心理的消極作用阻礙人們去解決新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主法治進程加快,但很多組織機構形成于計劃體制時期,權力集中度較高。不少高校在決策中,誰權大誰說了算,官大的定了的事下面就必須做,即使決策錯了,下屬也不能糾正。高校領導較喜歡責任明確、速度快、剛性強的經驗決策、首長決策,最終造成非程序化甚至是違法決策。
2.3 黨內政治生態失衡的影響
現代政治生態學指出,黨內民主是黨內政治生態平衡的一種狀態,是維持黨內生態平衡和政黨發展的要求。當前,高校黨內民主決策質量不高,主要是各要素運作不協調和互動功能不平衡造成的。黨內權利的主體是黨員,因此,高校黨內民主決策和監督主體應該是廣大教工黨員,而不是黨的干部。但是,現有高校黨內民主決策決定權,主要是黨員干部或黨組織,高校中經常出現忽視教工利益,淡漠對待普通黨員的情況。就目前黨內權力監督的主體和監督制度來看,現有的監督機制不足以形成黨內政治主體的良性互動,黨內民主監督機制不完善,高效正確的決策缺乏有力的保障。
完善高校黨內民主決策機制,是新形勢下加強高校黨內民主建設的重要內容,對促進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提升學校管理干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完善高校民主決策需要健全決策過程中一系列具體制度,并最終形成制度體系,使決策有章可依。
3.1 堅持民主集中制,完善集體決策機制
按照黨章規定,黨的各級委員會實行集體領導與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高校作為特殊的黨的群體,黨委決策需遵循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原則。
集體領導的本質是民主集中制原則在黨的領導活動中的具體運用。在學校發展和廣大教職工切身利益等重大問題上,應由學校領導集體作出決定。在決策過程中,每個成員都要樹立全局觀念,集思廣益,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盡可能地減少決策的失誤,努力提高集體領導的科學化水平。
民主集中是群眾路線在決策中的具體體現,是科學決策的基礎。決策過程中,要積極創造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的民主平等的氣氛,充分發揮班子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他們大膽地、毫無保留地表達自己的意見,避免一言堂、獨斷專行和扯皮等現象出現,防止不負責任的態度,堅持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但不能簡單否定少數人的意見。
個別醞釀是黨委委員交流思想、交換意見、謀求共識的必經過程。集體討論前,校黨委書記與黨委成員、分管領導等有關同志進行個別醞釀,針對某個議案中的主要問題進行協商通氣,交流看法,相互啟發,形成共識。通過這種有領導、有組織的、平等誠懇的個別醞釀,達成一致,充分發揚民主,提高決策效能。
會議決定是集體決策的必要程序,是科學決策的實現形式,直接關系到決策的正確與否和質量高低。只有通過黨委會(常委會)的會議決定,黨委的決策才合法化并具權威性。同時要制定會議決定的章程和規則,規范集體決策的要求和程序,使其有章可循。
3.2 堅持科學民主的決策,健全高校黨內民主決策程序
科學的、民主的決策機制是指經過科學設計決策程序,確保做出正確決策的機制。因此在決策前的調研論證、決策中的民主集中和決策后的監督是健全高校黨內民主決策程序的必要工作。
決策前的調研論證制度是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根本保證。毛澤東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高校黨員、專家、學者具有思想活躍,民主意識強等特點,因此,怎樣更好地發揮他們在決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保證決策信息源的真實至關重要。一是建立專家學者咨詢論證制度,努力提高高校民主決策的科學化水平;二是建立與健全決策方案的公示和聽證制度,使決策更加公正、透明與客觀;三是建立多種方案比較制度,使最優方案的產生過程有據可依。
會議決策程序制度是實現民主集中制原則的關鍵。會議決策是集體決策的實現形式,是決策科學化與民主化的重要環節。高校黨內會議決策程序制度主要涉及黨代會、常委會的會議制度及相應的議事和決策范圍、原則、程序等。這就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會議決策程序制度應堅持原則性、規范性、科學性,使決策中每個階段和環節嚴格按制度進行;第二,進一步完善黨代會和常委會工作機制,進一步實現集體領導;第三,實行高校黨的代表大會任期制度,充分發揮黨代表的作用;第四,實施票決制,使決策參與人員能夠平等行使自己的權力。
決策后的監督檢查制度是黨內民主決策取得實效的保障。黨內民主的發展程度決定著黨內監督的實際功效,沒有嚴格的黨內監督,就不能實現真正的黨內民主。因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建設與完善決策監督制度:首先,完善決策監督制度,保證決策方案實施取得實效;其次,建立健全決策失誤糾錯改正工作機制,盡量削減因決策失誤造成的損失,增強科學、民主決策的內在動力;最后,建立健全決策失誤責任追究制度。依據“誰決策,誰負責”的原則,建立決策的獎罰、責任考核、決策失誤賠償等制度,有效地制止決策的隨意性,增強決策者的責任意識,促進科學決策、民主決策。
3.3 堅持多元化策略,健全黨員利益表達渠道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保障黨員主體地位,健全黨員民主權利保障制度,落實黨員知情權、參與權、知情權等。”高校是知識分子高度集中的組織,黨員具有較高理論知識和參與黨內民主生活的能力,因此要通過多種方式,保證黨員平等地參與學校黨內事務的機會。
一是健全社情民情搜集通報制度。通過匯報、會議、信訪、校長接待日等多種形式的活動收集各種信息和意見。同時,舉辦不同層次情況通報會,明確情況通報制度的內容,規范通報的主體、對象、范圍、方式、步驟和時限等,確保做到重要文件黨內先傳達、重大事情黨內先知道、關鍵問題的決定黨內先醞釀、重要決策的實施黨內先發動。
二是健全與完善高校黨內重大決策意見征求制度。有關廣大教職工自身利益和學校重大發展的事情,一定要向廣大教職工、黨員和群眾公開,讓教職工、黨員和群眾參與討論建議等。高校在制定各種學術或行政政策、出臺規定或重要改革措施前必須要聽取各級黨員的不同意見,通過各種方法如設立電話熱線、手機短信平臺、意見信箱、電子郵箱等鼓勵黨員發表不同意見,對于合理的部分要主動汲取。
三是繼續堅持和完善傳統的參與方式,積極構建黨員參與學校黨內事務的平臺,拓寬黨員直接參與的力度。堅持推行黨委委員聯系黨代表、黨代表聯系普通黨員、黨員聯系群眾的工作機制。加快建立師生聯動評價機制,擴大學生黨員和教師黨員參與的范圍。同時,不斷挖掘新的參與方式,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提高參與效率,如充分利用網絡工具,發展網絡民主,創建黨員參與平臺。此外,黨組織還要主動地組織黨員開展網上討論活動,為普通黨員、人民群眾與領導者進行直接對話提供機會,從而使參與活動變得更直接、平等與便捷。
[1]張參戰.對構建高校黨委民主決策機制的思考[J].黑龍江教育,2006(6).
[2]彭輝,禹旭才.論高校民主決策機制的構建[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8(5).
[3]趙春光.完善黨內基層民主決策機制探析[J].南方論刊,2012(8).
[4]劉勇.高校黨內民主機制建設研究[J].上海黨史與黨建,2011(3).
[5]吳萱,張立軍,孫軍昌.完善高校黨內民主決策機制的對策研究[J].黑龍江教育,2006(6).
[6]本書編寫組.十八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M].黨建讀物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周丁力
Thinking of the 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Being Perfected in the University Party
JIANG Xianghui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Guilin Guangxi 541004,China)
Perfecting the 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in the university Party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link in improving the Party's ruling ability and level of leadership,but also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cy within the Part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At present,in the democratic decision of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democratic degree is not high,the procedure is not careful,and the participation is not good.Through analyzing the reasons,this paper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to improve the democratic policy decis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democracy within the Party;mechanism
D267
A
1674-5787(2014)01-0034-04
2013-11-10
蔣祥輝(1983—),男,江西樂平人,碩士,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講師,研究方向: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