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為
(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北京,100872)
改革開放30 多年來,由于教學與科研工作的需要,我15 次前往江蘇從事教學、考察與交流,從中受益匪淺,開闊了眼界,廣交了朋友?,F摘取幾個值得回味的片斷,與江蘇同行共溫友誼。
1979年3月,我從遼寧調回中國人民大學,回到闊別13年的課堂。1979年10月下旬,華東五省一市在安徽蕪湖市舉辦檔案人員業務培訓班,我被要求講授《檔案管理學》。這次培訓班由安徽省檔案局主辦,學員共300多人,偌大的禮堂被坐得滿滿當當,學習熱情高漲,呈現了空前的壯觀場面,為我日后的教學與科研積累了豐富的素材。
我記得江蘇小組由邱發杰(他是我在人大檔案系上一屆的學兄)帶隊,共有20 多人。其中王成華(南京市檔案局原副局長)、曹志龍(鹽城市檔案局原副局長,已故)二人已是畢業十年的人大檔案系學生。另外十余位我依稀記得有叢培明、談洪清、蔡美珍、周其承、王家健、馬鼎山、鞠文龍、原英義、楊嘉善、于萬泉、袁懷義、金傳才等。當時,江蘇組同志早來晚歸,學習態度認真,討論發言熱烈,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1981年春我應福建省檔案局要求去福州講課,5月初乘火車途經蘇州,中途下車到蘇州地區檔案局(館)做客,受到周其承局長的熱情歡迎。在蕪湖學習時我們已相識。我想多了解一些檔案工作實踐情況,參觀了蘇州市檔案館、常熟市檔案館。常熟市檔案館以及李祖華館長勤勤懇懇的工作作風,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在以后的講課中常常提起。
1987年11月,我來到江蘇參加中國檔案學會檔案館學術委員會第一次討論會。學術會議的主題是“我國檔案館的豐富館藏與改革開放”,與會者發言踴躍,各抒己見。會議由檔案館學術委員會主任郝存厚(國家檔案局二司司長,已故)主持,瞿光樞(時任江蘇省檔案局局長)、趙銘忠、韓劍昆、鄧紹興、溫強、易炳炎、陳永斌等檔案界人員參加。11月15日與會者到張家港市檔案館參觀學習。
實習是高等教育內容重要的一環,是理論聯系實踐不可缺少的途徑,對于文科院校尤其重要。1990年5月我和王英瑋老師帶領91 屆23 名同學到江蘇省徐州市和連云港市檔案館實習。兩個檔案館對于實習很重視,均委派業務熟悉的骨干擔任指導教師。同學們非常努力,下班后還要加班加點,除了完成計劃內的檔案整理與編輯加工任務,還在計劃外趕制了數萬張專題卡片與重要文件卡片,為檔案的對外提供利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蘇州大學檔案專業自1982年創辦以來,已形成了研究生、本科生、??粕榷鄬哟蔚霓k學模式。在保證全日制教學的同時,還為全國各行各業培訓各類檔案專門人才2萬余人。本人應蘇州大學邀請先后四次造訪該校。在與該校師生接觸過程中,教師們的敬業與同學們的求知愿望深深感染了我,我在美麗的校園流連忘返。1990年代末,蘇州大學中青年教師張照余、周毅、吳品才、張建華先后考取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學院博士研究生,經過艱苦努力,克服重重困難,各門功課取得優秀成績。回到工作崗位后他們成為蘇州大學檔案專業的教學科研骨干,并擔任一定的行政職務,與老教師譚崢培、王銘、蔣文榮以及項文新、王芹等中青年教師一道,為蘇州大學檔案專業的創新與發展做出貢獻。
《檔案與建設》自創刊以來,在江蘇省檔案局與江蘇省檔案學會的領導下,刊載檔案學與檔案事業的有關信息較多,且水平較高,能夠反映檔案學科最新成果與前沿動態,受到省內外讀者的廣泛好評。經過國內圖書館界和出版界權威部門對檔案學類70 多家檔案期刊的載文量、被索量、文摘量、引文量等數據分析、綜合篩選,從1990年代初,《檔案與建設》即進入中文核心期刊區,直到現在都一直名列檔案學地方刊物之首。這是一個很好的成績,是領導者、編輯、作者、讀者和發行者多方共同努力的結果。
該刊有一個團結、和諧、高效的編輯部集體,勤奮耕耘,兢兢業業,為江蘇省檔案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為了提高刊物的質量,聘請了顧問,強化了編委會的力量,并加強與他們的聯系。1990年代初,編輯部人員曾專程到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學院拜訪吳寶康、和寶榮、王傳宇、陳智為等教授(上述四人也是該刊顧問組成員),征求他們對如何辦好刊物的寶貴意見。2008年10月和2012年11月,江蘇省檔案局主管刊物的副局長顧祖根攜同該刊主編卜承志與編輯葉明虎到北京拜訪該刊顧問馮惠玲(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王傳宇、陳智為、張斌等教授,就如何在當前新形勢下進一步提高刊物質量充分交換了意見。四位顧問建言獻策,對刊物的辦刊方向、定位與指導思想,加強學術業務欄目建設,提高文章質量,聘請專家評審,增加編讀互動等諸多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見。
作為該刊的顧問之一,我時刻關注著《檔案與建設》的發展,并為該刊取得的成就而感到高興。我也曾兩次專程到江蘇與編輯部人員共同切磋,探討如何使該刊再上一個臺階。1998年9月,我到南京、揚州、常州、蘇州等地學習參觀,并與該刊編輯部同仁座談討論。
時隔八年,2006年9月我再次到江蘇省調研。這次主要到蘇中、蘇北的泰州、鹽城、淮安和徐州市等地,所到之處受到檔案界同行的熱情接待。卜承志主編全程陪同。通過調研,我大開眼界,增長了知識,進一步感受到江蘇不僅是經濟強省,更是文化大省,蘇中、蘇北大地到處充滿了文化氣息,使我流連忘返。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在徐州市銅山縣檔案館參觀,在展覽廳內看到我們的老校長——郭影秋的巨幅照片,感到格外親切。郭影秋曾任云南省委書記處書記、省長、南京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1963年調任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玉章任校長)兼黨委書記。本人曾多次聆聽郭校長報告,深感他對我國教育事業的忠誠與熱愛。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郭影秋是當時全國高校中難得的具有很高水平、非常稱職的校長。我在紀念像前久久不愿離去,心中深切懷念這位為中國人民大學建設與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老校長。
應該看到,《檔案與建設》近幾年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有一些不足。在《檔案與建設》創刊30周年之際,我衷心祝愿《檔案與建設》越辦越好,衷心祝愿江蘇省檔案事業有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