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文哲
(綏化學院 音樂學院, 黑龍江 綏化152000)
民族彈撥樂演奏訓練對智障人肢體協調與思維同步的恢復能力研究
樸文哲
(綏化學院 音樂學院, 黑龍江 綏化152000)
音樂具有多種功能,是多元化的非語言交際工具.它能夠溝通人們的思想,并且直接陶染智障人的思想情感和內心世界.智障人在音樂的影響下獲得美的享受,宣泄了自我的情緒,從而促使智障人肢體行為與思維同步,使其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復.本文在音樂藝術形式的框架下,主要研究基于民族彈撥樂的演奏訓練,對于智障人肢體協調能力和思維同步能力的恢復.
民族彈撥樂;智障人;肢體協調;思維同步;恢復
人們將音樂當成一種治療和康復的工具或手段,這已經是由來已久了.使用音樂來調節智障人的情緒和思維,使其能夠正確地認知自身的生理障礙,放下情緒的包袱,樂觀的面對現實.智障人接觸音樂,參與音樂,通過民族彈撥樂演奏訓練完全可以對肢體進行協調,進而使全身各個臟器的功能得到很大的改善.通過民族彈撥樂演奏訓練還可以恢復智障人的肢體功能,進而來提高智障人的機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工作勞動能力.通過民族彈撥樂演奏訓練還可以促進智障人正常的社會交往,促進他們對生活和社會有一個正確的、積極的態度,從而有利于消除后繼并發癥,提高抗病能力.
彈撥樂器是民族樂隊中最具特色的樂器,其音色特點、演奏技巧以及相互之間的協調配合是實現民族樂器藝術表現的基本要領.中國的民族彈撥樂器種類繁多,并且都有著悠久的歷史發展歷程,我們將其分為橫式民族彈撥樂器和豎式民族彈撥樂器兩大類別.
橫式民族彈撥樂器的典型代表是古琴、古箏以及揚琴等,其中,古琴與古箏的音色極其優雅和嫻靜,充分表現出中國古代的宮廷生活細節.在結構上,古琴只有七根琴弦,因此也被稱作七弦琴,它的空弦相對比較沉實,沒有音品,而是利用泛音的位置來彈出聲音,如果在夜深人靜之時彈奏則能夠起到扣人心弦的藝術效果.古箏的低音區跟古琴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因此在演奏過程中可以在低中音區輔以泛音手法彈奏出古琴的藝術效果,相比古琴而言,古箏的高音區音色非常清亮,非常適合表現高山流水等情景.古箏發展到現在,其彈奏方法有了很大的變化,充分吸收和融合了鋼琴、古典吉他等樂器的演奏技巧,通過左右手的協調與配合,更好地表達情景與情懷.揚琴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音域很廣,其音色能夠與其他各種彈撥樂器進行融合,尤其在對民間絲竹揚琴進行改革創新之后,如今的新型揚琴具有更加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已經成為當前民族樂器演奏中的主要樂器之一.豎式民族彈撥樂器的典型代表是琵琶、三弦、柳琴、阮和月琴等,其演奏方法基本上是將樂器豎直放在演奏者的膝上,并且通常是左手按弦、右手彈撥.在演奏過程中,通過對琴弦的推、拉來改變其張力,從而發出小三度范圍內的滑音和吟音.無論是豎式民族彈撥樂器還是橫式民族彈撥樂器,其音色的變化是進行藝術表現的關鍵所在,因此如何較好地控制音色,是其演奏訓練的重要內容.
研究表明,無論是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過程中,還是人對工具的使用過程中,肢體語言和信息都超過了一半.在民族彈撥樂器演奏訓練過程中,要求演奏者運用豐富而明確的肢體語言來準確地進行藝術表現,因此對于智力障礙人群的肢體協調能力具有較好的恢復作用.
2.1 通過民族彈撥樂器的演奏訓練來培養智障人主動溝通的意識
一九九八年,我國在制定《殘疾標準》中將智障人的定義規定為:人的智力活動產生了障礙,其功能表現程度明顯低于一般水平,并且呈現出相應的適應性行為障礙.智障人群由于大腦功能發育上存在的某些障礙,其認知活動能力相對比較差,生活經驗也相對貧乏和不足,加之生活環境中的一些不利的影響因素,這些人普遍比較缺乏與外部溝通的動機.通過民族彈撥樂器的演奏訓練,可以讓智障人在一個比較大的環境中互相溝通,以其肢體語言來表達內心的想法,積極主動地去觀察周圍世界和環境.在樂隊的演奏過程中,智障人依靠對相關樂器的彈奏手法和技巧,實現相互之間的協作,最終共同完成奇妙的作品.
2.2 通過民族彈撥樂器的演奏訓練來培養智障人對高難度肢體動作的執行
肢體語言最重要的是在于其對當事人內心世界的準確表達,通過用人的身體、頭部、四肢等變化出各種動作,輔以豐富的面部表情,變現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在民族彈撥樂器的演奏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有一定的高難度環節,而這些環節往往需要團隊中多個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夠實現.由于每個智障人病因不同,其功能損失情況也不盡相同,因此在進行民族樂器教學時要特別注意“量體裁衣”,針對不同的智障學員選擇合適的樂器,在演奏過程中,也要有針對性地設計其角色,對演奏動作和節奏的難易程度進行精心設計和排布,讓每位參演的智障人都嘗到收獲的喜悅,有助于肢體動作的恢復.
2.3 通過民族彈撥樂器的演奏訓練來培養智障人在特定環境中的肢體語言發揮
智障人由于思維能力有限,其心理狀態的自我表現能力較低,抽象思維能力也相應較低.而通過彈撥樂器的訓練和演奏,使智障人原來單一的音樂審美意識產生了變化,自己的自然情感已經不能作為認識音樂的唯一標準.因此,彈撥樂器的訓練能夠充分地培養智障人在特定環境中的肢體語言,使他們的肢體語言較為準確地表達自我內心世界.民族彈撥樂器的演奏訓練一般都是基于某種特定的環境,其各種表現手法和技巧都是圍繞這個主題來發揮的.因此,智障人在參與民族彈撥樂器演奏時,首先要對整個環境氛圍做一個比較充分的了解,從內心進行感悟和領悟,然后通過頭部、手部、腿部等諸多動作來表現他們對這種環境的理解,讓觀眾和聽眾從其演奏效果中感悟到其中的藝術表現.
思維是人的大腦對于外界客觀事物的一種間接性的概括反映,兼有間接性和概括性兩種特征.對于智障人群而言,這兩種思維方式都相對比較薄弱,其思維模式和方式往往由于擺脫不了具體事物表面現象的干擾,無法在對不同事物的相互比較中比較清晰地把握其本質屬性和相互關系.民族彈撥樂器演奏訓練對于促進智障人思維同步能力的恢復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3.1 通過循序漸進的民族彈撥樂器演奏訓練來培養智障人群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民族彈撥樂器演奏通過音樂頻率的顫動將人們帶進音樂審美的活動之中,人們在聽覺感知的過程中產生了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從而得到了審美的藝術享受.由于音樂的震動促使了人的思維和肉體的共同產生磁共反應.,促使大腦皮層產生興奮感,從而大大地提高和改善了智障人群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并且極大地緩解了智障人群緊張的思想情緒,就如進入到一個超凡脫俗的審美境界.
智障人群因為先天智力方面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其行為活動和生活能力受到某些局限而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往往也使其自信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針對智障人群的民族彈撥樂器教育,其很重要的一方面作用在于通過它來培養智障人群的自信心和積極性.智障學生通過對彈撥樂器的掌握,不僅學習到了知識,同時也對自身的肢體語言進行訓練,給與自己一個非常強大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心,就能使智障人內心產生將事情做好的愿望和初衷,激起他們的內在精神支柱,激起他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3.2通過小步子程序訓練的民族彈撥樂器演奏訓練來促進思維同步能力的恢復
在民族彈撥樂器中進行小步子程序訓練,其基本要領是把訓練的內容分解為一系列的細小步驟,按照事先預定的分解目標一步一步地進行有計劃的演奏訓練,經過一個階段的練習而達到預期目標.例如在進行某種樂曲的演奏訓練時,可以將其分解為某幾個相互之間具有遞進關系的階段,按照時間進行任務分配,最后通過整體整合獲得較好的演奏效果.在這個循序漸進的訓練過程中,每一位智障演奏人員都將對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任務進行由淺入深的技巧訓練,對整個樂器的演奏要領進行掌握.通過層次訓練,將曲目較長、難度較大的演奏分解為許多個相對較短、難度較低的模塊,然后再進行系統的關聯,不僅可以大大彌補其在記憶方面的缺陷,還十分有助于提高其思維同步能力,進而提高智障人群對民族彈撥樂器的演奏效果.在具體進行小步子程序訓練時,要注意以下兩點內容:第一,對于每個小步子環節的分解和編排,都必須符合智障人群的心理和生理接受范圍,符合演奏曲目的整體內容;第二,要注意針對不同的智障演奏人員,進行不同的小步子程序設置,掌握好不同層次學員的難易程度,做到有針對性的教學.
3.3 通過對經典曲目的民族彈撥樂器演奏訓練來促進思維同步能力的恢復
經典曲目的民族彈撥樂器演奏以美妙的音樂振動滲進智障人的封閉的思維,并且激起共鳴,使他們不光從感性上認識到自己在音樂中得到了充分表現,而且能夠上升到理性認識,在抽象的認知中將自己的存在上升到理性認識.不但使自己的不良情緒得到宣泄,還在審美的藝術過程中促進了思維同步能力的恢復.
智障人群的記憶力普遍比較差,對于所學習和接觸到的事物不容易全部記住,經過一段之間之后其記憶內容也會非常零碎且不準確.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對一些經典曲目的民族彈撥樂器演奏訓練,來提高智障人群的整體記憶能力,加強其記憶內容的連貫性和完整性,讓更多的記憶能夠保存較長的時間,甚至形成一部分固化的記憶內容.這種訓練需要的時間比較長,其難度也比較大,往往是建立在智障人具備了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之后,同時掌握了小步子程序訓練的基本要領,能夠獨立演奏一定篇幅的完整曲目.通過對經典曲目的充分練習,加大學習的強度,不斷地鞏固其對相關曲目的記憶,并讓其尋找不同曲目之間的相互關聯和區別,從而促進智障人思維同步能力的恢復.
智障人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社會群體,其思維同步能力的提高也代表著社會整體素質的進步.利用民族彈撥樂器演奏訓練對智障人的肢體協調能力和思維同步能力進行改善和恢復,不僅可以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提高智障人對生活的信心和樂趣,同時還能夠為社會創造一定的音樂作品,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價值.
〔1〕阿文興.論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保山師專學報,2006(01).
〔2〕鄭順女.如何實現音樂表演中的二度創造[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3).
〔3〕李玫(李媺).鋼琴教學中的聽覺訓練[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3(03).
〔4〕孟醒.將民族樂器引入音樂課堂的思考[J].教學與管理,2010(21).
〔5〕楊冕冕.《民族樂器演奏》選修課程在高校音樂學碩士研究生課程中設置的必要性及其意義[J].大眾文藝,2012(08).
〔6〕潘廣宇.電子音樂中中國民族彈撥樂器的音色個性[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5).
〔7〕鄭紅.全球背景下的民族彈撥樂傳統——以古琴、琵琶、古箏為例[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
J632.3
A
1673-260X(2014)07-0077-02
綏化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資助(R 13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