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秀
(東北師范大學, 吉林 長春130024)
老年人心理理論的研究概述
胡子秀
(東北師范大學, 吉林 長春130024)
心理理論是指對自己或是他人的信念、意圖、情緒等的理解,并根據這些理解來推測和解釋自己或是他人的行為.發展心理學領域對于心理理論的研究多是以學前兒童為被試,現在心理理論的畢生發展觀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認可,逐漸對老年人的心理理論的發展進行了關注,對近十幾年老年人心理理論研究進行了整理,指出以往研究的不足,對日后進一步的研究理清思路.
心理理論;畢生發展觀;老年人
心理理論(theory of mind簡稱TOM)是指對自己和他人的信念、意圖、情緒等的理解,并根據這些理解來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進行解釋和推測的能力.最初源于Premack和woodruff關于黑猩猩的研究,發展心理學家主要關注學前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一般認為四歲時能夠通過錯誤信念任務是獲得心理理論的標志,六歲時可以通過更高一級的錯誤信念,在八歲時能夠理解反語、諷刺等.很少有研究探討此后心理理論是怎樣發展的,尤其是老年人的心理理論是如何發展的.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老年人群體不斷擴大,他們的身心健康是應該得到關注的,心理理論是涉及到人際互動的一種能力,對老年人心理理論的研究利于老年人良好家庭關系、社會關系的形成與維持,對于如何讓老年人安享晚年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本文對現有的關于老年人心理理論的研究進行了概述,期望為以后研究理清思路.
心理理論的畢生發展觀源于1998年Happe等人:智慧的獲得:老年人的心理理論的研究[1].這是第一篇關于正常成年人心理理論的研究,主要是探索年輕人與老年人心理理論的不同,并考察是否對心理狀態的推測依靠一個專用的特殊領域的認知系統.研究結果表明老年人在心理理論任務上表現依然完整,甚至有可能提升,可能存在關于心理理論的專門的處理機制.這一研究開創了對正常老年人心理理論研究的先河.Kuhn2000年提出將心理理論放到元認識的大框架下進行研究,明確提出心理理論的畢生發展觀[2].之后一些研究者開始關注對這個群體的研究,心理理論的研究范圍從兒童擴展到個體的一生.
對于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主要是使用經典的錯誤信念范式,如意外內容任務,意外地點任務等等,成年人認知發展水平遠高于兒童,使用這類任務會出現天花板效應,也有研究者將錯誤信念任務進行了改編,以繼續在成年人群中使用,如三地點回避型錯誤信念任務、多層嵌套錯誤信念任務等.
此外,在對老年人的心理理論研究過程中發展出了適合成人使用的任務.主要有失言探測任務,白謊任務,眼測驗等.失言探測任務最初由Valerie E.Stone等人提出,主要是考察被試能否發現說話者無意中說了傷害聽者或者不應該說的話,并且理解聽者的感受和說話者的不知情[3].白謊任務是由Happe提出的,考察被試能否識別或理解善意的謊言,是否能夠恰當解釋故事主人公善意謊言的原因和理解情感心理狀態的能力.眼測驗是Baron-Cohen[4]在1997年開始使用的,要求被試根據僅呈現的眼部表情的照片判斷和推測人物眼神中流露的心理狀態.這三種任務都與現實生活比較貼近,不僅考察了對信念的理解,也能考察對情緒情感的理解.Baron-Cohen在研究中證實在推測他人心理狀態時,單純的眼部圖片傳達的信息量與整個面部圖片幾乎一樣.于宏等(2007)以90名20-75歲的成人為被試,“自我意識”、“人際關系水平”為校標驗證了失言和白謊檢測成人心理理論的有效性[5].
老年人生活閱歷豐富,人際關系復雜.Joseph M.moran (2013)認為隨著一生中關于社會知識的不斷積累,會使我們的社交技能越來越有效,結果必然是老年人會在社會認知的某些方面勝過年輕人[6].Shamay-Tsoory(2010)等將心理理論中認知部分和情感部分進行了區分,認知部分是指對于認知狀態,信念,想法,意圖和動機進行推測.情感部分是指對于感受,情感狀態和他人情緒進行推測[7].不管是心理理論的認知部分還是情感部分都應該具有較強的推斷能力.而且按照卡特爾對于晶體智力的描述:經教育和培養,掌握社會文化獲得的智力,這種智力在一生中都是不斷增加的,因此老年人對行為的理解和推測能力應該是不斷增加的.Castelli等(2010)認為在完成成人心理理論任務眼測驗的時候,需要依靠移情,而關于移情的畢生發展研究中認為移情中的情緒移情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從嬰兒期到中年期呈下降的趨勢,到老年期有所上升[8].因此,不管是從社會經驗的積累還是晶體智力以及情緒移情的發展趨勢都表明老年期的心理理論推測能力應該是上升的.那么以往研究結果是不是支持這一推理呢?
Happe(1998)使用心理理論故事、控制故事和混亂的短文三種類型的故事任務對老年人和年輕人心理理論水平進行比較,研究結果認為老年組在心理理論任務上表現得比年輕組好.這一結果與于宏(2007)使用誤念、白謊和失言任務進行比較的結果一致,老年組成績高于青年組和中年組.然而吳蘭花(2011)使用眼測驗發現成人心理理論在青年至中年隨年齡增長而上升,在中年至老年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9].這幾項研究的結果支持了我們之前的推論,但是在這些研究中沒有控制被試的教育水平,也沒有匹配被試的智商.我們知道老年人的流體智力是下降的,記憶能力、抑制能力等是減弱的,這些因素以及不同被試的受教育水平很可能都會影響年齡與心理理論成績之間的關系.
Maylor等[10](2002)進行的研究中允許一組老年被試回答心理理論故事的問題時可以重復的翻閱故事內容,而另一組被試在開始回答問題后就不再允許看故事,結果顯示有記憶任務組的心理理論成績比沒有記憶任務以及控制任務組的成績都差,表明了對于老年人來說記憶是影響心理理論水平的一個因素.王異芳等(2005)[11]在匹配智商和教育水平后考察年輕人和老年人的失言理解和故事理解的差異,發現老年人在失言理解上得分顯著低于年輕人.與這個結果一致的是李孝明等(2012)[12]對于教育和認知過程在心理理論老化過程中的影響進行的研究,研究使用了眼測驗和失言理解來考察心理理論水平,考察了執行功能中抑制控制、轉換和更新的水平,控制教育水平后發現心理理論的不同方面受到年齡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眼測驗很穩定,低教育老年組在錯誤信念和失言理解上表現的不好,但是高教育老年組在這兩項任務上的成績沒有下降.由此可見,教育在年齡對心理理論的的影響中是個重要因素.
以往研究結果是不一致的,多數研究認為年齡導致了老年人心理理論水平的下降.但是鑒于這些研究使用的范式各不相同,使用的任務不夠全面,不能將年齡對心理理論的影響全部概括,今后的研究中應該注意考察不同任務的不同方面隨年齡產生的變化,比如,意外內容中的“知否問題”“預測問題”上不同年齡組被試是否存在不同;不同年齡被試對不同性價的情緒進行推測的準確性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等等.
3.1 考察形式與使用工具有待調整
以往的多數研究中都是通過讀故事的形式測試老年人對心理理論故事的理解,所使用的故事內容過于簡單,這樣就導致天花板效應的出現,不能真實地反映老年人在這類任務上的水平.在使用眼測驗任務的研究中,圖片上的對象多是年輕人,這種年齡的不一致可能降低了老年人的推斷能力,其次,這些圖片的評定也多是年輕人評定并進行標準化的,對于老年人來講是不公平的,應當采用不同年齡群體的圖片,并且在對圖片進行評定以及標準化時也選擇不同的群體,此外,在進行本土化研究的時候我們應該考慮到中國人表達情緒比較含蓄,采用外國的原版材料可能會帶來結果上的不準確.因此應該修訂以國人面孔為辨識對象的眼測驗圖片.
3.2 考察內容應該豐富、具有指導意義
以往研究只是簡單地考察不同年齡段心理理論水平的變化,并沒有找出變化的關鍵年齡段,今后研究應該對此探測,探尋心理理論變化給老年人生活帶來的是怎樣的影響.進一步在關鍵年齡段采取措施進行干預,使老年人維持較好的人際關系,提升晚年生活的質量.已有研究多是考察心理理論能力在老年階段的變化趨勢,并沒有對產生影響的相關因素進行深入的探討,未來的研究應該找出使老年人心理理論能力產生不同變化的原因,比如:從事過某些職業的老年人是否存在特殊的變化趨勢?與兒女居住在一起的老年人是否與獨自生活的老年人存在不同?這些問題的探討對于老年人如何度過晚年生活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HappéF G E,W inner E,Brownell H.The getting of w isdom:Theory of mind in old age.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8,34:358~362.
〔2〕Kuhn D.Theory of m ind,metacognition,and reasoning:A life-span perspective.In:M itchill P,R iggs K J. ed.Children’s Reasoning and the M ind.Psychology Press,2000.301~326.
〔3〕StoneV E,Baron-Cohen S,CalderA,et a.l.Acquired theory ofm ind impairments in individualsw ith bilateralamygdala lesions.Neuropsychologia,2003,41(2):209-220.
〔4〕Baron-Cohen S,W heelw right S,Jolliffe T.Is there a" language of the eyes"?Evidence from normal adults, and adults w ith autism or Asperger syndrome[J].Visual Cognition,1997,4(3):311-331.
〔5〕于宏,陳健芷,李巍巍,王京京.成人心理理論的研究[A].中國心理學會.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中國心理學會,2007.2.
〔6〕Joseph M.Moran Lifespan development:The effects of typical aging on theory of m ind[J].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2013:32-40.
〔7〕Kalbe E,Schlegel M,Sack A T,et al.Dissociating cognitive from affective theory of m ind:a TMS study[J]. Cortex,2010,46(6):769-780.
〔8〕黃翯青,蘇彥捷.共情的畢生發展:一個雙過程的視角[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2(04):434-441.
〔9〕吳蘭花,李冰雪.成年人心理理論的發展特點及其與人際信任的關系[A].中國心理學會.增強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功能——中國心理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中國心理學會,2011.1.
〔10〕Maylor EA,Moulson JM,Muncer A M,etal.Doesperformance on theory ofmind tasks decline in old age?[J]. British JournalofPsychology,2002,93(4):465-485.
〔11〕王異芳,蘇彥捷.個體失言理解的畢生發展[A].中國心理學會.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中國心理學會,2005.
〔12〕Xiaoming Li,Kai Wang,Fan Wang,Qian Tao, Yu Xie&Q i Cheng(2012):Aging of theory of m ind:The influence of educational level and cognitive process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DOI: 10.1080/00207594.2012.673-724.
B844.4
A
1673-260X(2014)07-00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