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心理援助在高校家庭經濟困難生資助工作中的作用
潘 健,金芳芳
(浙江大學 黨委學生工作部, 浙江 杭州310058)
高校家庭經濟困難生面臨的不僅僅是物質困難問題,還有精神困難的問題.高校在做好資助工作的同時,應積極關注家庭經濟困難生的“心理補償”作用,從“物質扶貧”和“精神扶貧”的雙重角度加強家庭經濟困難生的教育力度,努力開拓和諧人才培養(yǎng)的資助工作體系.
家庭經濟困難生;資助工作;心理補償
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家庭經濟困難生資助體系的完善,先后出臺《關于國家助學金管理的暫行辦法》、《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yè)學校和中等職業(yè)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等多個文件,對構建新時期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政策體系作出部署和規(guī)定.新資助政策體系實施后,每年國家用于助學投入經費達到500億元,平均超過20%的在校大學生可以獲得各種形式的資助.這些相對日益充沛的資助,在給予家庭經濟困難生以經濟援助的同時,也帶了一系列的經濟補償力所不及的“心理貧困”的問題,即高校家庭經濟困難生問題不僅是一個物質貧困的體現,還存在一定的“精神貧困”問題.
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生獲資助后表現出的行為改變或是異常想法越來越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雖然班主任輔導員對其學習和生活進行了更多的關注,卻很難了解為數眾多的家庭經濟困難生究竟為何會出現有違資助初衷的結果.因此,高校要做好資助工作,必須重視這一群體的“精神扶貧”,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培養(yǎng)他們自尊、自立、自強的精神,增強其自信心,最終順利完成學業(yè).
1.1 敏感自卑.大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生都具有相對較強的自尊心,同時對自己有過度消極的認識.他們常常要求得到他人的尊重與認同,但因經濟困難而變得敏感小心,容易因老師、同學的一句話、一件小事而憤怒激動,表現出沖動、情緒波動.再者由于成長環(huán)境、教育環(huán)境的不同,他們往往知識面較窄,學習上有困難,且大多行個內向,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遇到打擊容易產生自卑意識.
1.2 自我封閉.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生由于自卑,怕別人看不起自己,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不愿意與
周圍人進行交流.加之,家庭經濟困難生往往背負更大心理包袱,希望學習上高人一等,因此害怕參與集體活動占用自己學習的時間,耽誤學習.長而久之,就使得自己變得封閉,不善于交往,越不善于交往,就越加封閉自己,繼而陷入一種惡性循環(huán)中. 1.3過分虛榮.家庭經濟困難生對為了不被人發(fā)現家庭經濟困難,及自身存有的自卑心理,會極力掩飾自己的弱點,從而轉變?yōu)樘摌s.在生活中過度消費、與人攀比,在交往中盛氣凌人、不可一世,最終導致人際關系緊張和更加嚴重的經濟問題,更有甚者為了滿足消費欲望,不惜違背道德,觸犯法律.
1.4 迷茫恐懼.隨著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家庭經濟困難生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就業(yè).在職業(yè)選擇和人生規(guī)劃時不僅要考慮自己的發(fā)展,還要考慮家庭的經濟問題,這給他們帶來了不小的現實的壓力.加之有些學生對社會認識片面,不滿、失望的情緒又加劇了心理負擔.
2.1 社會因素.一般來說經濟貧困人群是弱勢群體,長期位于社會的底層,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處于劣勢.考入大學的榮耀并不能在短期內真正改變其背負經濟壓力的社會地位,甚至被迫扮演了為繳納學費、拼湊生活費使家族經濟危機雪上加霜的角色.這種基于社會出身與現實世界間巨大差距的對比,很容易引發(fā)家庭經濟困難生的心理失衡,面對同學的羞愧與面對親人的內疚使其自卑與自尊心理明顯極化,出于心理上的自我保護,部分貧困生逐漸封閉孤立起來.
2.2 家庭因素.中國有句古話叫“家貧百事哀”,很多經濟困難的家庭存在不幸,從貧困家庭走出來的孩子,其認知和價值取向都受到家庭明顯的影響,有的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格缺陷.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人窮志高”,很多家庭經濟困難生為了給家里爭口氣或是逃離開苦難的家庭,會努力學習考上大學,畢竟這是當下而言最好也是最真實的出路.但當他們費了生命中最大的力氣達成所愿時,等待他們的卻是更“殘酷”的社會現實,素質與競爭,基礎與經濟,這些無時不在提醒他們的貧窮,促使他們積攢了很大的心理壓力,當此壓力超過了他們所能承受的底線時,就會出現一些我們所不愿接受或不想看到的結果.因此,家庭問題是家庭經濟困難生背負一大的心理包袱.
2.3 個人因素.進入大學,面對新的生活環(huán)境,如何適應本身就是一種應激源,再加上青春期的大學生處于心理成長自我統(tǒng)合形成的關鍵期,其心智發(fā)展過程與人格顯現不僅受自身從過去走向未來的心理背景的制約,也受個體本能心理素質的限制,對自己的認識涉及個人屬性和我他關系兩個方面.所以受外界環(huán)境應激更大的家庭經濟困難生,自我統(tǒng)合問題就更為突出,需要比其他大學生更多的抵御應激的心理儲備,這對他們來說無疑是比克服經濟困難更高的要求.
2.4 學校因素.從環(huán)境心理學來看,家庭經濟困難生生活的微環(huán)境相對于社會大環(huán)境對其心理壓力的影響更為直接.一般來說,家庭經濟困難生與周圍同學經濟實力和消費觀念的差距同其心理壓力的大小在某種程度上成正相關,即相差不大時,感受到的壓力較小,隨著差距的增加,壓力也隨之增大,這可以解釋為什么從西部偏遠山區(qū)到東部大城市讀書的學生更容易激發(fā)自卑心理.同時,當別的同學在優(yōu)越的家庭供給下開始向更高理想(出國深造)沖刺時,家庭經濟困難生還在想著如何還貸,如何立足求生,這就加劇了心理貧困體驗.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高校資助工作不僅是程式化的資助經費管理,更是促進教育公平與建設和諧社會、實現“立德樹人”培養(yǎng)目標的必然要求.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與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相結合,把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高素質人才作為資助工作的重要內容,讓被資助學生感受到來自社會、家庭、師長和同學的關愛,逐步建立一種適合家庭經濟困難生健康成長的培養(yǎng)途徑.經過長期的工作實踐和研究,要加強高校家庭經濟困難生資助工作的心理援助作用發(fā)揮,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3.1 加強高校資助體系的建設.要進一步加強資助工作隊伍的建設,落實相關的政策要求,將學生資助工作納入和諧人才培養(yǎng)的宏觀體系中,在更廣泛的領域內進行動員,全員參與,全面育人.要進一步提高資助工作者的素質,促進管理教師的培訓和交流,增加對家庭經濟困難生追求時尚行為的再認識,在工作過程中給與資助對象必要的精神支持和心理指導,不帶成見,引導他們克服盲從,正視現實,擺脫心理壓力.
3.2 促進資助和心理工作的結合.要建立家庭經濟困難生的心理檔案,關注不同時期的心理狀態(tài),抓準時機“送溫暖”,避免心理危機的產生.要針對“共性”心理問題開展形式多樣的團體輔導,針對“個性”心理問題開展有針對性的個體輔導,增強家庭經濟困難生對自我的全面認識和自我心理調適能力.此外,要進一步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的投入,將在不同部門實施的經濟資助和心理援助結合起來,共同化解家庭經濟困難生的“全面貧困”,構筑心理良性防御機制.
3.3 拓展學生資助教育的載體.經濟支持只是緩解家庭經濟困難生現實壓力的一種途徑,鍛煉他們的綜合素質,促進自強自立品格的養(yǎng)成,才是資助工作的主要目的.所以指導部門要正視成立資助型回報團隊的優(yōu)缺點,充分發(fā)揮心理援助的積極作用,敦促家庭經濟困難生參加相關社團,形成組織接納,展開朋輩互助,使他們不僅有成就感和回報社會的載體,也有信念的支撐和挫折的分享,進一步拓展學生資助資源,創(chuàng)造更多適合家庭經濟困難生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的載體與平臺.
3.4 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學校要形成人人之間平等友愛、互幫互助的良好氛圍,充分利用好網絡對大學生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心理發(fā)展的良性影響,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感受到溫暖,愿意主動參與交往.同時,打造一支專業(yè)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構建一套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體系,為解決家庭經濟困難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保駕護航.此外,學校要充分學生組織的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傳、講座、沙龍等,引導學生養(yǎng)成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
〔1〕http://edu.people.com.cn/GB/1053/3588402.htm l人民網—教育—我國基本形成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
〔2〕http://news.qq.com/a/20070702/002918.htm騰訊網—教育部介紹高校困難學生資助政策.
〔3〕歐永美.構建“造血”型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
〔4〕徐亞軍.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新模式探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5〕劉峰,田志鵬.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心理貧困生”的心理援助[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7).
〔6〕周力.心理救助在大學生資助工作中的作用[J].長江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12).
G645
A
1673-260X(2014)07-01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