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正福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 浙江 杭州310018)
將水精神融入高校育人工作
——以浙江水利水電學院為例
黃正福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 浙江 杭州310018)
將水精神融入高校育人工作,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使其成為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大學生深入了解水文化內涵,及其精髓,自覺學習水的品質,弘揚水的精神,是高校育人的有益實踐,文章從水精神要義,通過何種途徑,實現以水育人,以文化人,做了初步探討.
水精神;高校;育人;實踐
億萬年來,水,不見其形,不見其色,不見其味.但它一直在見證著地球歷史的更替變遷.它更是萬物生命的源泉,是萬物生存的活力.
人類自誕生那一刻起,就傍水而居,依水而存,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可以說就是一部生動的水歷史.
水,常常不拘泥自己的形態,而隨客觀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己.但無論如何改變,它依然可以至靜、至凈,依然那么至善、至明,依然如此至韌、至強,依然不失至謙、至容,這是水的品性,也是水賦予的自然意義所在和豐富的文化蘊含.
人類在與水長期相處、共生共存的過程中,開始不斷認識水、了解水、開發水、利用水,進而逐漸形成了影響和推動人類不斷進步的文化形態之一——水文化.我國古代就有許多知名學者對水有了深刻的認識和理解.老子曰:“上善若水,他認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該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孔子說:“夫水者,啟子比德焉.遍予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
所謂水文化,是指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以水為載體,獲取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民族文化中一切與水為載體的文化現象的統稱.水文化的精髓、核心和靈魂是水精神.[1]
文化是人創造的,反過來又影響人、熏陶人、塑造人.文化對人具有全方位的影響,它可以影響人們的行為方式、交往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影響人們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人類幾千年與水相處所形成的水文化,和其核心本質——水精神,自然對人類社會的演替和發展影響深遠.
將水精神融入高校學生思政教育,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使其成為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大學生深入了解水文化內涵,及其精髓,自覺學習水的品質,弘揚水的精神,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北朝時期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曾引用宜都太守嚴山松的話說:“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已于千古矣”,認為水是有靈氣的,而且可以產生巨大的力量.水之靈氣所折射出的就是水的精神.水的精神內容可以十分豐富,遠至大禹開創治水成功的“大禹精神”,近至“九八抗洪精神”,但綜其要義,則為:
1.1 東流入海、滴水穿石的堅韌精神
史稱宋朝時,有個叫張乖崖的縣令,一天,他見一個管倉庫的庫吏,從倉庫里出來時,順手將一文銅幣丟進自己的口袋里,便叫住庫吏追問盤查,發現銅幣是庫吏從倉庫里偷出來的,于是下令拷打.庫吏不服:“不就這么一個銅錢嗎,有什么了不起!”縣令不聽則已,一聽,想起當時縣內的風氣之壞,決定從重懲罰,于是提筆批道:“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意思是:一日偷一錢,千日就是千錢.時間一久,繩能鋸斷木頭,水能滴穿石頭.當即下令將庫吏斬首.
水,自山脈之間,由點滴匯成山泉、小溪乃至江河奔騰而下,無論是高山還是險壑,它劈開山門,沖破重重險阻,千山萬壑難阻它奔流不息,直至浩浩蕩蕩流入大海;水,自檐角飛落而下,一點一滴,不懈努力,積聚力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終于擊穿頑石而過.
這是水精神的要義之一,水的堅韌,水之堅持.水雖為世間柔軟之物,世人甚至以水的柔軟形容女子——女人如水,天下柔者莫過于水.卻不知水雖為至柔之物,但能攻堅者又莫勝于水.水,具有不畏艱險,勇往直前,前赴后繼,奔赴往前的頑強、堅韌之神.
1.2 浮天載地、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
水,叮叮咚咚,在山間蜿蜒前行,浩浩蕩蕩,在峽谷奔流前行,它永遠地跟隨地形隨時改變自我,沒有一絲怨言,從不問途徑之地,是清是濁,不拒絕任何加盟的沙石、物障,始終以自己的身體,包容著所有承載著它的事物,以自己的胸懷接納所有!管仲在《管子·形勢解》中說:“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
水,川流不息,遇曲則曲,逢方則方,直能成線,曲可龍旋,能順應形勢,隨物成形,變換成任何一款形狀.水,又能因時而變,入夜凝結,棲荷成珠,晨飛飄散,化身霧靄,夏可成雨,冬成冰雪.
這是水精神的要義之一,水的包容,水之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水以其不爭、不棄,無欲、無求,以其寬廣的胸懷,大度的包容,利萬物于世.
1.3 滋養生命、善利萬物的奉獻精神
世間萬物,無水不生,無水不長,無水不成.水,孕育生命,養育綠色.水,春夏為雨,潤土澤物,冬可為雪,溫被大地,滋養萬物.在地球,這個美麗的星球上,水是萬物之源,生命之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但水利萬物卻不與萬物爭權奪利,反而“和其光,同其塵”,哪里低就往哪里去,哪里深邃,越往哪里尋求寧靜.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孔子則曰:“夫水者,啟子比德焉.遍予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
人類在水實踐中,亦不乏奉獻之歌.大禹治水,公而忘私,三過家門不入,他起早貪黑,露宿野餐,粗衣淡飯,兢兢業業,風里來雨里去,絲毫沒有懈怠,一心撲在治水上,終于治水成功.
這是水精神的要義之一,水的奉獻,水之無私.水,以浩大的心胸,以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之氣魄,且容而不爭之心成其偉大.
1.4 流而不腐、水清如鏡的清廉精神
東漢·班固《漢書·鄭崇傳》中有一“臣心如水”的典故.官居西漢尚書仆射的鄭崇,為人耿直,對皇上做出的錯誤決定都敢于諫言.他曾兩次勸阻漢哀帝不要無故封爵,也因此得罪了皇帝和皇親國戚.皇帝非常生氣,問鄭崇:“君門如市人,何以能禁切主上.”鄭崇對曰:“臣門如市,臣心如水.愿得考覆.”意思是說:雖然臣門如市,但是我忠君之心像水一樣明澈見底,絲毫沒有二心.[2]
世間所見,有臟水、污水、渾水、濁水、乃至臭水,然其兼非水之本質,去其包容之物,水依然清澈透明,至清至純.水,更可入萬物,蕩滌污垢,洗滌污淖.孔子有言:“夫水者,蒙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
這是水精神的要義之一,水的至清,水的至純.無論世間變遷如何,水依然一泓清水,透明清純.世間萬物兼可以水為鏡,以水為鑒.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3].與此同時,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指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3].高校承載著育人成才的必然任務,如何結合水的品性,水的精神,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做學問,成為一個具備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具有較強生態文明意識的,對國家和社會的有用之才,意義深遠.
將水精神融入高校育人工作,以水育人,以文化人,就必須教育引導青年學生要做人如水,學會包容,樂于奉獻;要做事如水,學會感恩,甘為清廉;要做學問如水,學會堅持,鍥而不舍.通過水文化、水教育的熏陶,將水精神融入大學校園的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構建系統的水教育體系,實施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機結合,從課程教材、社會實踐、科技服務等多個角度系統推進,教育培養青年學生像水一樣,心懷包容,胸襟寬廣,公私分明;像水一樣,心懷感恩,敢于擔當,樂于奉獻;像水一樣,勤奮刻苦,堅持不懈,面對困難依然不屈不撓,身處逆境敢于開拓進取,自強不息、奮發有為.以水育人,以文化人,就必須將水精神融入人才培養方案、融入課程教學體系、融入學生第二課堂,實現水精神進課堂、進教材、進社會,通過一定的課程知識教學、課內知識熏陶,課外的水環境渲染、水實踐體驗,以及專業培養上的循循滲透和行業感染,使廣大青年學生感受水文化的博大精深,水精神的崇高.進而引導大學生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尊重大自然,愛護生態環境,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采取適當行動力所能及地去踐行生態文明,帶著保護生態的睿智去服務于經濟建設,并通過大學生傳播和踐行生態文明的先鋒和引領作用,以點帶面,引領全社會形成人人自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推動全社會營造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自覺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動力源泉.
3.1開設水教育課程,促使學生學習水文化,感悟水精神
高校應開設水教育類相關課程,以必修或選修的方式,以系統的課程知識體系,教育引導學生學習了解水歷史、水資源、水警示、水法規、水利科技、節水知識等,激發學生知水、愛水、惜水、護水,感悟水的品性、水的精神.
自2007年始,浙江水利水學院(以下簡稱“浙江水院”)就專門開設了特色水教育課程——《浙江特色水教育》,是全國首家開設這樣的課程,以深化學生人水和諧理念、增強學生親水愛水意識、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從2011年始,該課程從選修課升級為全校學生必修課,現該課程已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浙江特色水教育研究與實踐》榮獲了2010年教育部中國教師基金會教育科研成果特等獎.2012年10月,“《特色水教育》資源庫”完成建設投入使用,該資源庫,根據特色水教育課程建設的需要,采用“導學、賞學、促學”的方式,整合形成從課程教學內容到學生自學測試的整套教學資源,并根據課程內容中的知識點,設計從基礎性知識到實踐性項目再到仿真環境下的任務教學體系,建立了基于網絡平臺的行業培訓、實踐教學系統,實現了可參與式的互動教學功能.
3.2 組織系列水實踐,促使學生宣傳水文化,體驗水精神
教育的最佳途徑之一,是實踐.高校應積極組織開展水文化、水教育、水宣傳等方面的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在系列實踐中,傳承、弘揚水文化、水精神.
浙江水院,作為一所具有水利行業背景的高校,自2005年始,每年組織或承辦浙江省“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系列宣傳教育活動,每年總能在全省各地看到浙江水院學子的身影,從未間斷,每年參與的學生人數超過1000人次,在全省水利系統和全社會引起了較大反響.2011年由學院師生演繹的宣傳水法文藝節目——《紹興蓮花落:護水村官竺水寶》,作為浙江省唯一入選節目,參加了水利部“六五”普法啟動儀式暨水利法制宣傳文藝匯演,受到了水利部領導的高度肯定.自2006年始,則每年組織開展一系列水文化、水教育專題實踐活動,將校內活動延伸、擴展至社會,延伸至省內大、中小學,輻射浙江省11個地市,直接參與人數多達萬人,新浪網、浙江日報、浙江在線、浙江衛視新聞、錢江電視臺、青年時報、錢江晚報、農村信息報、浙江水利網、錢江論壇等等20多家媒體均做過專題報導.每年組織學生實施“雙千雙百”主題實踐教育活動,讓廣大學生每年利用寒暑假期,深入調研,了解社會,調研行千里;發揮所長,走村訪戶,宣傳進千村;感受艱辛,指引人生,采訪百名校友;體驗甘苦,激勵創業,走進百家校友企業,通過學生親身參與實踐,激發專業自豪感,深化職業認識,培育職業精神,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感受校友人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磨礪意志品質,在實踐中真正體會和體驗水文化的精髓,水精神的博大.該項主題教育活動被評為教育部2012年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二等獎.
3.3 開展水專題調研,促使學生了解水環境,感知水精神
學以致用,將所學知識能真正用于實際,用于實踐,則可更加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高校應積極組織學生將所學水知識、水文化,通過實踐去親身體驗、親身感悟,通過了解水環境,了解國家水情,進而感知水精神.
浙江水院每年組織學生結合專業學習,開展水利等相關專業調研,如杭州下沙大學城景觀水水質調研,浙江省下山移民工作調查,浙江省農村飲水工程運行現狀調研,杭州市下沙經濟開發區降水污染水質調研,我省鄉鎮居民水利法制意識現狀調研等等,讓學生深入了解我省水資源、水環境狀況,在調研實踐中感受水的珍貴,水的重要,感知水的品性,水的精神.
由此建立了“教學欣賞、情感體驗、社會實踐、服務社會”四位一體的互動合作教育模式[4],使學生在教育實踐中了解水歷史,感受水文化,感悟水精神,自覺學習水的品性,發揚水的精神.讓當代大學生,在今后人生中懂得:人生,當如水之韌,如水之容,如水之強,如水之謙,如水之善,如水之清……[5]
水文化、水教育,不應該只是水利類院校才開展的特有文化和教育.水是世間萬物之源.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高校都應主動開展水情教育,水文化教育,主動將具有豐富內涵和深厚底蘊的水精神融入高校育人工作,引導學生學習水的品性、水的精神,培養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有用之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和人力保障.
〔1〕李宗新.試論水文化之魂——水精神[J].水利發展研究,2011(3):79-84.
〔2〕百度百科[EB/OL].[2013-01-05].http://baike. baidu.com/view/372063.htm.
〔3〕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閆彥.浙江特色水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人力資源管理,2011(8):164-166.
〔5〕黃正福.構建常態機制突出實踐育人努力推進特色水教育[J].中國科技教育,2012(1):82-83.
G641
A
1673-260X(2014)07-0132-03
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12XKGJ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