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紅
(湖南科技大學 藝術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荷蘭的現實主義巨匠倫勃朗是歐洲最有影響力的畫家之一,他的一生雖然少有畫論,但卻留下了非常多精彩的繪畫作品。他的繪畫風格獨特,不拘一格,技藝純熟,敢于創新,他不僅掌握了傳統繪畫技法,還在此基礎上做了很多的探索研究。倫勃朗的繪畫思想意義深刻,旨在喚醒人們對人性、生命的思考,指引人們去探索繪畫創作中的油畫語言特色和價值取向。在他的作品中,光影、構圖、色彩和筆觸等繪畫語言形式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倫勃朗不僅擅長歷史畫、肖像畫、風景畫以及風俗畫,同時對圖案繪制及版畫制作也很精通。他的作品大多采取了強烈的明暗對比畫法,即運用光線塑造形體,畫面層次豐富且富有戲劇性。“與倫勃朗同時代的藝術家都是用筆來描繪世界,而倫勃朗則是用畫面反映自己的心靈。”[1]34-37
17世紀,肖像畫成為荷蘭最受歡迎的畫種,而倫勃朗的肖像畫是最典型的代表。當時的肖像畫就像我們現在的照片一樣呆板,尤其是群體肖像繪畫。但倫勃朗例外,他鐘情于研究自畫像中的人物表情所折射出的心理和精神活動,通過大量的嘗試,逐漸形成了獨特而富有創造性的繪畫風格。在倫勃朗無數次的肖像畫中,油畫、銅版畫和素描占很大的比重,其中就有不少體現一定主題的肖像作品,《戴金盔的男子》和《扮作花神的沙司吉雅》最具代表性。當時荷蘭新興的資產階級盛行在家里掛肖像,且公社團體中又盛行自畫像,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不少畫家都會繪制一些不真實、表面光鮮的庸俗作品,但是倫勃朗卻不同流合污,他不顧上層掌權者的打擊,在貧困潦倒的一生中創造了三百多幅技術水平很高的肖像作品。而在這些肖像作品中,自畫像占了很大的比例,油畫家大多會給自己畫自畫像,但是卻從未見過像倫勃朗一樣畫那么多自畫像的畫家。為什么他會對自己的容貌有如此高的興趣呢?在我看來,剛開始他只是為了研究人物表情和提升繪畫技巧,漸漸地他開始意識到,想洞察人的內心世界就必須要先認識自己,這種不斷的自我挖掘已經使他的繪畫遠遠地超越了個人境界。本文將分析其肖像畫中的構圖、色彩、光影是怎么樣表現出他的繪畫語言和思想情感的。
無可置疑,倫勃朗十分精于用概括的構圖突出和表現主題,他善于運用“金字塔式”和“對角式”構圖,而他的肖像畫作品《畫室的自畫像》采用的就是對角式構圖,有趣的是,畫面中僅是一個畫架就占了畫面的一半,給人以強烈的視覺震撼力,而小木桌則只是占了一個小角落,且上面的物體幾乎全部籠罩在陰影中,倫勃朗站在離畫架較遠的地方注視著畫面,似乎在思考什么。奇怪的是,畫家卻沒有表現出畫面中的內容,也許是為了讓觀者更多地關注畫家的繪畫狀態。畫架的邊框上有自然光反射出的一道金光,正好與倫勃朗的目光構成對角式構圖,正是這種新穎而又不隨意的構圖方式將倫勃朗的思想情感巧妙地表現了出來,這種獨創的構圖,正體現了倫勃朗敢為人先的藝術精神。倫勃朗覺得,鼓噪乏味的規則讓人討厭,而創新對于一個畫家而言是最為重要的。
色彩有著神奇的韻味,在油畫藝術領域中,它被看作是油畫語言的靈魂,不僅能夠觸發人們隱藏的欲望,還能形象地表達出人們的各種細微情感。色彩對于藝術家就像音符對于歌唱家,文字對于作家一樣重要。在藝術領域里,色彩是表達藝術家情感、思想和信息的載體,它的使用沒有限制,但卻也十分復雜,難以控制。倫勃朗對色彩的運用一般都是采用多次覆蓋色層的方法,可見他的作品之所以具有震撼的效果,是經歷了精心的準備、耐心的制作和若干層的積累才形成的。具體地說,就是先用底料把主體人物和其他裝飾物的亮部堆砌出來,然后用畫筆或其它工具做出立體的筆觸以表現物體特有的材質和肌理[2]198-201。等畫面干透后,還可以繼續用重疊的手法加以修改。《戴金盔的男子》就是采用這種方法來表現金頭盔的堅硬材質和重量感的。倫勃朗早期的色彩運用和晚期有很大的區別,他早期比較喜愛鮮艷的色彩,晚期卻非常簡單,只用幾種顏色,而且能通過這幾種簡單的顏色保持色調與明暗間的平衡,明度的對比逐漸取代了鮮艷的效果,色彩在色相上的對比慢慢消失了。“哈爾斯說過,貧窮是任何一個畫家都可能遇到的最好的事情,因為如果你窮了,你就買不起年輕時你父親出錢買給你用的那些貴重顏料,你就得僅僅使用兩罐或者三罐顏料,在這時,你才不會用紅、黃、藍、綠等原色來繪畫,而是學會去調各種顏色,一旦你這么做,而且做得很好時,那么別人就會像從前一樣,明白你的意思。”[3]167-171
光在油畫藝術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倫勃朗對戲劇非常癡迷,受此影響,他十分注重畫面明暗關系的處理,并通過對卡拉瓦喬明暗對比法的研究,探索出了屬于自己的技法,后人稱之為倫勃朗式明暗畫法。他不像早期的文藝復興大師們那樣過于執著形體美,而是巧妙地借助自然的光源去塑造形體的個性。他不僅僅研究自然光源,對室內光、燭光、夜景等也做了大膽的嘗試,他擅長用聚光和透明陰影的技法來突出主題,而光似乎也完全聽從倫勃朗的吩咐。從總體上來看,倫勃朗的作畫手法有兩種:一是用大面積的層層暗部和如同舞臺高光一樣的亮色突出主題,塑造出半明半暗的厚重效果,技巧就是在亮部采取厚重涂法和透明重置法,暗部則用視覺效果比較弱、感覺比較平穩的暗色,這樣就使畫面看起來更加神秘和迷蒙[4]10-12。他的群體肖像代表作《夜巡》采用的就是這種明暗處理法。畫家沒有按照雇主所希望的那樣,把畫像描繪成由多個差不多大小的人所組成的普通肖像畫,而是根據畫面的需要對明暗處理進行了革命性的變革,模糊而又清晰,沉郁而又充實,他把兩個地位較低的士兵放在了畫面最亮的首要部位,這種黑暗之中透出一點亮的表現方式被后來的許多畫家所模仿。另一種類型也是利用戲劇化的高光來突出重點,但是畫面的其他部分卻是完全隱藏在黑暗中,如他在1965年所作的《自畫像》,初看作品,亮部的具體形象首先就會吸引我們的眼球,這是我們的眼睛在強烈的明暗對比下所做出的被動選擇[5]154-158。他利用光的明暗來表現空間層次以產生神秘的氣氛,并通過筆下的光影成就了一幅幅油畫經典。
對前輩大師成就的繼承與創新,能讓我們更加了解繪畫藝術。倫勃朗對神秘光影的研究、色彩效果的探索和藝術本質的追求,不僅大大地豐富了美術理論,還對當代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怎樣突出繪畫的主題、選取最合適的構圖、用最穩重深沉的顏色,倫勃朗已經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他的肖像畫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對文藝復興之后的肖像畫藝術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倫勃朗的肖像畫就是他一生的縮影。他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他的作品并不是單純地描繪自己,而是對當時社會的一種折射,通過人物的裝扮和情緒表現當時的社會狀態和人們的生活狀況。在他四十多年的從藝道路上,他的肖像畫生動地記錄了他輝煌而又坎坷的一生。
[1]候文娟.藝術世界ABC——倫勃朗[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張石森.巴洛克與洛可可藝術[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6.
[3](法)保羅·祖姆托.倫勃朗時代的荷蘭[M].張今生,譯.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
[4](法)丹納.藝術哲學[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
[5]遲柯.論西方美術史話[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