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良
(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系的學問,是研究社會信息系統及其運行規律的科學;簡言之,是研究人類如何運用符號進行社會信息交流的學科。
音樂傳播學則是在音樂傳播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人們在認識音樂傳播現象、傳播音樂文化的同時,開始理性地認識音樂傳播。它起始于音樂的傳播現實,展開于音樂傳播內容、傳播媒介與音樂受眾及相關的社會、歷史、文化、科技背景,最終指向對象的特征、特質、概念的相互關系以及相關規律。
流行音樂的傳播在當今信息社會是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文化傳播,針對此項內容的研究成果也比較多,如截止到2013年12月26 日,在中國知網以“流行音樂傳播”為篇名進行搜索,可獲得123 條結果,可見有學者已經在該領域中進行各項研究。
博碩士論文是攻讀博士、碩士學位研究生所撰寫的論文,具有一定的深度和較好的科學價值,能夠反映出國內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因此,本文試圖通過已公開在知網上登錄的博碩士論文,來探索流行音樂傳播的研究趨勢。
在中國知網的碩博士論文數據庫中進行檢索,當“全文”設為“流行音樂”時,檢索結果為1315 條;當“主題”設為“流行音樂傳播”時,檢索結果為27 條;當“題名”設為“流行音樂傳播”時,檢索結果為16 條;當“關鍵詞”設為“流行音樂傳播”時,檢索結果為4 條。通過對檢索結果的抽樣分析可知,以“流行音樂傳播”為題名的檢索結果最為符合研究材料的需要,而龐大的以“流行音樂傳播”為“全文”的檢索結果雖然涵蓋了最為符合的研究材料,但除此之外其它結果離目標材料相差較遠,幾乎無太多的實際用處。
在最為符合研究材料的檢索結果中,論文作者的來源也不盡相同,如在以“流行音樂傳播”為“主題”的27篇論文中,學位授予單位為“音樂學院(含藝術學院)”的一共5篇,其余的22篇博碩論文均來自綜合性大學。這一不太平衡的比例說明,在專業的藝術院校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研究流行音樂的人數群體遠沒有綜合性大學的多。
“題名”為“流行音樂傳播”的16篇博碩論文中,作者所學專業為音樂(美)學的8人,占總數的一半;作者所學專業為文藝學的2人,其它的專業如藝術學、新聞學、教育管理、課程與教學論、傳播學等各1人。由此可見,除了音樂學專業的博碩士是從事流行音樂傳播研究的主力軍外,其它的如文藝、文化、教育等相關專業的博碩士也是該領域研究的有益補充。
從論文的寫作時間來看,以“流行音樂傳播”為“主題”的檢索結果中,論文完成最多的一年是2010年,共完成了5篇;而“題名”為“流行音樂傳播”的檢索結果中,論文完成最多的一年是2012年,一共完成了4篇。從每年博碩論文的完成數量來看,近幾年的流行音樂傳播研究呈上升趨勢,特別是幾篇博士論文的完成,如山東大學文藝學博士任飛撰寫的《傳播學視野下的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研究》等,表明該方向的研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研究流行音樂的傳播,必然就要涉及到這一研究方向中最基本的兩個命題,即流行音樂與傳播。
關于“流行音樂”的概念,任飛在《傳播學視野下的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研究》一文中從大眾文化的角度將其定義為“旋律歌詞簡潔易懂、題材貼近現實生活,文本具有開放性、商品性,借助于各種媒介被廣泛傳播的一種屬于大眾文化的音樂藝術形式”[1]。馬軍紅在比較流行音樂與通俗音樂、經典音樂的區別后,再通過考察其商業因素與審美特征,在《當代中國流行音樂傳播的探究》中將“流行音樂”定義為“適合民眾口味的,含有商業要素的,審美品位不同于高雅音樂的改革開放以來產生的,與港臺流行歌曲、國外流行樂相近的,在音樂風格(包括表演風格)等方面都有別于古典音樂、傳統音樂、民間音樂和改革開放以前的歌曲的那些歌曲”[2]。劉雅叢在《高校流行音樂文化傳播初探》中,將“流行音樂”定義為“多指具有結構短小、內容通俗、形式活潑、情感真摯、演唱形式大眾等特點,并被廣大群眾所喜愛,廣泛傳唱或欣賞的歌曲”[3]。
在研究流行音樂概念的同時,大多數作者將流行音樂放在歷史時間的維度上來觀察其傳播的發展歷程。任飛在《傳播學視野下的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研究》中,將中國流行音樂劃分為“前當代時期”和“當代時期”,前當代流行音樂發展的第一階段為20世紀20年代末至1949年,第二階段為1949年至20世紀70年代末;當代期的第一階段為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第二階段為20世紀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第三階段是新世紀以來;指出了每一階段流行音樂的特點與代表音樂類型,以及與社會的互動傳播關系[1]。馬軍紅在《當代中國流行音樂傳播的探究》中從舊上海的流行音樂、解放前的革命歌曲中追溯流行音樂傳播的起源,并分別敘述了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后期、20世紀90年代末期至現在流行音樂傳播的特點,比較中肯地評述了改革開放后流行音樂傳播的發展歷程[2]。
“傳播學”的概念在很多的經典著述中已有完備的論斷,博碩論文更多的是從其分支學科進行定義的闡述,如何明家在《媒介的張揚、百姓的瘋狂》一文中就論及到“流行音樂傳播”這一概念,“是指那些結構短小、內容通俗、形式活潑、情感真摯,并被廣大群眾所喜愛,廣泛傳唱或欣賞,流行一時的甚至流傳后世的器樂曲和歌曲,通過媒介的行為,在受眾中被傳唱和喜愛的狀態和程度”[4]。這種闡釋是在定義流行音樂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的,其核心點是受眾對音樂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水平與作品的影響程度。任飛在《傳播學視野下的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研究》中論及流行音樂傳播時指出,“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流行音樂文本是傳播活動中所傳遞的信息,流行音樂的傳播流行過程也是一個信息交流與共享的過程。”[1]這一說法明顯的是將流行音樂當成社會信息系統的組成部分來進行規律性的研究。
1948年,美國傳播學者哈羅德·拉斯維爾(Harold Dwight Lasswell)在《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中,提出了對傳播學研究影響深遠的“5W”傳播模式,雖然這種單向直線的傳播模式忽略了傳播活動中傳受雙方的雙向互動與交流,但是他所提出的構成傳播過程的五大環節要素(即5W:Who,says What,in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卻為后世人們了解傳播活動的結構和特性提供了明確的研究對象和具體的出發點,據此,也逐漸形成了傳播學的主要研究領域:控制分析、內容分析、媒介分析、受眾分析和效果分析。
在國內目前的博碩論文中,著手點最多的就是媒介分析,即傳播媒介的研究。馬軍紅在《當代中國流行音樂傳播的探究》中將流行音樂傳播媒介分為兩大類,即以電影、電視、廣播、磁帶、光盤、演唱會為代表的傳統途徑;以及由網絡、彩鈴為代表的新興途徑[2]。任飛在《傳播學視野下的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研究》中從媒介技術、電視媒介、網絡媒介三方面闡述了其對流行音樂傳播的影響[1]。羅艷妮在《大眾傳播媒介在新時期中國流行音樂發展中的作用》中將傳播媒介分為印刷媒介、音像品媒介、電視媒介等三大類,并敘述這些不同的媒介條件給流行音樂傳播帶來的變化與作用[5]。
縱觀博碩論文對傳播媒介的分析研究,無非是對現有媒介條件的分類與介紹,還沒有真正的進行理論化的提升。
除了著墨最多的媒介分析之外,傳播的效果與影響在流行音樂傳播的研究中也是很重要的內容。
任飛在《傳播學視野下的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研究》中通過傳播效果理論、“議程設置”功能、“使用與滿足”理論來進行流行音樂傳播的效果研究,認為“媒介的傳播過程是一個媒介與受眾協商的過程,效果產生于它們之間的交互作用”。作者在流行音樂宏觀傳播效果的研究中,以2008年汶川地震和北京奧運會為例,闡釋了流行音樂在支持強化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和參與社會宏大敘事所發揮的巨大作用。“使用與滿足”理論則主要從微觀層面去考察傳播效果,將受眾看作是有著各種需求的個體,受眾在演唱卡拉OK 和泡吧時滿足了各自社會交往、感情宣泄、消磨時間等不同的內在需求[1]。
馬軍紅在《當代中國流行音樂傳播的探究》中分別從音樂本身與社會兩方面研究了流行音樂傳播的影響,從音樂本身來講,它對于樂壇整體結構、音樂表現形式及創作方式等有重大的影響;從社會層面來講,流行音樂傳播對于科技、文化、經濟等都有巨大的影響。最后還從傳播過程中對于音樂本身的異化、傳播對象的局限性、傳播渠道不規范等,敘述了流行音樂傳播中的問題以及對未來的設想[2]。
受眾研究也是博碩論文的研究范圍之一。何明家《媒介的張揚、百姓的瘋狂》中著重從受眾的意識來進行流行音樂傳播的研究,通過對媒介受眾意識的分析以及受眾中的主體接受者青少年的分析,得出“受眾是傳播活動的參與者,是傳播效果的反饋者,受眾對于流行音樂傳播的選擇、參與、理解,對于媒介的溝通、互動、反饋都會直接反映出社會的變化”[4]。
[1]任 飛.傳播學視野下的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2.
[2]馬軍紅.當代中國流行音樂傳播的探究[D].保定:河北大學,2009.
[3]劉雅叢.高校流行音樂文化傳播初探[D].天津:天津音樂學院,2007.
[4]何明家.媒介的張揚、百姓的瘋狂[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7.
[5]羅艷妮.大眾傳播媒介在新時期中國流行音樂發展中的作用[D].武漢:武漢音樂學院,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