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廣見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荷澤考察時,他給陪同的市、縣委書記念了一副楹聯,內容是:“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接著,習近平說,對聯以淺顯的語言揭示了官民關系。這副楹聯,凝結著自古以來開明人士對“官民”內涵的思考與判斷、“官民”理念的辯證與統一、“官民”屬性的平等與本質、“官民”目標的一致與共進。這副楹聯平實無華卻頗含哲理,雖是封建時代的文字,今日由習總書記重讀重念,既具有時代意義,又具有實踐價值。
楹聯的上聯寫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這里的“地方全靠一官”,道出了為官執政的“事業觀”、“工作觀”、“責任觀”,指出了做官應不計個人榮辱得失,必須忘我、勤政、廉政、無私奉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地方全靠一官”,這是一種心理認同、使命認同、權力認同、擔當認同的以民為本的“民本觀”。它來源于民本意識、公仆意識、勤務員意識、孺子牛意識、甘當人民兒子意識的“人民至上”觀;來自于“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的“用權觀”;發自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以人民為血脈生存的“魚水觀”。一個地方經濟能否又好又快發展,社會能否團結穩定,人民能否安居樂業,幸福指數能否年年提高?地方官員無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一心為民、一生為民,振一方經濟、福一方群眾,促進萬民樂業、萬象更新的官員,才是一個萬民稱頌的“地方官”。
楹聯下聯寫道“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這里的“自己也是百姓”,講出了為官執政的“民本觀”,與古人的“圣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相吻合;與“夫民者,國之根也,誠宜重其食,受其命”相一致;與鄧小平稱自己是“人民的兒子”相通融;與習近平所說的“像愛自己的父母那樣愛老百姓”相貫通。共產黨的官都來自人民,都是從老百姓中走出來的。我是人民一分子、我是人民一公仆、我是人民一代表。黨員干部既是官更是民。當官沒有民本思想、人本意識、百姓本色、群眾感情,是當不好官,也是難以當好官、為民執好政的。失去了人民的本色,就不是共產黨的官。彭德懷說:“我們要像掃把一樣供人民使用,而不是像泥菩薩一樣讓人民恭敬我們,稱贊我們,抬高我們,害怕我們。”當官者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老百姓才真正是衣食父母。說實了、真了,當官者,都是一介平民,沒有老百姓的哺育、養育,接“地氣”之力,支持之助,有何官位、權力、能力當官掌權?對老百姓的恩情無論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對老百姓的情感無論任何時候都不能淡化,與老百姓的關系無論任何時候都不能疏遠。
楹聯中的“莫以百姓可欺”,講明了地方官員的任職目的是讓人民過上幸福日子,必須與人民群眾一起累、一起苦、一起干,絕不能當官做老爺,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莫以老百姓可欺”,講明了當官者只有以“百姓之心為心”,以百姓的疾苦為疾苦、困難為困難,自己的作為才能落實在為老百姓謀福祉上。絕不能權力在手,不顧人民群眾的死活,去奢侈淫逸,鋪張浪費。“莫以百姓可欺”,就是不能搞“上智下愚”那一套,認為百姓生活在基層,沒文化、少知識,愚昧無知,而是當官要為民作主,對老百姓不騙、不哄、不坑、不害、不欺,一切以保護老百姓的權力、權益、民主為目的,這才是正確的立場、態度、情感、觀點。
把楹聯中的“地方全靠一官”、“自己也是百姓”、“莫以百姓可欺”這三者結合在一起,就鑄成了新時代黨員干部的“為民觀”、“工作觀”、“政績觀”。它體現了黨的宗旨、反映了黨的群眾立場、折射了黨的群眾路線,詮釋了百姓情結、人民內涵、群眾理念。在這里,“地方全靠一官”,指明了為官者的職責;“自己也是百姓”,講明了人民公仆的本色;“莫以百姓可欺”,闡明了當官的品德,把責任、本色、品德統一起來,構成了黨員干部最基本、最規范、最全面的政治素質、思想素養、作風養成。只有三者一體,黨員干部才能懷揣真情、走進群眾、深入生活,黨與群眾之間才能魚水相依、水乳交融、血肉相連。如此,社會和諧、大局穩定、全面小康、夢想成真、民族復興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