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永婷
童謠是歌謠的一種,都類屬于傳統民俗。明代楊慎曰:“童子歌曰童謠,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①意指童謠為兒童所歌唱的曲子,是直抒胸臆,朗朗上口的,非刻意學來。因而童謠沒有很明確的范疇和界限,凡是民謠中適合孩童聽與唱的都可以歸類為童謠。在此,姑且把童謠定義為兒童口耳相傳的、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歌謠,它的特點是音節和諧、形式簡單、詼諧幽默,讀起來朗朗上口。由于劃分標準的不同,學術界對童謠的分類不一,如按照國家劃分,可分為中國童謠和外國童謠;按照年代劃分,可分為傳統民謠和新民謠;按照地域劃分,可分為方言童謠和普通話童謠等,其中最常見的要數按照藝術形式的劃分,即把童謠分為搖籃曲、游戲歌、數數歌、問答歌、連鎖調、拗口令、顛倒歌、字頭歌和謎語歌等幾類。
周作人先生對童謠做了相應研究,他認為,古代的童謠大部分為“徒歌”,“童謠之詞,以謠居多,古書所載童謠多為徒歌之謠。”而能流傳至今的童謠大都是歌詞內容含有大量史實,與當時的社會生活環境息息相關的童謠。②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篇》中說:“歌謠文理,與世推移”、“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說明由于社會制度和生產力發展的不同,特定歷史時期的童謠根基也有所不同。古代時期的童謠內容大多訴說史實或以為鬼神憑脫和占卜之言,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現代社會的童謠已經和古謠有著相當的區別了,轉折點便是五四時期的“童謠運動”。至此,童謠的內涵得以泛化,新童謠開始蓬勃發展開來。
半個世紀以來,改革開放和生產力的發展給人們的物質生活帶來變革的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民間童謠也經歷了其蛻變更新的過程。總的來說,新時期的童謠重在描述人們的物質生活情景,特別是處在改革發展階段的農民的日常生產、生活狀況以及思想觀念的變遷,集中展現了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對人們產生的影響。這時期的童謠大多語言樸實,旋律更多變化,感情更富有色彩,朗朗上口,易于口耳相傳,是兒童閑暇時期消遣的趣味娛樂。
細回想,童謠的發展歷史呈現出繼承與創新的發展關系,在發展過程中,難免會有些不如意的消極的因素,但是并不可否認童謠的曲風也在進一步增多,曲調選向也在不斷變化以適應新的時代與社會。山曼先生說過:“我們正迎接新生活,我們必將拋棄老朽的東西,但我們在迎新棄朽的過程中,也不得不同時失去一些寶貴的成分。”③民間童謠本身就是特定時代物質、文化生活的產物,不可避免地伴隨著時代主題輪回更替,但無論如何,“民間童謠的變化,卻象不會撒謊的孩子一樣,天真地告訴我們許許多多的事情。”④我們當下所需要做的,就是在新時期重新審視民間童謠的教育性價值,為童謠“正名”。
關于民間童謠的教育價值,古呂新吾著《演小兒語》中謂“蒙以養正”,意指利用兒童的歌詞達到趣味與教訓并重的效果。周作人在評價古人對歌謠的意見時,認為“童謠用在教育上只要無害就好”,并且,歌吟是兒童的一種天然的需要,順應這個要求給他們整理的適用的材料,能夠收到更好地效果。⑤闡釋了童謠教育的可能性。
就當代而言,對童謠教育價值的研究,是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的。童謠作為兒童口耳相傳的傳唱形式,是傳統民俗文化豐富內涵的體現。童謠歌詞中所包含的生產、生活技能、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及行為方式有助于兒童知識素養的提高和良好行為的塑成。民間童謠的教育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孩子的品德發展是滲透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民間童謠在充滿童趣意味的同時還帶有道德教化的功能,對于處在學齡期的兒童來說,能夠起到言語方面和行為方面的啟蒙作用。民間故事中處處包含著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規則與方法,讓孩子們在學習、吟唱的過程中,經歷著揚善抑惡的情感體驗,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到了現代社會,新童謠思維內涵進一步深化,更能極大地豐富兒童的生活。
民間童謠留存了地方民俗風情的元素,通過口耳相傳,長久以來沉積的優秀民俗文化得以繼承和保留,作為特定時期生產力發展水平在社會文化上的體現,它總是能及時、敏捷地捕捉到當下發生的時事新聞。廣大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當中創造了旋律簡單、朗朗上口的民謠,并在短時間內得以快速傳播。可以說,民謠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情民意的反映,它體現了民眾對社會現象的態度及評價。漢代 《毛詩序》謂:“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就是強調“風”和“化”在民眾教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民謠來自民間,并流傳在民間,其吟唱主體主要由社會中下層民眾。再加上語言具有倫理滲透性,民間歌謠的某些內容蘊含著倫理道德或勸勉諷戒的思想,在潛移默化中達到影響社會、改造社會的目的。
兒童語言的學習經歷的是淺顯易懂到復雜句式的過程。最初,兒童學著咿呀學語,但因其語言方面的限制性,很多語言和文字兒童很難習得,人們便開始教給兒童淺顯易懂的句子,或者嘗試把一些生活知識編成簡短的有節奏的詞句,這樣兒童學習起來就容易的多了。童謠是兒童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學表達方式,因其詼諧幽默、音節和諧、形式簡短的特點,讀來朗朗上口,易于被兒童接受或模仿。例如,有些簡易詩歌、童話故事、繞口令等以童謠的形式編寫出來,供兒童傳唱。在學習和誦讀童謠的過程中,兒童漸漸學著復述和聯想周圍事物的能力。可以說,源于兒童生活的童謠采用了為兒童所熟知的語言,它是引領兒童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
有些簡易詩歌、童話故事、繞口令等以童謠的形式編寫出來,供兒童傳唱能夠鍛煉學習者的智慧技能;有些童謠唱起來就是一串語言接龍游戲,可以無限接下去,里面蘊含著大量的生活常識,是發展兒童認識的重要素材。有一首《小白雞》是這樣唱的:
小白雞兒,溜墻根;
溜到娘家,要吃黃瓜啊;
黃瓜有種,要吃油餅呀;
油餅噴香,要喝辣湯啊;
辣湯苦辣,要吃地瓜啊;
地瓜有面,要吃雞蛋啊;
雞蛋有皮,要吃牛蹄兒啊;
牛蹄兒有毛,要吃櫻桃啊。
……
這樣的童謠可以隨意往下編,可以充分發揮兒童的想象力和詞匯的創造力。在學習和誦讀童謠的過程中,兒童漸漸學著復述和聯想周圍事物的能力。從宇宙銀河到一草一木,從高高在上的天子到身邊的布衣百姓,他們之間錯綜復雜的故事無一不吸引著兒童的眼球。可以說,源于兒童生活的童謠采用了為兒童所熟知的語言,它是引領兒童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對兒童的德育、智育、美育、文學表達以及人際交往等方面能力的提高發揮著極大的促進和導向作用。
誠然,探究童謠的教育價值只是從理論層面為童謠教育提供可行性分析,真正想要改善當今童謠教化的現狀必須從真實的教育情境著手。對此,主要從三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化三個層面進行探討。
學校作為教育的主陣地,必然成為實現民謠價值性的主陣地。目前,已有學校已經嘗試把童謠教育納入到學校教育體系中,也取得了相應的教育效果。在學校教育層面開展民俗文化課程的時候,應該遵循以下幾個要點。
首先,依據地方特色開發校本課程資源。教育界對民間童謠教育價值開發涉足較晚,所以至今為止并沒有形成統一的有關童謠教育的教育體系或者規劃。再加上中國地域文化差異較大,因此,就目前而言,關于民間童謠教育更多的是將其納入到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中,根據不同地區、城市或者農村的文化背景來制定相應的童謠教育課程,這也是民俗文化教育未來發展的基本脈絡。
其次,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選擇教育內容。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文化與環境生活軌跡。在選擇童謠內容上,既要那些能夠提高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學習材料,又要根據學生的興趣與愛好,選擇那些能夠讓學生思想上和情感上產生共鳴的童謠。在這里,校本課程的優勢便體現出來了,學生的學習內容貼近自己的生活圈子,與從小接受到的文化與價值觀一脈相承,強烈的認同感油然而生。這樣一來,學生在習得實際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也可以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
再次,以“活動”的方式展開教育。以往我們強調,傳統分科教學的前提是統一的課程規劃與評價體系的指導,但是,“授—受”式的教學方法并不能在童謠教育上取得良好地效果。因此,有許多學校開始嘗試采用更加靈活的教學模式實施校本課程,“情境法”、“活動法”、“探究法”等都是有效的嘗試,這為民間童謠的教學提供了極好的借鑒。學生甚至可以走出戶外,欣賞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通過自己的體驗性活動將童謠中包含的知識與價值內化為自身的統整性經驗,這也是新課改所倡導的“活動教學法”的體現。
最后,采用過程性評價方法。在課程評價方面,要更多的采用過程性評價,進行學生個體內差異評價。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能夠及時地捕捉到學生學習的情況,并予以有效的反饋,以表揚和鼓勵為主,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促使學生對學習的過程進行積極地反思和總結。民間童謠相關課程可不納入或少部分納入學期末總測評,目的就是為了拒絕最終給學生下結論,更多的關注學生的“生長”。
作為學校教育的輔助手段,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影響無疑是巨大而又深遠的,不同的家庭文化氛圍直接導致了不同孩子心理與品質的差異。在家庭中進行民間童謠教育的最佳時間是孩童的啟蒙期,主要途徑便是父母長輩的言傳身教。從最初咿呀學語,家長便可以教孩子誦讀簡單童謠以鍛煉孩子的語言學習能力,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條件許可的家長,可以逐漸教授孩子較為復雜的童謠,引導他們發現和欣賞童謠中所包含的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價值。
在社會教化層面,主要是指對兒童實行社會性情感教育。整個社會應該為提供民間童謠提供滋生與發展的廣袤土壤與和諧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情感價值。例如,相關文化部門倡導,重新審視民間童謠之余當代的價值,舉辦民間童謠知識與價值的公共講座,表彰傳統文化教育先進單位和個人……通過這些舉措,使整個社會形成尊崇、繼承和發揚民俗文化的風尚。如果說家庭教育是從微觀視角協助民間童謠教育,社會教化便是從宏觀方向為民間童謠的教育提供強有力的軟文化保障。
教育是實現知識文化傳承的最好平臺,也是挖掘人的能動性的最佳途徑。通過教育傳遞,長久以來沉積的優秀民間童謠傳統獲得重新發展的機會和權利,使學習者了解民間童謠的趣味性與價值性,增強文化認同感,就更能發揮民間童謠的教育價值。在此前提下,合理運用民俗教育觀來輔助學校教育,以學校教育的方式開通民俗文化之窗,以潛移默化的形式鑄造人們的心靈,也有助于促進學校教育培養出懂得欣賞和深入理解民間童謠的繼承者。
注釋:
①(明)楊慎.丹鉛總錄[M].(卷二五).
②杜文瀾著,周紹良注.古謠諺·凡例[M].中華書局,北京:2006.
③④山曼.山東民間童謠論略[J].煙臺大學學報,1990(4):69.68.
⑤吳平,邱明一.周作人民俗學論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1.142.
[1]高爾基.論文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33.
[2]杜文瀾著,周紹良注.古謠諺·凡例[M].中華書局,北京;2006.
[3]陳俊君.幼兒園開發利用民謠教育價值的個案分析[J].麗水學院學報,2013-8(4).
[4]郭遠.關于新民謠警示功能的哲學思考[J].山西師大學報,2011-3.
[5]馮增俊.教育人類學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91.
[6]龍夢晴.民俗文化教育發展論[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2(6):79.
[7]章輝.當代民謠的思想內容及美學意義[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9-9(5).
[8]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序 1.
[9]山曼.山東民間童謠論略[J].煙臺大學學報,1990(4):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