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 燁
社會已進入后工業時代、網絡信息時代,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然要借鑒后現代課程理論。后現代主義的課程觀是沿著為“人的未來生活”——為“人的現實生活”——為“人的現實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溝通”之路演進的。課程只有把學生當作一個活生生的、整體的、生活著的人來看待,才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新課程教學觀念也指出要從單純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轉變為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由只關注間接經驗的掌握轉變為注重直接經驗的體驗與學習。當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經驗在全國產生廣泛影響時,這種確立了以學為主,教為學服務的教學理念開始在各地相繼實踐,而現如今的初中美術設計課教學,普遍缺乏學生自我探索的過程體驗,設計智慧難以啟迪,造成學習乏味,課程展開艱難等狀況。身為一線的美術教育工作者,我們也在思索如何在設計課教學中切實有效地達到“以學定教、智慧教學”的教學效果。
所謂以學定教,就是教師應在課前對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特點和學習基礎準確把握,設計出能滿足不同學生學習需求的教學方案,以促進所有學生的發展。教師的教,不在于全盤授予,也不是簡單的壓縮,而在尋機誘導,才能使學生運用其才智,勤于練習,領悟寬廣,這才是好的教學者。從這個立場出發,“教學”其實應該是“學教”更為恰當準確。
美術的創作規律是:欣賞經典作品——學習美術技法——聯系學生生活——創作美術作品。尊重教學規律,把新知建立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知的知識基礎上,讓學生在求知過程中有深切的共鳴和強烈的探究欲望。設計教學中可通過圖片式的引導、提問式的追憶、感官式的體驗等來體現“教”對“學”的認知。例如,浙美版15冊《土特產包裝設計》一課中可提問學生:超市雞蛋的包裝是怎樣的?在已知的簡包裝基礎上,出示綠色環保的設計包裝及個性化的創意設計,由此而導入教學重點。在過程中也可讓學生嘗一嘗土特產的味道,設計一個本地的特產包裝,激發味蕾的同時也激發學生的設計靈感,讓設計學習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統一教學很難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課教學采取課堂分教并不現實,但可通過個別的板演、分組練習、作業分層反饋等來實現“教”對“學”的分析。例如,浙美版15冊《奇特的視覺圖形》一課,對于正負形的創作,可讓想象力較弱的學生模仿單個正負形圖形進行簡單的替換組合,將魚和魚骨轉換成蘋果和蟲,而讓創意感更強的學生進行整體畫面的組織,在這樣的學習任務中,教師很容易根據學生的表現找到“證據”。
美術課堂教學一直遵循著固定不變的教學模式:導入、新授、示范、練習。教師采用大量的設計作品范例,進行分析講解,使得教學內容在課時分配上出現了“講練分離”的局面,這容易使學生精力渙散,教學效果低下。
而現在設計課多數教師普遍運用“導入、初試、新授、再試、總結”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內先憑借自身認知進行嘗試,再在教師課堂引導后進行調整練習,步步深入教學重點。這樣,“以學定教”理念下的“導學練習”就應運而生了,這要求教師關注教學目標、自學嘗試、探究指導等環節,做好對課前教材、教學重難點、學情的準確分析,教師的專業素養及課堂掌控力也由此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注意的是對于教學中的主問題要引導好,指導好,畢竟再巧的媳婦也難做“無米之炊”;次問題則采取大膽放手,不做“無用功”,使師生都能從條框式的機械教學中解放出來。
對于學生來說“懂得還不等于已知,理解還不等于知識”。在設計課教學中更是如此。一堂好的設計課,首先在于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使具備有用的能力,而非填塞前人經驗的累積。這種創造性的能力必須在動態實踐的感悟中獲得,必須通過美術的基本手段來解決設計上的構思演變,即從“畫中來”,到“畫中去”:讓學生在實踐繪畫的自主學習中獲得知識方法,繼而再運用到自己的創造性設計中。
中學美術的“設計·運用”學習領域在美術教學中占有很大比重,設計課內容涉及廣泛,如:生活與設計、設計中的基本形態、字體設計、標志設計、禮品包裝設計、家具設計、服裝設計、紙雕塑設計、封面設計、海報設計、賀卡設計。不同類型的設計創作,就需要教師定制相應的“導學練習”,在多種形式的“畫”中引導學生從繪畫實踐中獲得方法,在構思實踐中廣而用之,最終達成設計創造的教學目標。課堂實踐一般遵循“觀察、發現”,到“討論、轉化”再到“變通、創造”的設計應用規律,學生能實踐自學的,教師堅決不講,教師講的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但一定是學生練習后不懂的,并且課堂“畫”的過程一定要讓學生暴露問題,沒有暴露的教學就是灌輸,尤其是關注學生的相異構想,促使師生在互動中共同提高,這種“教學相長”的體現對于提高設計課教學質量尤為重要,也是學生從中感受構思快樂的一個重要方面。
愛因斯坦說過:“教育應當使所有提供的東西讓孩子們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接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任務要他去負擔?!币簿褪钦f要寓教于樂,讓學生樂學,關鍵還是教師要“善教”,更多的是善于組織課堂教學,轉變教學形式,關注學生狀態,讓學生的“獨樂樂”,成為集體的“眾樂樂?!?/p>
美術課堂不是競爭機制的課堂,是一種分享、體驗的過程,這就是美術有別于其他課程的學科特點。我們需要“實”的技能練習,更需要“虛”的課堂環境組織。尤其設計課練習通常意義上都是學生個人的思考成果,易讓一些后進生產生畏懼、孤立無援的情緒。如果在合作中能讓他們體會到團隊互動的快樂,這部分學生就能積極參與到學習之中,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因此營造一種培養學生創造性的環境,即民主、自由、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既符合中學生心理,也滿足了設計教學上的情感需求。
在合作探究活動中,小組團隊的分析、反思、評價是學習活動步步深入并獲得成功的關鍵。沒有合理的評價方法的合作探究,不可能成為真正有效的探究活動,因此建立一套合適的評價體系是學生 “學會設計”、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標志。讓學生學會評價團隊、評價自我,參與到學習評價中,就學會發現問題、自主學習、解決反思問題,久而久之形成課堂團隊的“游戲規則”,可通過個體發言、陳詞小結等總結性的評價活動,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自尊和自信,并激發后續學習的熱情。
從“因教定學”到“以學定教”,是當前教學設計的價值轉變。如果只是生搬硬套,那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更可能造成課堂的失控,學生學習狀態的散漫,教學目標無法達成等局面,更談不上什么智慧教學,所以,教師必須從美術設計課程的特點出發,轉變教學觀念,做好引導者,促使學生改變學習方式,成為探索者,才能真正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思想,把學生的創意思維轉變為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盡管在革新教學的道路上會出現諸多困難,但我們相信只要堅持貫徹以學生為本位,站在學生的角度采取相應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重視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經過長期的實踐摸索總結經驗,美術設計課教學一定會有出人意料的可喜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