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紅
(湘潭市岳塘區湘機小學,湖南湘潭411100)
教師的專業發展是個既新又舊的話題。舊,是因為教師專業發展應該是伴隨著專門的教師出現而出現,有了教師的專業發展才會有教育的不斷發展;有了教師的專業發展,才能為學生的發展奠定更好的基礎。新,是把它作為教師研究領域內一個專業課題來研究,則是教師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地球村”“知識爆炸”的時代里,“資本家”早被“知本家”所取代。承擔著“教書育人”重任的教師,其專業成長決定著教育改革的成敗,決定著個人與社會的發展。然而基本上教師都有這樣一個體會,走上崗位初期,滿懷憧憬和熱情,斗志昂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卻失去了原有的斗志。忙碌艱苦成了現實生活中大多數教師生活的寫照。倦怠,來自于簡單、重復、單調。跨入校園,走進辦公室,然后走向教室,這日復一日逐漸變成一種機械重復。
教師的職業倦怠,教師的教改科研能力減弱等問題已十分普遍。如何突破這一瓶頸?我們試圖以“小課題研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作為著手點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誠然,我們無法改變自己的工作性質,但我們卻能改變我們的工作方式,那就是做一個有教育理想的人。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研究自己的教育對象,改變自己的工作方式,做一名反思者和研究者,重建教育觀念。
小課題,是教師對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以期在短時間內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并最優化解決問題,達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它具有“近”“實”“小”的特點[1]。“近”,即課題研究立足生活,貼近教師、貼近生活、貼近工作實際、貼近教師“最近發展區”,通過最大限度地整合研究力量和教育資源,依據現代教育科學理論,制定具體可行的實施方案,扎實開展行動研究,全力解決本地、本校、本班教育教學實際問題;“小”,即“問題即課題,反思即研究、成長即結果”。課題基于課堂和自身來做課題研究,不做長篇大論,而是要做到一種起點低、要求低、重心低的“草根”研究,著實為教師解決一個具體的較為微觀的現實問題而建構和確立的小課題[2];“實”,是求實效,問題要實,措施要實,效果要實。緊密杰哥教育教學實際研究管理,研究教學,研究學生,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服務,特別是要突出課堂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堅持課題到課堂教學中去選。研究到課堂教學中去做,答案到課堂教學中去找,成果到課堂教學中去用,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的易接受、易操作、易見效的應用研究。
案例一:在國家教育部一再要求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大背景下,我校教師自覺組成了《小學數學作業多樣性設計的實踐與研究》。他們認為:造成小學是負擔過重的主要原因是:除家長期望值高、升學壓力大等因素外,學校可控因素有:書本多、課程多、作業多、考試多、補習多、競賽多等。而作為一線教師可控因素,則主要是“作業”。審視充斥于課堂內外的許多低效甚至無效的作業,確實有四大類作業泛濫成災:一為重復性作業,二為懲罰性作業,三為拔高性作業,四為隨意性作業。而這些簡單機械的作業,將會湮滅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創造性。作業的有效性在于作業是否適合學生。“適合才是最好!”即作業應適合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應盡可能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加強作業的多樣性研究,以此增強作業的實效性。課題組的老師們,以新課改理念為指針,在調查了解師生及家長意見的同時,借鑒國內外先進做法,提出了一整套解決方案。此課題被列為“省級一般性資助課題”。
案例二:為了提高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效果,本著“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我校英語老師自覺組成研究團隊,進行了《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生活化》研究。將英語教學內容生活化、英語課堂教學方式生活化及作業生活化為主要研究內容。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學習效果。得到了市教育科學院的高度贊揚。
案例三:在學校電影總課題下,老師們自愿組成研究小組,根據教育教學需要,選擇了不同的研究方向,形成了若干個子課題。如:《利用優秀影視資源,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研究》《優秀影視歌曲伴小學生成長》《小學生低碳環保教育中優秀影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及《優秀影視資源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等,都取得了豐碩成果。2012年,中國教育技術協會、電影教育專業委員會聯合授予我校“全國電影課示范學校”稱號。
小課題研究是克服教師職業倦怠、突破教師專業發展“高原期”的有效途徑[3]。作為教師,人人都有實現自我價值的渴望。而教師職業倦怠和發展高原期現象形成,不是因為教師不敬業、不上進,而是因為教師沒有找到實現專業發展,實現自我價值的有效途徑。老師得到中、高級職稱后,要獲得更好、更高的發展有一定的難度,而所謂的教科研目標太高,無法企及,且成果實用性不強。因此,情緒低落,興趣缺失,以至于疲于應付。
而小課題研究是基于對教育教學中的問題的不斷反思和提升,具有“小、實、近”的特點,一線教師易操作、易見效,更貼近“教師最近發展區”,從而容易調動教師教研的積極性。另外,提倡把微型課題研究作為學問來做,才能走出“從實踐到實踐,從經驗到經驗”的低層次循環狀態,不斷形成研究者的“理智深度”。深度來源于思考,也來源于理論信息的學習、吸納、消化和運用,唯有如此,教師們才能感受到小課題研究對教育教學所起的作用,才能增加教學興趣,提高教學情緒。這樣教師自愿自覺地投入教改科研,其研究能力才能提高,其“發展高原期”才會被突破,其職業倦怠才能被克服。
我校前身是“湘潭電機子弟小學”,2006年企校剝離。剝離前夕,為解決本廠子弟就業問題,一大批教師專業的本廠職工子弟,轉行任教。面對師資力量嚴重下降的危機,我校一方面通過“青年教師培養工程”,強化了青年教師在教育教學基本原理、基本功(3字1畫+現代教育技術)和備課、上課等方面的基礎性培訓;另一方面,通過小課題研究,強化青年教師教研能力。以問題倒逼教師學習、反思與研究,從而提高了教師的專業素養。周奇老師獲得“全國閱讀教學競賽”一等獎第一名,肖華、馮惠揚等教師在“全國電影課研討會教學競賽”中獲一等獎,周斌斌、丁滟、羅建國均在省級教學競賽中獲得一等獎。在區、市級教師素養(教學)大賽中,我校教師更是頻頻獲獎。
這些年來,我校教師人人參加課題研究,學校共有校級課題14個,區級課題4個,市級課題7個,省級課題6個,國家級課題2個。其中《利用優秀影視資源,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研究》已獲得全國“優秀課題”獎勵,并多次到英、美、日參加國際交流。教師通過小課題研究,總結撰寫的論文獲得市級獎勵100余篇,獲得省級獎勵80余篇,通過的國家級獎勵20余篇。學校被授予“湖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優秀實驗學校”稱號。
由于小課題研究的推行,教師的業務素養、能力和教研意識、能力的提升,存在于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基本上能得到及時解決,教育教學質量自然得到保障。我校在市、區教學質量調研中,成績優異,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市內外重點中學的普遍認同和贊許。家長及社會的滿意度高,年年受到政府嘉獎。
小課題研究,本來就是“草根研究”,能解決實際問題即可,不可責備求全,不可求“大”,不可過于強調理論“拔高”,體現“草根本色”即可。深度并不等于深刻,“深度”來源于思考,也來源于對理論信息的學習、吸納消化與運用。教師的價值追求是有層次之分的,因為需求不同,導致出現了把教育當做職業的敬業型的小老師,把教育當做專業的樂業型的能老師,把教育當做事業的志業型的好老師[4]。但對于教師而言,通過教育科研,通過課題研究,把科研真正融入教育教學中,把科學的理論轉化成教學的生產力。課題難度要較低,通過個人的力量或者教研組、年級組、備課組的集體智慧能夠解決。
[1]孫旭梅.小課題研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J].當代教育科學,2011(18):21-23.
[2]徐 潔.范讀: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J].當代教育科學,2008(16):55-56.
[3]高恒利.骨干教師成長中高原現象及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9.
[4]施佳璐.“滿足人”假設——教師職業發展的新視角[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87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