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賽
(珠海八中,廣東 珠海519001)
“改進美育教學,是為了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素質”,這無疑把美育提升到了意識形態的高度。美育能提升學生的價值導向和人生意義。缺乏美育教育,就有可能出現價值評價顛倒、價值觀念混亂、精神空虛、信仰失落和精神危機等現象,社會的安定和發展就有可能受到威脅。我們教育工作者在加強科學教育的同時,更要加強對學生的美育,不斷提升廣大學生的品位、修養和格調,引導學生追求一種更有意義、更有價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引導學生不斷提升和修煉自己,完善自己的人生境界。美育對于促進社會和諧有著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的特點是通過維護每個人精神的平衡與和諧來維護人際關系的和諧。美育能影響一個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和志向,能影響人的無意識層面,這是單純依靠知識教育和說理教育難以達到的。建設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要求我們重視美育。我們已進入一個文化的時代、創意的時代。怎樣才能真正實現創意?如何才能培養和造就真正善于創意的人才?錢學森先生曾多次呼吁,為了培養杰出人才,為了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我們的教育應該實行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科學與人文的結合,是培養創造性人才理論和實踐結合的經驗概括。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列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重要和具體內容,把“改進美育教學”赫然寫進了黨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足見黨的新一屆領導集體具有雄韜偉略、遠見卓識,能夠敏銳洞察中國的國情,看透問題的實質,針對我國國情提出有效的改進措施。“改進美育教學”作為我國新時期深化改革的重大問題之一寫進黨的最高會議的決定中,足以證明,“建設美麗中國”將在“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的一系列重大探索和實踐中獲取源源不絕的正能量,在以美的教學方式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過程中,讓審美視野下的中國更具文明、高雅、和諧的人文魅力。
美育不僅是審美的教育,還是感受美和創造美的教育。美育不僅是藝術教育,而是能夠滲透到所有學科的美的教育和教學。這樣的教育需要繼承和創新教育本身的美來實現,如果教育本身只是為了實用的傳授與說教,而沒有創造教育環境和教育策略的審美要素,沒有營造教學的美感和志趣,這樣的教育就不是美的教育。倡導美育是我們的使命與責任,是我們能夠坦然面對這個時代的理由和資格。
面對隨之而來高考制度的改革及教育重心的轉移,美育為大教育背景下學校開展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理論和實踐都證明:美育教育有利于促進教師素質的提高,有利于調整教師的工作心理狀態,有利于構建和諧校園、幸福校園,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幸福指數,同時有利于學生創造幸福的能力得以提高,培養學生感悟幸福的思維。美育操作實施辦法從本質上說就是幸福教育工程的具體實施手段:愛國主義教育、人生理想教育、行為中的美育、學科中的美育、審美教育、品德教育、藝術教育的完美、有機結合。
數學美育的特點在于抽象的理性形式中包含著無限豐富的感性內容,這就要求數學老師在教學中運用大量生動的感性材料給學生以美感直覺,把抽象枯燥的數學概念、公式、定理形象化生動化,給學生以具體的直觀形象,然后上升為理性形象,成為字母與運算符號間的造型藝術,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易于接受,便于理解。許多學生尤其是女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弱化,但是她們對于直觀具體形象的事物具有超乎尋常的感悟力,教師可以抓住這一特征,通過嚴密的推理、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比擬、科學的板書、優美的圖形等作出審美示范,創設思維情境,把數學美的簡單統一、和諧對稱等特征融貫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使學生在美的享受中獲得知識,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在潛移默化中理解數學美的真正含義[1],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應有一顆愛美之心和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能夠敏銳、準確地發掘和提煉數學教學中的內容之美。教師應想方設法創設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的實例,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把數學當成自己喜愛的伙伴,激發學生大膽探索的興趣,那么,學生離數學的距離自然就親近了許多,猶如不離不棄地癡迷和熱愛,那么成績自然會提高,知識自然會增長,學業自然會碩果累累。
著名藝術家羅丹說:“美到處都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著名作家王蒙也說:“自己豐富才能感知世界的豐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數學如同生活,越單純,越感知,越探索,越奇妙。
學生的非形式數學知識,生活中的數學常識、經驗的建立,首先必須依賴于實踐活動,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教師要善于挖掘數學內容中的生活畫面,讓數學貼近生活,最大限度地解放學生,盡最大可能發揮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學習數學,讓學生發自內心地親近和喜愛它、貼近它、探求它、攻克它、征服它。教師應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或提出不同見解,培養學生善于對同學的回答進行評價,允許保留自己意見,引導學生多用“我是這樣想的……,我的方法是……,我認為……,這樣做為什么錯了,這樣求證的結果對嗎”的方式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以保證在整節課中從始至終讓學生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
教學時不要把教師和學生僵固地捆在教科書上,讓學生生硬記取那些他們認為很枯燥的概念和很陌生的公式,應選擇學生樂于接受的、有價值的數學內容為題材,通過運用形象的比喻、貼切的引入,把生硬的公式簡單化,把復雜的試題盡量清晰化便捷化直截化,在新課的過程中密切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不斷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數學教學變成很快樂很有興趣的課程,這就需要在數學教學中付出艱辛的努力和勇于進取的過程。
創造性是藝術性的生命力所在。在美學家的眼里,美是自由的形式。教學的創造性表現為教師教學個性的自由。例如,同一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師可以表現出不同的教學風格,有的善于演繹推理,用邏輯思維的魅力將學生所吸引,有的運用形象性、情感性的優勢,以聲情并茂、情理交融的描述,使學生陶醉其中……它們就象教苑中的朵朵奇葩,千姿百態,爭奇斗艷,令人陶醉,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享受數學的無窮智慧和神奇魅力。
創新意味著對過去的超越,是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學生的學習也是這樣,一旦學習活動充滿了創造性,學習的過程便充滿了美的魅力,而成為學生積極進取、自我完善的過程。由此可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即是在培養學生的創美能力[1]。教師應注重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在開放的數學活動中,應積極引導學生自主的探究學習,保護學生每一個創新的小火花,讓學生踴躍提出自己的見解,努力創造屬于自己的那份美麗與精彩。
數學的簡潔美、概括抽象美、轉化美、邏輯美、嚴謹美、數字與符號美、數的神奇美、數形的和諧美等等,這些數學活動中有許多美的因素,教師應該在數學活動中,創設美的教學情景,在課堂上能把學生所有的熱情和積極性都調動起來,讓他們在快樂民主的氛圍中,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在討論和探索的積累中,在錯誤與引證的悟性中,在屢敗屢勝的體驗中,覺得數學課非常有趣,數學知識非常有用,學習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從而讓數學課插上“快樂”的翅膀,實實在在地關注學生的學習質量,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感知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和提煉美,讓學生在美的陶冶中親近數學,愛好數學,癡迷數學。
實施美育,教師要從自身做起,讓學生能時刻在美育的教學氣氛中輕松愉快地學習[2]。
2.4.1 簡潔、生動的語言
在教學中,教師的語言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數學教師的語言要盡量邏輯嚴密,簡潔明白,所說的一切必須是有序的;而生動形象的講解,幽默風趣的語言,卻又能使學生在學習的同時留下美的感受和美的思念。
2.4.2 工整、漂亮的板書
課堂上,設計精巧、書寫漂亮的板書能持續地刺激學生,不但能對學生加強信息的接受,還能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2.4.3 整潔、得體的服裝
一位生活邋遢、衣著隨意、不修邊幅的數學老師是很難讓學生找到美的感受的,教師應該注意自己的“穿著打扮”,如若能成為眾多學生的親密朋友、心中偶像和鐵桿粉絲,那么你離成功也就不遠了。
數學美育的作用還有很多,需要數學教師通過講解、剖析、圖形、圖像、幻燈片、多媒體等,使數學的內容活起來,動起來,從而賦予數學內容以美的生命、美的內涵、美的傳承,使學生從對數學顯性美的認識提高到對數學隱性美的認識;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進而形成數學美感,達到數學審美的最高境界—應用數學美和創造數學美,這樣,美育則實現了它的應有意義和應盡價值。
[1]顧柳倩.讓學生感悟數學教學中的美[S].新課程(下),2013(9):112-113.
[2]周 楠.榜樣塑造的審美關照與榜樣教育的審美回歸[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