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樹華,孫遠東,周建良,劉雨芳,袁志棟,李玉峰
(湖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生物技術是21世紀世界各國公認的重點研究開發的高技術領域,不僅直接關系到農業、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而且對環保、能源技術等都有很大的滲透作用。專家預計到21世紀生物技術產業將成為發展最迅速的高技術產業。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在不斷追加對生物技術的投入,大力開發生物技術產業。目前,我國許多高校甚至職業院校都開辦了生物技術相關專業。但目前該專業人才在招生、就業等方面遇到了一定的困難,其原因與所學知識結構存在缺陷特別是創新能力不足、可持續學習能力、創造性和開拓性應用能力有限有關[1]。這種情況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創新型人才評價尚無統一具體的標準,加之高校層次不同,面向社會主體不同,彈性很大,評價體系表現出多樣化和復雜化,評價標準的缺失制約了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合理化發展。因此,如何改進和建立評價標準,構建新型科學的創新型人才評價體系,已成為當前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
目前國內外對創新型人才的定義尚未統一,現有研究主要從以下三個角度來對創新型人才加以解釋:從創新型人才本身的綜合素質加以定義,從創新型人才的價值加以定義,綜合創新型人才的素質和價值加以定義[2]。通俗講,創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現出靈活、開放、好奇的個性,具有精力充沛、堅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豐富以及富于冒險精神等特征?,F有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標準和實施辦法對于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意識和能力都發揮了較好的作用,但還存在一定缺陷。
目前,創新型人才和創新能力受到了廣泛關注,但創新能力的界定和內涵尚未取得一致的認識。特別是創新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不同專業人才所需具備要素構成不完全相同。鄧成超等[3]認為大學生創新能力主要由創新思維、創新學習和創新操作構成。胥群[4]從心理層面指出創新能力包含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技能和創新情感。紀延光等[5]則認為大學生創新能力有基礎要素、創新要素、協作要素三大組成要素。金琴[6]將創新能力分成了創新學習能力、創新知識基礎、創新思維能力和創新技能4個指標。而針對不同專業更有不同的內涵界定。但目前任何一種研究尚局限于理論探索階段,尚沒有成為一致認可的標準,可操作性不足。
另一方面,我國高等教育規模龐大,專業種類繁多,辦學層次、辦學歷史、辦學水平差異很大,采用統一的評價模式自然不能滿足客觀需要。對于生物技術這種理工結合、理論與實踐兼顧,辦學歷史不長,學科仍處于不斷快速發展之中的專業,相關研究更顯不足。
長期以來,我國對學生總體水平和素質的評價大多局限于閉卷考試,對人才的培養多以考試成績為唯一標準,評價形式單一,這種從小學延續至大學的評價模式桎梏了大多數人的創新性和主觀能動性。近年來,許多高校逐步改變了對大學生以分數作為唯一標準的評價體系。開始從課外活動、科學研究參與、校外暑期實踐、參與科技競賽活動、獲獎以及人文藝術修養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為更客觀全面評價創新型人才提供了一些有益和可操作的經驗。但總體講,評價內容仍未脫離以分數為絕對主體的評價標準,上述活動在執行中仍面臨參與人數少、敷衍應付、不具有強制性的尷尬?,F有評價內容多體現出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現有評價體系中,過于強調考試的作用,看重的是最終評價,往往以一次考核來評定學生的優劣。這種應試化傾向的大學生學業評價體系導致大學生主體性的喪失,而培養創新能力的關鍵就在于提升人的主體性。此外,評價的主體是任課老師、評價的標準是分數,而對于過程和課外往往是忽視的。創新性人才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動態過程,每個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亦是動態發展和不斷積累的,且由于人的興趣愛好、特長不同,創新能力體現的方面亦會有所差別,而現有評價機制往往缺少對創新能力的動態把握,不能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對創新能力的動態評價,不能切實發揮教學評價體系的導向和激勵作用,制約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創新型人才評價標準上,既要堅持人的共性發展原則,又要突出人的個性特質。在創新性人才評價標準上,既要具備創新思維、創新技能等能力建設,又不能忽視精神層面、培養手段科學性、培養環境建設等多方面的要素[2]。同時,專業、學科的差異使得這一內涵應具備專業所需要的特有標準,文科、理科、工科,以及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及職業教育所蘊含的創新能力要求呈現出多樣性。如生物類專業中生物技術和生物工程則應有所區別,生物技術側重的是科學開發的創新,目前我國生物技術企業最需要就是研究開發型人才,占此類人才需求的58.3%,但“重理論、輕實踐”培養出的生物技術人才應用性又較低,導致企業招不到合適人才與生物技術專業學生就業困難并存[7]。生物工程人才應側重的是工程技術設計、工藝流程的掌握與改進、技術開發等方面。因此,專業特點應在創新型人才的評價體系中得到體現。
目前,在大多數課程考核中同樣體現出評價體系結構的局限性:閉卷考試多,開卷考試少,題型客觀題多,主觀發揮題型、思維題型量少;上課內容和實踐內容陳舊、教學內容方式不夠靈活、探究少;學生參與少、動腦機會少。傳統的教學內容和考核方式不需要太多的靈活運用和平時知識積累,許多同學通過短暫的突擊就能應付考試過關。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增加提問探究環節,考試環節增加主觀題型、提高了無統一答案的試題比例,甚至在部分課程增加了學生自己查找資料、制作幻燈片和上臺講課的環節,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近年來生物技術專業學生在各種創新競賽和社會調研活動中成績不俗:如《賽克(cycle)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創業計劃書》獲第七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榮獲金獎;“規?;i場糞便污水生物處理及資源化工藝”獲第一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一等獎。
實踐教學作為生物技術專業教學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包含了校內實驗性教學環節,以及畢業實習、生產實習、參與科研活動、參加學術講座活動、申請承擔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等彈性較大的其他實踐活動?,F有實驗實踐質量評價體系大多以實驗報告、實習報告為依據,沒有細化的評價指標,忽視了教師教學態度、實驗準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等情況的評價。而一個良好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對調動教師的創新性和學生的積極性至關重要。因此,建立涵蓋實驗教師教學質量、實驗效果信息反饋和合理實驗成績構成的評價體系將有利于提高實驗實踐在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鍛煉中的主導地位。一個良好的實驗實踐教學評價體系應包含合理的教學內容、貫穿全過程的量化指標,有利于強化教師的競爭意識和責任意識,引導教師開展教學創新研究。
實驗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在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方面的研究已有一定報道,并且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7]。郭風法將實驗課教學質量評價分為教學態度、實驗準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學生情況等五個方面,每一方面包含若干評價指標。我們通過設置配套的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的實驗教學內容,完善管理措施,將實驗教學從基拙性向研究綜合性、開放性推進,特別是與企業緊密合作,顯著提高了學生的研發能力。近2年獲得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2項,校級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及創新性實驗項目3項,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得到明顯提升,一批學生進入中國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等單位攻讀碩士研究生,表現出較好的創新意識和實驗能力。
現有學生考核評價體系多采用考試這一簡單、固化的考核方式,考核的是書本知識,助長了學生的死記硬背,抑制了創新思維的開拓。而對于課堂之外的各種學術、社會、公益性活動,大多不會納入考核范疇,大多學生沒有參與的動力。因此,建立一個涵蓋課堂內和第二課堂考核的指標體系將對調動學生積極性、鼓勵學生自主創新起到積極引導作用。我們在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同時,通過建立學生檔案數據庫,全面記載學生的成長信息:包括各科課程成績、參加創新活動、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獲創新與技能學分認定、參與公益活動等情況;同時,建立班主任、任課教師、實驗員、輔導員等共同參與的聯合評獎評優審核機制,通過設置帶有導向性的評價因子,鼓勵大學生走出書本、走進實驗室和社會,使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不斷向規范有序方向發展。
[1]譚樹華,孫遠東,劉雨芳,等.生物技術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討[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6):157-159.
[2]朱曉妹,林井萍,張金玲.創新型人才的內涵與界定[J].科技管理研究,2013(1):153 -157.
[3]鄧成超.大學生創新素質的量質化評價[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4,18(6):164 -168.
[4]胥 群.淺論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4):150 -151.
[5]紀延光.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發現與培養[J].教育與職業,2004(26):66-67.
[6]金 琴.大學生創新素質綜合評價體系初探[J].科技創業月刊,2005(8):91-92.
[7]邢朝斌,田喜鳳,吳 鵬.生物技術專業創新性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與實踐[J].高師理科學刊,2013,33(1):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