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凌云,黃金波
(湖南有色金屬職業技術學院,湖南株洲412006)
“五年制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以下簡稱五年制高職)是指招收初中畢業生,實行五年一貫制的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形式。”[1]對五年制高職學生,采用“3+2”的學籍管理模式,前3年按照中等職業教育的管理辦法進行管理,后2年納入高等教育管理范疇。作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特殊形式,五年制高職教育以其獨特的學制優勢,得到了社會的認同,被眾多職業院校采用,招生規模日益擴大。但是,由于五年制高職學生入學年齡小,在校時間長,在對五年制學生的教育教學中,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近年來,五年制高職學生生源質量逐漸下降,學生厭學現象更加普遍。本文將從對湖南有色金屬職業技術學院五年制高職學生厭學現狀的調查資料入手,分析五年制高職學生厭學的原因,引用心理學中關于正能量的相關理論,運用筆者在教育教學工作過程中的實踐例證,探討如何用正能量引導五年制高職學生克服厭學情緒,快樂學習。
2013年4月,我們針對湖南有色金屬職業技術學院五年制高職一年級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了一次專項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約80%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厭學情緒。這個比例大得驚人,難怪在五年制教學與管理中,發現學生遲到、早退、缺課現象嚴重,個別班級學生到課率不到50%。上課打瞌睡、玩手機現象嚴重,僅有17%的學生能認真聽課,積極思考,也只有28%的學生能自覺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晚自習80%以上的學生無所事事;查寢后偷偷摸摸外出上網,有超過50%的男生有過查寢后再外出去上網的經歷;考試態度不端正,僅47%的學生能認真對待考試,超過50%的學生都持無所謂態度,不少學生期末考試答卷為空白,考試舞弊人數較多。這種現狀,不是某一個學校的狀況,是不少招收五年制學生的院校的共同難題,大家都在感嘆,為什么五年制學生越來越不好學,越來越難管?
第一,學生年齡偏小,缺乏自控力。學生平均入學年齡在14歲左右,正處于身心成長發育期,心理上趨于獨立,不希望事事依賴父母。調查中發現僅有20%的學生,每周能與父母溝通,希望父母和自己分享成長過程的故事;有超過80%的學生,不希望父母知道自己在學校的事,希望有自己的私密空間。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犯錯的學生最反感老師向其家長“告狀”。學生們雖然在行為導向上開始有自己的價值取向,但心理幼稚,有超35%的學生覺得五年制學習對自己將來的發展有意義,但由于沒有自控力,學習缺乏自覺性。
第二,學生文化底子薄,沒有人生目標。從近年“初升高”“普職分流”的現狀看,分流進職校的學生基本上是考不上高中的學生,而不象發達國家那樣,優秀的學生同樣會涌入職校,因此,相對上高中的學生來說,在學習基礎上,這些學生事實上成為了這一年齡階段學生中學業成績和綜合素質的“次品”。他們在初中階段就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入高職院校學習也是應付了事,上課睡覺、玩手機、甚至逃課的情況習以為常。調查中“學生學習目的”選項結果顯示:為了掌握一技之長將來找個好工作的5%;為了能繼續深造的占23%;為了混張文憑的占22%;父母說孩子年齡太小,不如在學校里呆著的占15%;沒有任何目標的占35%。這是一組驚人的數字,學生沒有學習目標,除了本人年齡小以外,人生第一老師的父母,竟然只希望學校給自己“管孩子”,因為大部分的父母都忙于生計,或由于家庭變故等因素,無暇顧及孩子的全面發展。
第三,部分學生存在心理障礙或人格缺陷,無心學習。調查資料顯示,有32%的學生屬于父母長期在外工作的留守孩子,有5%的單親家庭孩子,有8%的重組家庭孩子。他們在一些特定環境中長大,或經濟拮據,或經濟特別優裕,或父母離異,受到爺爺奶奶的溺愛,與正常家庭的孩子比較,這類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或人格缺陷。他們中有的善于投機取巧,有的目中無人,有的自閉憂郁,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基本無心學習。
第一,家庭教育缺失,“學生先天不足”。學生的學習習慣,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是長期教育和培養的結果。中考后,部分家長將孩子送至五年制一貫制學校,期望孩子能有所發展,有的甚至將孩子全盤托付給老師,而且一管就是5年,家長心理感覺很“踏實”。這種“放養”式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嚴重脫節,這些孩子年齡雖小,但身體早熟,心理發展處于不穩定期,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僅靠老師的“大鍋飯”式教育是很難矯正其不良習慣的。
第二,課程體系老化,跟不上學生思想和心理發展的需要。數、理、化、語文、英語等基礎文化課程本是這一階段學生應當學習的課程,可學生竟然說,“老師,這些東西學得好,我就上高中去了”。的確,成績好的孩子上高中了,學生心中有譜,那么學校也應該有譜,不能把這類學生當成普高生,課程設置上要盡量考慮學生思想和心理發展的需求,適當增加素質和技能教育課程,并合理安排課表,將規范性與多樣性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為目標,循序漸進。
第三,教學方法單一,無法被學生接受。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在“你最喜歡的老師”選項中,學生選擇了自己的英語老師,經進一步了解,原來這個英語老師每次都把課程弄得非常活躍,備課十分充分,PPT內容豐富多樣,除了教學計劃要求的內容外,還準備了不少的課外讀物,或原文版娛樂節目,學生在非常輕松的氛圍中學習,課堂提問和討論的參與率非常高。而有的老師,仍局限于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模式,自己講得口干舌燥,學生睡倒一片,教學效果幾乎為零,90%以上的學生不喜歡這樣的老師和教學方式。
五年制高職學生對于學習的態度,調查資料顯示,80%以上的學生主觀上愿意努力學習,問題是行動上總是做不到。作為教育者,如何利用正能量引導五年制學生快樂學習,我們認為可以從如下兩方面努力:
理查德·懷斯曼說:“埃克曼的實驗結果告訴我們,表現出一種情緒不僅僅能影響我們的情緒,更能直接有力地影響我們的身體,催生不同的能量。而只有愉悅的、提振人心的情緒,才能激發出正能量。”[2]不少老師認為上五年制學生的課倍受折磨,可同樣地,我們前面述及的那個倍受學生尊敬和愛戴的英語老師,她上課的對象并沒有經過選擇。這就如理查德·懷斯曼說的“大喊大叫并不能疏導情緒,相反會促使人們變得更加憤怒。情緒會回應你的所言所行,將越來越多的負面能量回送給你。”[2]
3.1.1 改革專業和課程設置,提高學生學習適應性
五年制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專業是建立在“職業”和“技術”基礎之上的,所以,它的專業設置更應注重“高技能”與“應用型”的技術含量和復合型水準,不可以盲目跟風,而要根據人才市場需求、企業用人需求和國家頒布的職業崗位,建立專業設置動態機制。同時,改革課程設置,降低文化課比重,要積極實施課程改革,通過教學內容模塊化,教學方法綜合化,教學策略案例化等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1.2 積極探索課堂教學方式改革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必須要符合五年制學生的特點,特別是可以結合學生的專業知識來進行授課,才能使課堂成為學生向往的地方,才會引起學生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3]教師應從反思自身的教學方式方法和課堂藝術等多方面著手,提高自身業務素質,改革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以此來喚醒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將教師的愉悅情緒傳遞給學生,激發學生學習正能量。“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4]
3.1.3 建立三級互動教育平臺
“在引起較高焦慮的情境之下,個體與別人親近的心理需求(親和動機),就會增加”[5]。“職教新干線”、“校園信息化管理平臺”提供了老師與學生的互動平臺,QQ群、微信、短信息、電子郵件等現代化的信息手段,為老師與學生的溝通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渠道,應當充分利用并不斷完善。“學校與家庭”的互動,往往沒有被重視,只有當學生有問題的時候,老師才會想起與家長去溝通,這是一個誤區。老師與家長的定期溝通,能有效提高對學生個體教育的針對性,發現不良問題及時解決;設置“家長學校”,爭取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與管理,一方面聽取家長意見和建議,另一方面提供家長之間教育孩子的經驗交流平臺。建立“學校與社會”互動平臺,如請司法部門設置法制講堂,請校企合作企業設置企業文化專欄,建立企業實習基地,實現校企深度合作,等等,形式多樣,讓五年制學生全面接受“社會”教育,增加感性認識,端正學習動機,為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奠定基礎。
理查德·懷斯曼說:“快樂是可以被創造的,身體上小小的改變,就能讓身體充滿正向的能量。”[2]
3.2.1 注重個體“表現”,提升學生正能量指數
我們歸納和分析了五年制高職學生厭學的影響因素,但這些因素在不同個體身上的表現又不相同,所以,我們首先要幫助學生找出存在問題的原因,“學生學會歸因的過程也就是提高學生自我認識的過程”[6],幫助他們列出具體目標,通過具體的活動帶動長期的行為改變。
3.2.2 注重環境氛圍,激發學生情感體驗
第一,注重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優雅文明環境,增強學生對五年制學生的正向刺激。五年制高職學生的前三年同樣在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校園學習和生活,他們在前三年就共享了大學生的所有教育教學資源,對于這個特殊群體,在尊重個性價值的同時,要從基本的文明規范教起,注重人性的教育和完美人格的塑造,比如,在校園大力提倡語言文明,教育五年制學生見面問“您好”,離開說“再見”等,因為“握手與說話隱含著能量”[2]。
第二,豐富第二課堂生活,讓學生轉移興趣點,感覺團隊正能量。五年制高職學生的知識面和閱歷讓他們很難僅僅滿足于接受課堂教育,“玩”是這一年齡階段青少年的天性,學生會將參加運動會當成“玩”,會將文藝晚會當成“玩”,還會將上山植樹活動當成“玩”,同學見面,經常問的也是“好不好玩”。教育過程中要把學生的思想認知與情感體驗緊緊結合起來,抓住他們貪“玩”的心理,增強學生在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體驗,通過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充實學生課余時間,增強團體活力,讓學生感受正能量。
第三,開展技能競賽,培養積極的競爭意識和創新能力。在調查研究中,我們發現,一次宿舍設計大賽,促使那些平常不講衛生的宿舍煥然一新;一次硬筆書法比賽,晚自習可見學生在靜心練字;一次校園優秀民族文化展,有不少學生千方百計與家長幾及親朋好友要作品,甚至結伴去少數民族家鄉找素材。技能教學是職業教育的靈魂和核心,通過學生技能、創新大賽,為學生展露風采,施展才華提供舞臺,激發學生的競技意識和創新意識。
3.2.3 慎用激勵機制,打造學生超級意志力
根據過去的經驗,教育玩劣學生,往往要求教育者采用“注意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多表揚、少批評”的方式。“短期看來,獎勵機制是有效的。但是,長期看來,相關組織不得不持續提供特別的優待、糖果、禮物、資金等獎勵措施;一旦獎勵沒了,人們的動力也會煙消云散。”“獎勵是一種負能量”[2],這是心理學大師理查德·懷斯曼的實驗結論。在對五年制學生的教育過程中,我們認為應該慎用激勵機制,學習是學生的本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從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入手,因為老師表揚而好好學習的學習動機是不持久的,只有引導他們為了某一明確目標而學習的學習動機才會持久。教育者的目的,就是要幫助那些厭學的學生樹立正確的目標,從引導學生解決學習中的一個小問題入手,激發學生個體的潛能,再通過群體正能量傳遞,打造學生超級意志力。
綜上所述,在改變五年制高職學生厭學的現狀方面,我們希望通過學校、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力求通過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學生改變不良習慣,發掘他們前所未有的正能量,引導他們快樂生活,快樂學習。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辦好五年制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幾點意見[Z].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02年第6號.
[2](英)理查德·懷斯曼.正能量[M].李 磊,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
[3]姚麗霞.五年制高職學生厭學現象的現狀調查及成因與對策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0.
[4]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N].新華社,2010-07-30,
[5]張春興.現代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湖南省教育廳.高等教育心理學[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8.